社區日曆-仁和社區-張鳴故居 仁和社區 張鳴故居 淡江大學的創辦人張鳴和其子張建邦出生於羅東大稻埕,今民族路28、30號。張鳴原名鍾靈,號驚聲。在學期間,鍾靈紅光滿臉,做事圓滑,同學賜號「琉璃鍾」。1950(民國39)年5月,張鳴把握時機,倚其岳父居正是司法院長,中央關係良好,將羅東田厝出售,集二百萬元,籌辦淡江英專,自任校長,9月招生四百名,1951(民國40)年1月間病逝,享年46歲,前後雖只九個月,卻創辦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專,後改制大學,對台灣教育貢獻極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中秋節慶祝活動 仁和社區 中秋節慶祝活動 仁和社區和仁和里辦公處於每年中秋節都會在義和巷內的國聖廟前聯合舉辦中秋節晚會、卡拉OK聯歡活動,更有社區內多家商店及里內的熱心人士提供摸彩品,獎品琳琅滿目人人有獎,大家都可盡興而歸。藉著聯歡活動可讓居民聯絡感情,增進社區居民的向心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蘭陽自動車站 仁和社區 蘭陽自動車站 1927(昭和2)年,胡慶森創設蘭陽自動車株式會社,計有客車8輛。地點位在今中正路震安宮之南,今劉獸醫至冬山鄉農會羅東分部一帶。當時每日從上午六時至下午六時,每30分鐘排有固定班車行駛到宜蘭,晚上十時加開末班車一班。有汽車之後,輕便車便停止運輸營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南門圳 仁和社區 南門圳 圳頭源於鹿埔與阿里史交接一帶的湧泉小溪,嗣因匯集眾水流經羅東的南邊,所以又叫「南門港」。因水流豐沛,昔時成為沿圳地區居民的飲用水,昔年利澤簡的小船可直達船仔頭,稱「南門港」或「南門圳」。終戰後的50年代,曾在博愛醫院前的河道舉辦龍船競渡,熱鬧非凡。現今在羅東國小旁仍留有一個小閘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仁濟醫院 仁和社區 仁濟醫院 位在仁和里中正路,初期為連震東所設,院長是羅東堡陳謙遜總理之孫陳茂鏗擔任。該院停業後,將醫院地權贈送國民黨做羅東民眾服務站,後民眾服務站與鎮公所合建中正堂,原址今改為冬山鄉農會、超級市場繼續經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仁和社區九九重陽敬老活動 仁和社區 仁和社區九九重陽敬老活動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社區發展協會自成立至今每年都會辦理慶祝活動,第二屆的駱李理事長為了使長者除了可以歡慶重陽節,更希望在這個節日裡為長者做一些事,2010年重陽節活動中安排了醫生為長者演說「用藥安全」並辦理有獎徵答活動,使參與活動的長者在輕鬆的活動中增進用藥知識常保健康,2011年與羅東衛生所合作辦理健康服務闖關遊戲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新蘭社 仁和社區 新蘭社 該社位於鎮安宮(國聖廟)後側。1923(大正12年),薛謙祈率數十位子弟離開福蘭社另組「新福蘭社」,後來更名為「新蘭社」,為該社之興起由來。該社同福蘭社一樣,往昔每年都會在中山公園內公演。福蘭社訂於農曆6月24日西秦王爺誕辰演出,該社則於6月23日演出,之後改為6月22日表演子弟戲。戰後60、70年代間,該社之北管大戲演出為最興盛時期,最常演出的戲名為「忠義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仁和社區的金庫 仁和社區 仁和社區的金庫 羅東鎮農會南門分部成立於1990(民國79)年9月,在南門路與中正路口營業,於2000年3月遷移至南門路43號。是社區內可以提存款的地方,由於社區內皆屬生意人,每日營業所得皆可就近存到農會,農會始終堅持親切、貼心、專業的服務品質,且農會人員和居民普遍熟識,因此杜絕了居民被詐騙的可能,也使得社區居民更安心,羅東鎮農會南門分部就成了社區居民的「保險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老大同病院 仁和社區 老大同病院 位於震安宮後側方的「老大同病院」,地處民族路與中正街的交會路段,係由林捷龍醫師所開設的,該院主治內外科及婦科。日後陳進東醫師於日本學成回台後,與其長女林桂靜結婚,即任該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是為羅東鎮第一家西醫院,在當時為人們所仰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仁和社區-歷史的痕跡—茶室 仁和社區 歷史的痕跡—茶室 日治時期,日本人開發太平山的森林資源,且將出張所和貯木場由宜蘭遷到羅東,因此帶動了諸多周邊經濟活動,聚集了熱鬧的商家和小販,往來人潮絡繹不絕,更帶動服務業的興起,包括特種行業,使羅東成為繁盛的商業中心。1950年代,全盛時期有四十多家大小酒家,如味珍香、麗賓閣、大肥珠等。而現今社會轉變,這些老的妓女戶己經漸漸沒落,那些以前賴此為生的長者,在社區理事長的協助之下,參與更多的藝能課程,讓這些歷盡辛勞的居民,習得一技之長或是走出康樂巷迎接新的人生。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