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冬山河的美麗與哀愁













冬山社區 冬山河的美麗與哀愁
冬山河發源於冬山西北與西南山麓,河道多為天然形成,過去以土為堤,蜿蜒的往東而去,如同溪南緘默美麗的少女,靜靜的流過平原。但是每到豪雨颱風季節,便變臉為後母,潰堤而出,氾濫成災,影響收成,並淹沒河畔地勢低窪的冬瓜山街,今日冬山商街上起伏的騎樓是紀錄冬山河曾經氾濫肆虐的歷史建築痕跡。30~40年代出生的社區夥伴,印象中總還留存著豪雨後街道成河的兒時記憶。現在河流經過整治,已不再蜿蜒,甚至轉成為美麗的少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先人的開墾紀錄-定安宮(二)













冬山社區 先人的開墾紀錄-定安宮(二)
我們這座歷史近200年的廟宇,主祀媽祖,另奉祀觀音,但多了開基墾主林國寶的牌位。其中主神有2尊,相傳是林國寶開墾之初,從老家攜帶來此。至於觀音神像,推測是早期對人口、男丁的冀望(民間普遍有觀音送子的期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先人的開墾記錄-定安宮(一)













冬山社區 先人的開墾記錄-定安宮(一) 林國寶
約略200年前,當時奉諭官派的林國寶、林秀春、范阿兼、羅天祿等人來溪南開墾,施行「漢族式的水田稻作化」拓殖方式,開墾冬山。首先興修水利設施,林國寶與他的族弟林秀春共同修築了「林寶春圳」,完成了開墾重要的基礎,因此,在進入此地開墾後不到10年內,讓冬山地區很快地被開發完成。現在定安宮,仍奉祀著這位先賢的牌位,緬懷祂們開墾的艱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冬瓜山圳-冬山的開墾肇始













冬山社區 冬瓜山圳-冬山的開墾肇始
冬瓜山圳因位於山水交界,水系豐富,是先人選擇這裡開墾的原因。據噶瑪蘭廳志記載著,「冬瓜山圳在廳東南三十里,寬八尺,長六百餘丈,民人合力就山址開成圳道,引山腳大陂水,灌溉莊田約一百餘甲。每年修費,聽佃鳩資」。因此,約200年前,先人由北向南開墾,利用豐富水系優勢生產稻米,並使用駁船交換物資,冬瓜山圳(現在的冬山港)與冬山河,是冬山的生命肇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冬瓜山地名的由來













冬山社區 冬瓜山地名的由來
根據噶瑪蘭廳志記載:「冬瓜山在廳治南三十里,平岡迤邐,形如落木,以此得名」。冬瓜山實際位於安平村,因此山麓下的這個聚落就以冬瓜山庄命名。過去的冬瓜山其實涵蓋著現在的冬山村、安平村及南興村小部分,後來經過數次的分割,才分開各自成村。這幾個社區其實是一個冬瓜山生活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美麗的家鄉冬瓜山













冬山社區 美麗的家鄉冬瓜山
這是我們的家鄉-冬瓜山。 它位於宜蘭縣南方,是一個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400公尺的橢圓形聚落。它北以冬山河河道起,南到新舊省道交叉口,東至北迴線鐵路,西至台九線省道,中間有冬山河舊河道與八寶圳。主要由冬山及南興社區組成,冬山社區是主要的核心部份,人口約500~600人。這裡是行政機關的集中地區,火車站、鄉公所、圖書館都在這裡,也還有森林公園等美麗的流域,是冬山重要的商業活動密集精華地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洲社區-大洲人ㄟ開墾與奮鬥史(台語)













大洲社區 大洲人ㄟ開墾與奮鬥史(台語)
古早人剛來的時候,ㄟ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茅草蓋的「編仔厝」,之後改建土埆厝、紅磚仔厝,至今社區中皆為現代建築及樓房景觀,農舍別墅更是本地的特色。「客來咖啡、老人茶,餅乾、水果沒失禮」。看您有骨力否?就是在地人的生活寫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洲社區-輕便車













大洲社區 輕便車
大正8年(1919)「日本勸業銀行」奉總督之令,在蘭陽地區種植製糖甘蔗,大正9年(1920)產量大增,為運輸方便,建造小條鐵軌行使輕便車,日間運甘蔗。夜間載工作者至羅東採購日常用品,大洲(現農會辦事處)至羅東浮崙(現中山西路)為輕便車所經之道。至民國54年(1965)停止營運,輕便車鐵路也在同年拆除,輕便車就功成身退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洲社區-第一憨插甘蔗乎會社磅(台語)













大洲社區 第一憨插甘蔗乎會社磅(台語)
以前能灌溉的地方都種水稻,無水ㄟ所在就插甘蔗,因此大洲自古便是稻蔗之鄉,大洲的甘蔗都要送到日人所開的糖廠去磅重,由於甘蔗的價格完全由日本人操控,蔗農只是日本殖民政策下的被剝削者,因此便有這句的俗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洲社區-火車有毛嗎?─ㄨ、一叢一叢(台語)













大洲社區 火車有毛嗎?─ㄨ、一叢一叢(台語)
從日治時代開始插甘蔗以來,用的交通工具就是五分仔火車。五分仔ㄟ車頭是用木材燒水,產生蒸汽後作為動力,當火車要開動時,便可聽到,ㄨ~一叢!一叢!使勁且緩慢的聲音,煙囪間接性的曠曠!曠曠!冒著黑煙往空中噴射,隨著速度增加,那裝著甘蔗的台車便發出規則性唚空!唚空!的聲音。這種運輸的火車俗稱「五分仔車」,軌距為762mm,約為歐美1,435mm寬軌車的一半,台灣人稱一半叫做「五分仔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