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火車站前的椰林大道、生活廣場-中正路













冬山社區 火車站前的椰林大道、生活廣場-中正路
火車站前的中正路,是極具特色的椰林大道,公共機關密佈,有衛生所、圖書館、活動中心、電力公司、農會、以及過去的天主教會等,是村民重要的生活空間。過去八寶圳從這裡底下流過,先民在這裡洗衣生活(現已加蓋),市場改建時,本區曾做為臨時市場的安置場所,往昔種種雖不復見,但這裡仍繼續承載著老街人離鄉與歸鄉的記憶。夏日午後,中正路椰子樹隨風飄揚沙沙作響。這裡永遠是冬山人生活的廣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產婆













冬山社區 產婆
冬山街有衛生所是大代誌(台語),在一個沒有醫療充分的年代。更大的代誌是衛生所有助產士,俗稱產婆;民國47年(1958),蕭左妹一家遠從苗栗搬遷而來,客家籍的她,就在冬山地區為人接生,直至民國73年(1984)於衛生所退休後,依然貼心地照顧當時民風保守的冬山婦女們,也提供少數不習慣上醫院或婦產科的傳統婦女必要的協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舊冬山橋與港













冬山社區 舊冬山橋與港
根據噶瑪蘭廳志記載著:「冬瓜山橋,在廳南三十里,通馬賽,蘇澳大路,長十丈,高一丈八尺」。早在200年前的開墾時冬瓜山橋就已存在了,雖其日治時代因水文的改變,部份整修而有所變遷,但它仍保有過去街道生活的親切寬度,人們在橋上的距離是十分貼近的。橋的上游20公尺處,在民國40~70年間,一直是冬山的露天游泳池,橋下也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所在,提供了豐富的水態空間,是冬山人「摸蜆仔兼洗褲」的生命之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農會米倉













冬山社區 農會米倉
冬山是全縣面積最大的平地鄉鎮,也是全縣主要生產稻米的地區。冬山地區水系分布綿密,以前每到收割季節,農民常利用「駁船」將稻米運送到農會交穀,順道購物,社區繁忙而熱鬧。 農會在本社區仍保存有兩棟大型的穀倉,極富古味。近年來,由於農業的轉型,與生產的機械化,這裡已轉變為傳統農具展示中心與農村教室。未來更期盼火車站改建後,成為結合農場特色,舉辦推廣活動的重要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火車站













冬山社區 火車站
火車站對宜蘭人而言,承載了許多遊子的離鄉記憶,冬山車站也是如此。 這棟一層樓的建築,是民國54年(1965)左右修澤蘭建築師的作品,現在的立面已經與以往的紅磚材質不同。在公路運輸尚未發達的年代,這個候車空間,是所有冬山小孩離鄉讀書或工作、入伍當兵的窗口,有著許多愛情故事與親情迎送記憶。火車站,一度是水泥與石灰石吞吐的窗口,鄰近安平村的力霸水泥廠必須藉由這裡調撥,將成品運送出去,曾有八股鐵道運輸的盛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鄉公所













冬山社區 鄉公所
鄉公所位於冬山街的末端,正對著冬山街往南的隘口。這棟兩層樓的建築,在日治時期冬瓜山庄成立時就己建立,當時是一層樓斜屋頂覆瓦建築,中央入口的八角門是它的特色,後來經歷了數次的改建,才形成今日的模樣。門口種植著兩棵高聳的黑板樹,已成為其重要的象徵,每到晨昏,樹上總是聚集麻雀,嘰嘰喳喳,伴著這條街道與兩層樓的建築,經歷了數10年寒暑,見証了冬山街道的風華歲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傳統市場













冬山社區 傳統市場
民國65年~72年間(1976~1983),社區內的傳統市場,是小朋友的天堂,更是所有居民的生活廚房。比鄰的菜販、肉攤、魚攤、還有做饅頭肉包的包子店,市場內有2、30攤位,市場外也偶爾會出現鄰近農家,前來擺攤販售自己種植的青菜、蔬果,夜間在市場外圍還有賣冰、擔仔麵…等宵夜,那是一個沒有生鮮超市跟便利商店的年代,隨著傳統市場改建,舊有的熱鬧景象慢慢的走入記憶而成為歷史,山野珍饈更是難能可貴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一條百貨公司的街(二)













冬山社區 一條百貨公司的街(二)
紛沓而來的商店,一間間從這條不長的冬山街上,像雨後春筍冒出來,從原本稀稀疏疏的三兩家,到後來一整條街商店,比住家還多。多元的商店類別,就像是百貨公司,然而不同的是這裡從出生時所需的產婆,到壽終正寢的棺木,冬山街上都有。在那個沒有百貨公司的年代,這條冬瓜山街算是蘭陽平原上少數的多功能商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一條百貨公司的街(一)













冬山社區 一條百貨公司的街(一)
冬山這個有200多年的古村,原來只是夾在番社間的漢人聚落,可能也像一般的村落,一開始只是市集帶來買賣的商業氣息,在開墾後,由於灌溉來源不虞匱乏,也興築了新的水利,一個農業繁忙的小村漸漸的因人群聚集,產生了多元的商業活動,街道上慢慢的出現了商店。剛開始的街道上,商店的類型多半跟民生物資需求有關,雜貨舖、打造農具的打鐵店、編織斗笠簑衣的笠仔店、製造日常器具的箍桶店、布行、藥舖、到百貨行、家庭五金店、五金行、裁縫店…等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與社區生活緊鄰的八寶圳













冬山社區 與社區生活緊鄰的八寶圳
八寶圳是冬瓜山人重要的生活記憶。發源於鹿埔的松樹門一帶,是冬山太和等地區農田耕作灌溉主要的水路系統。它兩次以虹吸式水道穿越冬山河,沿著冬山橋往冬山路254巷進入社區,之後,並轉南與冬山老街平行,直到中正路口才向東往火車站方向流去。雖然它已經被加蓋,而不容易被發現,但在老一輩的居民生活記憶中,仍是相當重要的歷史與生活記憶。未來,我們期望有一天,中正路上被加蓋的部份,能有機會被打開,重回記憶中的生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