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冬山社區-歷史空間的重生 冬山社區 歷史空間的重生 冬山是隨著河川開闢的聚落,因此先人拓墾使用的碼頭與舊河道,對老街的居民來說,是重要的記憶。從前在這裡,除了輸出磚頭與茶葉等本地的物產外,更肩負了以冬山河向內延伸開墾的任務。後期逐漸的淤塞,但這裡仍是居民早期取水、洗滌、遊戲、競舟的重要場所,只是近年來水不再清澈,居民與它的關係更形疏遠。 民國92年(2003)形象商圈的經費挹注下,這裡有了新的面貌。它重回了大家的生活,有了休憩的涼亭與野薑花香的陪伴,夜間更是社區居民納涼聊天的好地方,也記錄著點點滴滴生活的故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新興的組織形象商圈 冬山社區 新興的組織形象商圈 90年代,台灣社造運動開始蓬勃發展,經濟部也提出「形象商圈計畫」做為小型聚落商業補強的策略,而冬山因森林公園的關係,也得到了這個計畫的補助。 我們成立了形象商圈委員會,除了招牌統一與換新,並規劃四個階段的硬體建設工程(分別是河岸碼頭、冬山路與中正路工程);軟體上,更推動著地方特色產業的升級與活化的各項活動,如新春舞獅拜年,期望強化在地商家與居民的消費關係。 面對未來森林公園的開展,我們要把這裡變成富人情味的小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生態豐富恣意徜徉的公園 冬山社區 生態豐富恣意徜徉的公園 公園裡,已經做好一些基礎設施。由於生態復育的成功,吳郭魚、鯉魚等豐富的魚種成群,每到假日,這裡是釣客的天堂,一張張彩色的陽傘與藍天綠地碧水相襯。 這裡,更是兒童的樂園,已經完成的遊樂設施,每到傍晚總是吸引成群家長帶著他們的小孩來這裡嬉戲;這裡更遍佈著各種植物,四季盛開,成為兒童的自然教室。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社區的肺-森林公園 冬山社區 社區的肺-森林公園 伴隨著冬山河的整體規劃,靠近社區的這段上游河道,將定位成森林公園,它涵養整個冬山河流域的水源。 在這裡,新的鐵路橋已經建造完成,兩個三角形山形衍架造型,呼應著遠端冬山河出海口的龜山剪影。現在園區已經完成了丘陵造型整地,廣大的空間密植著各種樹木。這裡將有著串連傳藝中心的觀光小艇。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與地球氣候的暖化,森林公園將益顯重要。它是冬山人的公園,也是大家的公園,願大家有機會到這裡嬉戲,一起分享這片綠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冬山具特色的飲食 冬山社區 冬山具特色的飲食 來到冬山當然不會錯過遠近馳名的火車站前米粉羹,每到假日總是大排長龍。米粉、黑木耳與魚粿加上柴魚湯頭,組成了與眾不同的滋味,更別忘了叫一盤配著甜酸菜的酥脆臭豆腐喔! 還有,舊國小前的米粉羹也很有特色,它的粉圓冰更是一絕,黑糖冬瓜甜蜜的滋味,夏天來上一碗,看著平交道上的火車經過,更是一種特別的滋味。冬山村在飲食上除了真材實料外、口味特別道地;切仔麵、魷魚羹、肉羹、餛飩麵、小炒、米台目、已經絕版的蚵仔煎、清粥…等。在傳統飲食上,阿甘嬸的粿也是遠近馳名;冬山街的豆腐乳也是風味獨具,大碗擱滿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素馨茶與文旦柚 冬山社區 素馨茶與文旦柚 冬山鄉內山區多礫石土質,適合文旦柚樹,本區所產文旦柚媲美麻豆文旦柚。在宜蘭縣還是後山的年代,坪林的茶商常因冬山茶的優秀品質,來冬山鄉蒐購;也因此冬山的茶常被戲稱“細姨茶”的名號,冬山農會以疼惜茶農的情懷,在民國70年代(1981~)將冬山茶正名為『素馨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向下紮根與文化薪傳 親子讀書會/歌仔戲班 冬山社區 向下紮根與文化薪傳 親子讀書會/歌仔戲班 數10年來,冬山社區一直有個親子讀書會。他們每兩週的週日夜裡,由社區內的媽媽帶領著小孩,閱讀著各種讀物,創造社區讀書的風氣,並增進親子的學習認知。媽媽們不侷限於書本,帶小朋友認識鄉土與歷史。豐碩的成果,培育了許多社區文化薪傳的幼苗。 社區內還有歌仔戲學習班,許多社區媽媽每兩週,就會相聚在一起,熱烈的研習,傳承傳統戲曲文化。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具活力的社區活動 冬山社區 具活力的社區活動 土風舞/熱舞 社區有許多富活力的活動,從白天到夜晚都在活動中心熱烈的舉行。 清晨起,不分風雨與寒暑,有著10幾人的媽媽土風舞隊,正賣力舞蹈著,展開社區1天的活力。到了晚上,還有熱舞社的集會,配合音樂熱情的節奏,數10位媽媽們聲嘶力竭地喊出1天的疲憊,舞動著生命的活力,樂觀的準備迎接下1天的到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這裡是風箏的故鄉 冬山社區 這裡是風箏的故鄉 「天頂有風通啊放風吹,土腳有土通啊種冬瓜」(台語),走過蘭陽平原,冬山河在冬瓜山的懷抱裡蜿蜒,流過靜謐的小鎮,這裡是風箏的故鄉。俗諺說:「9月9,風吹滿天哮」,反映出農忙之餘的歡樂景象。 民國72年(1983),冬山國小首次在全國中正盃民俗體育比賽中獲得總冠軍,336節的巨龍風箏成為冬山的驕傲,此後10餘年連連獲獎,風箏遂成為本鄉的人文特色,也是每個村民的記憶。當然,本社區也以此為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轉變中的社區組織-一家烤肉萬家香 冬山社區 轉變中的社區組織-一家烤肉萬家香 本社區在地理上以過去的冬瓜山庄為核心,但因民國81年(1992)以後因人口擴張,才將社區分割為冬山社區與南興社區。 社區組織成立後,主要以社區綠化(塑造森林公園小鎮)與凝聚居民意識(創造內需消費)為主要工作目標。前者以鼓勵居民廣植綠色植物並認養環境與並建立社區巡守隊為主要策略;前者則以每年舉辦極具特色的中秋節封街烤肉活動,創造一家烤肉萬家香的佳節同樂氣氛,居民烤肉分享給火車站下車的遊子,這樣「分享」的態度,逐漸凝聚居民情感,活動卓有成效。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