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大溪社區-漁產拍賣:













大溪社區 漁產拍賣:
大溪漁港是聞名北台灣的現撈漁港,漁船早上2、3點出海作業,下午1點過後陸續返港拍賣魚貨。本地漁產以小蝦為主,在蝦蟹類方面有甜蝦、胭脂蝦、櫻花蝦、蝦母、牛蹄蟹、花蟹、三點仔…。在魚類部份有肉魚、赤?、紅目鰱、黑(紅)喉、石狗公…等。每天下午2點30分開始魚貨拍賣,其拍賣方式延續傳統叫賣比手勢殺價之原始漁民風,是許多遊客列為觀賞、採買行程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溪社區-現撈的漁港~大溪第二漁港(新港):













大溪社區 現撈的漁港~大溪第二漁港(新港):
為因應漁船數量的不斷增加與漁船噸位的加大,及受限於第一漁港的地形限制擴建不易,再加上龜山島的遷村漁船遷移停靠之需,乃於緊鄰第一漁港北側500公尺處興建新港。於民國59年(1970)4月闢建,至民國60年(1971)9月完成。後又陸續數次的擴建至今日的規模。大溪新港為一現撈漁港,漁船早出午歸。現今漁港共有大小漁船232艘,50噸以下有196艘,50噸以上有36艘,其中有6組12艘以雙拖漁網捕撈白帶魚及?仔魚,其餘為單拖漁網以捕撈小蝦為主,雜魚類為輔。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溪社區-大溪第一漁港(舊港):













大溪社區 大溪第一漁港(舊港):
闢建於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係利用海岸天然岩礁炸挖泊地而成的小型漁港,早期龜山島居民民生物資用品由此運補。惟因該港面臨太平洋,颱風時波濤洶湧。本港因泊地有限無法擴建,目前僅提拱小型漁船、動力舢舨、海釣船及?仔魚季節時卸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溪社區-大溪國小~內大溪分校:













大溪社區 大溪國小~內大溪分校:
位於大溪川中上游之半山腰,從長壽橋循內大溪古道約40分鐘可到達。初創時期僅有1間茅草屋教室(距現今校址約10分鐘路程),提供1至4年級學童上課,5、6年級學童須徒步至大溪國小上學,或借住親友家。民國58年(1969)因遭受颱風洪水沖毀後,由內大溪村民義務運補建築材料,於隔年完成興建2間水泥教室及1間老師宿舍。民國63年(1974)內大溪又遭受「范迪」颱風侵襲後,於該年開始將內大溪村民集體遷村於外大溪後,內大溪分校也於民國65年(1976)跟著裁撤劃歸大溪國小。現今內大溪分校校地也是內大溪螢火蟲棲息地之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溪社區-大溪國小













大溪社區 大溪國小
創校於大正7年(1918)4月1日,為頭城公學校大谷分校,僅設1班,後因學生人數日漸增多,於大正11年(1922)4月1日獨立為大谷公學校。民國34年(1945)本省光復後改為台北縣頭城大谷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改為大溪國民學校,民國39年(1950)本縣設治改為宜蘭縣頭城鎮大溪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為大溪國小至今。早期交通不發達,為適應實際需要,便利兒童就學,故設立分校3所、分班1處。除龜山分班於民國43年(1954)獨立,梗枋分校與大里分校亦於民國57年(19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溪社區-大溪社區:













大溪社區 大溪社區:
現址昔日為一片稻田,民國58年(1969)至民國63年(1974)間,颱風連續來襲,尤其是民國63年(1974)年「范迪」颱風來襲,造成暴雨成災,將內大溪道路、河川、民宅等嚴重毀損,並造成居民百姓傷亡,因而政府將內大溪之受災戶共4鄰39戶,與合興里受災戶23戶,至民國69年(1980)全部完成遷居至外大溪。後又陸續有外地人士遷入居住,而成為今日之大溪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大溪社區-大溪社區簡介:













大溪社區 大溪社區簡介:
大溪社區位於頭城鎮沿海線各里之中心,面積8.39平方公里,為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內之一隅,現有343住戶、8鄰,人口數1,134人,多以漁業為主、農業為輔。本社區北毗大里社區,南鄰合興社區,西側高山蓊鬱、東則為一望無際之太平洋,與龜山島遙遙相對,山海一線景色綺麗;山海之間為民眾居住之狹小平地,濱海公路、北迴鐵路穿越其間,為社區對外重要交通。另有宜1線經過本社區往雙溪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有了硬體建設!其實還缺了很多!!













冬山社區 有了硬體建設!其實還缺了很多!!
車站接近完工,冬山人的夢想也如同火車頭緩慢啟動,冬山社區因中央的協助下,高密度的公共建設陸續興建,比其他地方顯得幸福。然而,有了硬體,真的可以改善逐漸流失的人情味與人口?也真能面對未來森林公園與新火車站完工下湧入的觀光人口及其負面的影響? 其實,我們仍期待,大家仔細呵護社區,為了下一代子孫生活的安適恬靜一起努力,動手愛護家園,如同種植夢想的森林,逐漸成蔭。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特色造型的火車站













冬山社區 特色造型的火車站
這幾年,冬山的地景正悄悄的改變著。3層樓高的高架水泥構造,劃過了東邊的天空,它正進行著鐵路高架與車站高架工程,它一如火車,啟動冬山人的希望。 這個工程,是冬山重要的歷史,也將改寫居民生活重要的過程。舊的火車站將成為歷史空間與旅客服務中心,新的車站約有3層樓的高度,以圓形的鋼架構成瓜棚的意象,獨特的建築,是吸引過往旅客的重要景點。而當遊子離開家鄉搭車時,在地面層購票後,直上中央島型的月台,在這裡可以回顧整個故鄉家園與龜山島。情感,將在這裡交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冬山社區-轉變中的生活街道













冬山社區 轉變中的生活街道
因為「形象商圈的補助計畫」,老街開始悄悄有了轉變,雖然超商與都市擴張等影響了居民的消費型態,但是,這條老街仍奮力的保存它既有的特色,強化硬體設施。 之前進行過碼頭的改造與冬山路的人行道鋪面計畫,近期已完成火車站前中正路的鋪面改造與植栽建設,這些看似平凡的鋪面,其實,就是風箏的形狀,使老街逐漸有了自己的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