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中崙社區-麵包樹 中崙社區 麵包樹 高大的麵包樹聳立在中崙社區191線旁,樹齡約有60至70年之間,枝幹粗大、樹葉茂密。夏天時,就會長滿非常碩大又甜美的果實,路過的人也會下來撿取,但也因為果實相當碩大,成熟時都會自動掉落,常常砸到路過的人,更曾有擋風玻璃被砸破的事件發生。果實雖好吃,但被砸到也是非常的倒楣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黑橋頭 中崙社區 黑橋頭 黑橋頭是古中崙橋的稱呼,也是舊時中崙居民通往宜蘭的唯一道路。早期是座非常簡易的橋,由幾塊木板拼湊而成,當時要過橋的居民要非常的謹慎,惟恐掉進河裡,真是險象環生。黑橋頭除了是大洋地區通往宜蘭的交通要道之外,同時也是漁獲交易的集散地,每當露出曙光之時,漁民與魚販通常都在橋頭兩側交易,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蜈蚣水車 中崙社區 蜈蚣水車 早期在社區,一些地勢較高的農田,在春耕時缺水無法耕田插秧,於是發明了蜈蚣水車。利用水流帶動水車轉動,將水從地勢較低的地方引入田裡灌溉,解決了旱荒之苦,蜈蚣水車的發明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們社區里民之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田 中崙社區 田 中崙社區東與頂埔、下埔比鄰,西靠二城、金面,在頭城鎮隸屬大洋地區。環山面海,是典型的沖積平原灘塗地,形成了多面積的田,農民耕種相當辛苦。早期防洪設施不良,海水易灌入造成稻作損失,收割時須用鴨母船載打穀機收割,一年只能耕種一期,早冬種稻、晚冬休耕。如今大多的田,多轉作養殖產業區,過去那種用鴨母船收割稻子的奇景,如今已不復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中崙河上的港墘橋 中崙社區 中崙河上的港墘橋 過去中崙河上游是屬於港仔墘河的流域,河道蜿蜒盤繞,致使港仔墘每逢大雨必淹水。後經過整治,將河道截彎取直,兩側堤防增高,並增建運動步道及自行車道,每當清晨或黃昏時站在港仔墘橋上遠眺日落黃昏的彩霞、凝望雪山隧道口的繁雜車陣,更可傾聽橋下潺潺流水的聲音,觀賞魚兒跳躍的美景,真是讓人心情愉悅。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中崙河 中崙社區 中崙河 中崙河位於中崙里南側,據傳清代時期河寬水深,海上捕撈船隻可經由竹安河口直達中崙橋。中崙河除了排洪、灌溉之外,更是多數里民賴以生計的地方。河裡水產資源豐富,例如︰蝦、蟳、蟹和各種魚類。尤其每當颱風季節更是里民水產豐收的時候,河裡也生長著各種水草,例如︰藺草可作為綁蟳蟹的繩子,也可做為鬃繩。中崙河,可說是中崙里民的母親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中崙廟 中崙社區 中崙廟 中崙廟是本庄的庄頭廟,也是里民的信仰中心。廟內所供奉的主神是三聖尊王,相傳是黃姓人家從中國大陸漳州平和縣請回供奉的,本廟與一般的庄頭廟並無差異,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本廟在正殿後方留有一處小窗口,據老一輩所傳說是為了讓三聖尊王與敵人作戰之時方便觀察敵情之用,如此奇妙構築也許是全台唯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農具達人—蔡天賜 中崙社區 農具達人—蔡天賜 蔡天賜世居中崙,雖已至耄耋之年,兩鬢霜白,但身體仍然非常硬朗。他熱心公益,目前擔任本社區理事長,推動社區各項活動總是不遺餘力。蔡天賜在製作古早農具方面的技術更是一流,如︰竹籃子、魚籃子等,作品都承襲了古代的製作方法,保有傳統農具的特色,耐用與美觀兼具,蔡理事長的這項技藝在現今的社會真是少之又少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社區環境 中崙社區 社區環境 中崙屬於多沙丘之地,整個社區環境小地名組合而成,例如:紅瓦厝仔、港仔墘、港仔尾、大樹頭、田中央、橋頭底、烏橋頭、瓦窯仔等,社區面積1.39平方公里,共10鄰,東有191線、西有台9線通過,宜蘭線鐵路貫穿里中心、南有水產豐富的中崙河,居民部分農作、部分捕撈,是典型的富麗小村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中崙的由來 中崙社區 中崙的由來 聽老一輩傳說,本里於開發之前部分地方多是由一些小沙丘所分佈,本里又處於各沙丘之中央故名中崙。清代分屬中崙庄,抵美及新圍底庄,日治時代分屬中崙庄、中北港墘庄及港仔墘庄,1920(大正9)年將中崙庄改為下轄中崙、港仔、新圍三小庄,終戰後將中崙庄改為中崙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