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中崙社區-北管國樂 中崙社區 北管國樂 中崙社區北管樂曲社主要是延續過去傳統國樂社,已歷經三代,隸屬西皮。平時在社區活動中心或廟埕研習,閒暇時應民間廟會活動或婚喪喜慶之請,以北管、什音、大鼓亭等制式奏樂表演,也曾受邀至外縣市演出。北管樂社軟硬體兼備,各種樂器一應俱全,加上林萬益老師教學用心,研習成果十分卓越,是教化與娛樂兼備的傳統樂藝,也是以漁耕為主的子弟們業餘的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踩竹竿插秧 中崙社區 踩竹竿插秧 中崙里社區有部份是沼澤田,在農耕插秧苗時非常的困難且辛苦,於是老祖宗發明了在田裡放兩根竹竿,然後人踩上竹竿,身體保持平衡就不會陷入沼澤田之中。但這也需要相當的技巧才能把秧苗撥正,且保持一定的直線與距離,相當不容易,這種傳統技術也隨著時代變遷而漸漸消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社區活動中心(新、舊) 中崙社區 社區活動中心(新、舊) 本里社區活動中心本來是建於中崙里中興廟旁,後因地方空間狹小不符使用,於民國80年重新興建遷至目前的位置。新的活動中心空間大,辦理各項活動都非常的方便,裡面也增設一些健康運動器材和休閒設施方便里民使用,同時樓上是社區托兒所,樓下旁邊是資源回收區,所以本活動中心是多功能的活動中心。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舊瓦窯 中崙社區 舊瓦窯 舊瓦窯,約200年前已設置,是中崙社區蔡理事長的家族產業,在當時可說是非常風光,盛極一時。終戰後適逢民間大量起厝、改房,於是又開始重新製造,產量供不應求,家族產業也傳承至第4代。但隨著時空的轉移,還是抵擋不住時代的變遷而落沒,於民國70年歇業,結束了瓦窯廠的生產運作,更可惜的是未能保存瓦窯廠這文化的寶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紅瓦厝底的石敢當 中崙社區 紅瓦厝底的石敢當 紅瓦厝底的石敢當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佇立在庄頭的西北邊,隔著鐵路與金面山遙遙相望。根據老一輩居民的說法,當初是為制煞而設立的,一般的石敢當所刻的是獅子或獅子咬劍、八卦等,而中崙這裡的石敢當所刻的是太極八卦,據說法力比一般的石敢當更上層樓,在此鎮守了200多年,也保佑居民闔家平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孤棧上的順風旗 中崙社區 孤棧上的順風旗 搶孤棚上八大庄所提供的孤棧上都有一面旗幟,而中崙孤棧上的旗子叫順風旗。據老一輩的鄉民說,是在嘉慶年間,嘉慶君遊台灣時,板橋林家陪同嘉慶至宜蘭視察田地,剛好看到庄民在綁孤棧,於是就地敕封中崙旗叫順風旗,為祈求庄民出海捕撈能一帆風順,平安歸來,所以搶孤者最想搶的就是這面順風旗。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搶孤 中崙社區 搶孤 頭城搶孤是七月普渡中最熱鬧的重頭戲,而孤棚上擺放的孤棧,分別由頭城八大庄所提供。中崙庄靠近中崙河,魚蝦水產豐富,居民便在孤棧上繫滿魚蝦來敬供老大公,祈求來年能更豐收。在吳沙公開墾頭城第二年開辦至今,中崙孤棧一直叫魚蝦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鴨母船討生活 中崙社區 鴨母船討生活 中崙居民過去在中崙河捕撈,大多靠著鴨母船在河中作業,例如︰收網斗、牽罟等。另有一種方式,就是在船中搭草棚,夏日遮陽雨天避雨,裡面也可以鋪一張床,雖然簡單但相當的舒適。記得小時候,隔壁阿伯每隔一些時日,就挑著柴米油鹽到中崙河的鴨母船上生活,因路途來回不便,總是到米糧用盡才會回來,但回來之時也帶回了相當豐盛的漁獲及大把大把的銀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織草繩 中崙社區 織草繩 織草繩是一項工藝也是一項產業,在未有尼龍繩發明之前,草繩的應用是非常的廣泛。早期,社區里民就以手工方式織草繩,到了後來則以人力為主、機械為輔的方式來織草繩,具有相當的產量。隨著時代的變遷,尼龍繩的發明與量產導致了草繩漸漸的被取代了,當初輔助人力的機台,如今也變成一部具有紀念意義的老古董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旱牛陣 中崙社區 旱牛陣 社區環保義工用環保回收品製造了兩隻唯妙唯肖的水牛,一公一母。每當社區有活動或節日慶典時都會被邀請出來表演,偶爾也會出差到外地做公益活動,或友誼贊助,鬥熱鬧。不知不覺中也替中崙社區做了宣傳廣告大使,只要是看到旱牛陣出現,大家一定都知道中崙社區的寶貝又來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