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更新社區-近水樓台,先得名—龜山火車站













更新社區 近水樓台,先得名—龜山火車站
  更新是台灣本島離龜山島最近的所在,離龜山島大約7公里遠,所以1920(大正9)年宜蘭線鐵路通車時,那時的梗枋火車站命名為龜山火車站,因為梗枋地區有漁港,船隻來往龜山島,顧及運輸的方便,再者當時龜山島居民的出入都經由梗枋漁港,要讓人們知道要到龜山島,就要在龜山火車站下車,所以火車站就設在離港口不遠的地方。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你我的好去處-鐵枝路下













更新社區 你我的好去處-鐵枝路下
  1984(民國73)年東部幹線火車電氣雙線化,本來行經梗枋國小前及金斗公廟的舊鐵道無法拓寬,改道經過「內湖仔」,目前留下舊鐵道遺蹟給社區使用,位在梗枋溪上的富麗漁村的門樓為代表作。
  新鐵道路線剛好行經本里南、北勢溪的交匯地,在寬廣的陸橋下,形成一處里民乘涼聚集聊天的場所,在陸橋邊又設有公廁,方便里民或溪中戲水的民眾,未來梗枋溪的整頓將是重點,將重建更新的意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古早的守護者—砲台













更新社區 古早的守護者—砲台
  位於「大塊厝」產業道路的田園邊,據附近居民康姓耆老說,這座炮台是終戰後才建造,當時康老先生才十幾歲左右,距今應有60年以上歷史,是早期防守梗枋溪口的重要據點,也是國軍從古道行軍的進駐點,砲台約可供一班兵力的進駐,如今荒廢未用,實為可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寄戶口就地正名—梗枋國小













更新社區 寄戶口就地正名—梗枋國小
  梗枋國小佔地為1.1386公頃,創於1952(民國41)年8月,原為大溪國民學校梗枋分班,1958(民國47)年8月改稱梗枋分校,1968(民國57)年8月獨立設校,又於1994(民國83)年校園整體規劃,於1995(民國84)年新校舍落成。回顧當初有12班學校的規模,如今因人口外移,加上少子化的影響,成為6班的小學校,學生約在70人左右,是本縣最早的無圍籬校園。學生社圍的太鼓隊名聞鎮內,及最富愛心的媽媽志工隊,每年中秋製作手工月餅義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先人對外要道—梗枋百年古道













更新社區 先人對外要道—梗枋百年古道
  百年古道為「中崙古道」、「坪溪古道」、「象寮古道」之統稱,清朝以前乃是噶瑪蘭通往艋舺、滬尾等地的交通要道。其興築往來年代,較已有兩百年歷史臨海而築的嶺古道及草嶺古道更久。現階段古道上,常見大斑蝶翩翩飛舞,再加上螢火蟲生態及梯田景觀,未來開發成為深度生態之旅,讓梗枋百年古道再現風華,跟隨先人的腳步再探生活的軌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蝙蝠當靠山-福神碑













更新社區 蝙蝠當靠山-福神碑
  位於台2線,濱海公路130K處「石塔」海岸邊,碑原高約二丈、寬約七尺,壁上刻有「福神」兩字,為清同治癸亥年(同治2年),即西元1863年建立,距今應有140年,遠比草嶺古道上知名的「虎」字碑早4年,見證了清代在噶瑪蘭開發史上的歷程,未來配合蝙蝠山下望龜公園的興建,提供人們一處望海、仰山、觀日及戲水的景點,並讓「福神碑」古蹟的風華再現。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山海守護神—更新福德廟、中山福德宮













更新社區 山海守護神—更新福德廟、中山福德宮
  更新福德廟(大公廟)位在梗枋橋頭倚海的地方,早期是坐南朝北的土角厝,後經改建為石頭壁紅磚瓦,只有8平方公尺大,命名為福德廟。由於地方傳言,土地公只蔭北面的居民,因此南邊的人極力要改建,在1971(民國60年)策劃改建,建為坐東向西揹守溪口、護佑里民。
  中山福德宮位於牛寮頂,由林昆先生委託福州老師父用樟木所雕刻之土地公神像,距今約有150年,原供奉於崙仔頂,早期採會員制,以聖杯方式輪值新爐主。於1978(民國67年)建廟落成至今。早期居民有狩獵的生活習慣,遇有捕獲山豬必將豬頭祭拜土地伯公,至今習俗依然不變。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及八月十五日,有傳統乞龜活動,早期每年過火一次,現在已改為四年一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無水崩坑崁-梗枋(『更新』的由來)













更新社區 無水崩坑崁-梗枋(『更新』的由來)
  早年是進出蘭陽平原的咽喉,北通三貂嶺、南通烏石港市,鎮守北關的要地。
  「梗」在閩南語中是阻擋的意思,「枋」則是「板仔」,推測可能是漢族先民曾在此地設置攔阻的木板,防範原住民的侵犯,因此得名。不過根據耆老的講法,「梗枋」是直接用閩南音有「山硬硬嘛崩落下來」的意思。
  本里清代為梗枋庄,1900 (明治32)年將梗枋庄分為梗枋、匠寮、石空及山羊洞四庄,1901(明治33)年將四庄合併為梗枋庄,終戰之後改為梗枋里。1969(民國58年)10月3日,芙勞西颱風來襲,山坡地有〝硬崩〞現象發生,因此居民要求改名。1970(民國59年)4月12日經省政府核准更改為〝更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社區簡介













更新社區 社區簡介
  更新社區位於頭城鎮北邊的典型農、漁村,依山面海,並有著獨特的山谷溪流環境及豐富的生態資源。對外交通以鐵、公路為主。1994(民國83)年經省政府核定為富麗漁村。更新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1995(民國84)年11月18日。面積約9.15平方公里、12鄰、516戶,人口為1660人。居民多以農漁業為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中崙社區-社區志工













中崙社區 社區志工
  一個優質的社區營造,必須有認真負責的工作團隊及多數犧牲奉獻的義工。中崙社區有位認真打拼的理事長,帶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夥伴,每次的社區活動都辦理的有聲有色、非常成功,深受各界的好評。尤其在2011年受鎮公所提名推薦,代表頭城鎮參加縣社區評鑑比賽,是里民的榮耀,也是社區工作團隊打拼的成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