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更新社區-海中尋奇—海釣行、賞鯨樂 更新社區 海中尋奇—海釣行、賞鯨樂 更新地區的海釣經營於1987(民國76)年開始,從事海釣的人多數為職業釣客,海釣的種類有深水魚種、透抽、白帶魚、紅目鰱等,一直到1998(民國87)年配合地方漁業轉型才改為賞鯨活動。早期的賞鯨船分布於更新、大溪、大里等港口,同年開放登龜山島後,所有賞鯨船集中於烏石港,在賞鯨的過程中可看到飛魚、鯨豚及龜山八景的景象,也推翻「台灣行透透,龜山行不到。」這句俗諺,並揭開龜山島的神秘面紗,帶動了本鎮的觀光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阿媽的眠床—八腳眠床 更新社區 阿媽的眠床—八腳眠床 「八腳眠床」其主要材質皆為烏心石木,因其結構由八根腳、二組床架組合而成的。它的三面有圍壁、四角柱,上有頂棚、頂下四周有橫楣,前方底座腳部有大器的雕刻,在三側邊板面及頂棚都有非常典雅的畫工,再加上玻璃彩繪及華麗的雕刻。床櫃部份除了可放東西的小抽屜外,尚有大格的儲藏空間可收納枕頭、棉被之類,而「腳踏座」是放置在八腳眠床前的長條矮椅,是為方便主人起身後下床。其雕刻細緻,讓人不得不佩服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這張阿媽的眠床,雖然年代已久遠,在搬運過程中也有些破損,但絲毫不影響其風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板橋仔頭—更新橋 更新社區 板橋仔頭—更新橋 早期梗枋溪支流牛寮坑,每當鐵牛車搬運行經此坑時,須繞行坑底,因「板橋仔頭」是名符其實的兩根木頭舖置而成的,只供居民往返用的,兩頭的支撐及中央是用石頭砌成的橋墩,所以「板橋仔頭」其名逕走。 1969(民國58)年芙勞西颱風侵襲,造成牛寮坑崩崁,牛寮庄淹水,1975(民國64)年梗枋溪整治,1982(民國71)年峻工,「板橋仔頭」被命名為更新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歷史的見證者—耆老座談 更新社區 歷史的見證者—耆老座談 社區長輩集聚一堂,述說梗枋的過去,講梗枋更名更新的由來、古早梗枋農漁業的發達、麵粉港(梗枋港)的擴建、龜山島民的出入、當時更新的繁華、造就頭城沿海線最大里、社區各廟宇的興建,可感受到身為梗枋人的驕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大園大叢樹下—朴仔樹 更新社區 大園大叢樹下—朴仔樹 大樹下常是「阿公講古」、小孩子嬉戲的場所,朴仔樹下也不例外,街坊鄰居三五成群常聚於此,每天早晚在此談天說地、喝咖啡聊是非,有時還會來個「打斗四」的餐敘方式,把彼此間的感情再升溫,「大樹下」也是更新的在地地標之一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人生終點站—頭城鎮第五公墓 更新社區 人生終點站—頭城鎮第五公墓 頭城鎮第五公墓,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更新里的山上,於2002(民國91)年啟用,此座公墓,不但有完善出入管理作業,園區內的綠美化及納骨堂的設計,讓人看不出來是一座陰森的墓園,反而像是休閒的小公園,這都是管理單位用心規劃的結果。因應現代人的需求,也增設468個納骨櫃,方便民眾的先人來使用。目前管理單位計劃將聯外道路拓寬為8公尺,以方便車輛進出,但仍須與周邊居民協調處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雙手挖塗飼囝大—梯田(石頭仔田) 更新社區 雙手挖塗飼囝大—梯田(石頭仔田) 石頭疊疊隔做田,全用雙手無簡單,三尺五尺疊一層,引水淹田心即安。雙手鋤頭著挀動,耕田全部用人工,歸家生活映此項,靠天食穿無輕鬆。古早生活佇山頂,想著艱苦無文明,步步雙手人工反,石梯田地講早前。石頭田地引水圳,靠水淹田逐工巡,早冬著存米母本,慢冬有無真歹論。石頭疊岸尺六闊,行置岸頂擔米籮,頂區下區水流活,田底水蛤興唱歌。古早起厝疊石頭,就地取材舊跡留,菜園稻田厝前後,平安過日入咱兜。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黑白配—山仙草、石花菜 更新社區 黑白配—山仙草、石花菜 仙草為唇形科屬草本植物,是藥、食兩用一年生的植物。分佈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之山麓,採收期約在7月底至10月上旬之間。民國50、60年代農業社會時期,山上的蕃薯園邊、柑仔園邊處處可見野生的仙草。後來農作物荒廢,而仙草也了無蹤跡。近年來,社區內有幾戶人家大量栽種仙草,這也是農業轉型的生機。 石花菜是東北角海域最具經濟價值之藻類,每年春季至夏初為盛產期。剛採的石花菜是深紫色,去除雜質後,再經過泡、曬、翻、灑水,曝曬在陽光下顏色漸漸變成米白色,才算大功告成。依品質跟外形可分為3個等級〈鳳尾〉、〈大本〉、〈小本〉。其中鳳尾外觀如扇形珊瑚、又似羽毛,品質最佳。大本膠質含量最豐,但腥味最濃、口感不佳。小本的膠質含量最少,但口感比大本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五顯大帝—鎮海宮 更新社區 五顯大帝—鎮海宮 本廟供奉五顯大帝,早在二、三百年康家祖先,由中國大陸金浦縣渡海來台定居尖山湖,其隨身康家私有神像,神威靈通保佑附近的村民,而遠播四方。 1979(民國68)年間,有一位村民蔡樹根有意在現在的宮址,擬建構祖墳,請高明的地理師擇地理,經地理師勘查後說:「此乃聖穴,無相當份量的人無法得之。」若種植作物也無法開花以致枯死,可見聖地之靈氣甚重。 於三、四年後,有一天五顯大帝經信徒扛著神轎親踏廟地,眾信徒提起建廟計畫,一直到1986(民國75)年籌畫,至1988(民國77)年舉行晉座大典迄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編出囝仔佮大人的夢—紙藤編達人 更新社區 編出囝仔佮大人的夢—紙藤編達人 佇宜蘭教育界罕見著時間外用心,為社區付出的老師—賴綜諒(賴汝森)。更加難得伊會曉幾仔項功夫,紙藤編算是伊上拿手的秘方,原來伊是逢甲大學紡織系正科班卒業,編織教紙藤編的活用,像桌頂拈柑易如反掌啦!少年奔波體悟性命,決心為伊生活的社區付出。「梗枋國小」伊教冊有保障的所在,寫詩嘛離袂開梗枋周圍的生活,用台語寫出伊對梗枋一草一木的情愛和感受。 「紙藤編出社區夢,用心來學著輕鬆,大人囝仔手振動,心情快樂一工閣一工; 心靈美夢紙藤編,學校社區攏有緣,閒話俗事難避免,覺悟入世一天閣一天。」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