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員山燈節













員山社區 員山燈節
  辦理「員山燈節」主要在於春節期間推展本鄉觀光產業,提供遊客旅遊去處,吸引外縣市民眾參與本鄉農村體驗,欣賞農村景緻,推展燈節觀光活動,為本鄉帶來經濟效益。
  燈節所展示的各類型花燈以傳統手工花燈為主,這與別地方的電動花燈或彩繪花燈是有所不同的。傳統花燈表現的是骨架的結構,外型的創意以及色彩之美,兼具內外在的表現。所展示的花燈多年來皆由台灣宜蘭監獄以資源回收物製作的主燈,以及卡通造型、水果、蔬菜、動物、昆蟲等造型精緻的花燈,結合花卉樹木佈置造景方式呈現花燈之美。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土礱間稻青、青稻買賣













員山社區 土礱間稻青、青稻買賣
  國民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後,農村經濟來源靠種田維生,農民以稻穀換肥料,一甲地大約收割3000斤稻穀左右。收成後除繳田賦、地價稅、地租再留點當伙食,其餘賣了當生活費。下一期撥種後,有的農家錢和米皆已用罄,只好向當地的土礱間碾米廠借米、借錢或是賣稻青(尚未能收成的稻子)。後來政府開辦農民生產貸款,因而成衣、電子、手工藝還有建築業等日漸蓬勃發展,老百姓的生活品質改善了,稻青買賣也就慢慢的沒落。「青稻」是指農民現割尚未烘乾的稻穀,其買賣又稱為青稻買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土地公廟













員山社區 土地公廟
  員山庄內土地公廟有二座,一大一小是早期農民信仰守護神,每逢春耕夏收,農民必備三牲酒醴祈求土地公伯庇佑農作物豐收價格好。農家收入豐厚,自然歸與土地公功勞,早晚燒香膜拜,廟庭若市。農閒期間大榕樹下聚集村民交換農作物,偶爾對奕,泡茶聊天,是平常耆老的集會場所。大家樂盛行期間,偶有外地信徒求助土地公開牌簽注,大紅蠟燭點燃拜桌周圍,後來大家樂沒落,但鴨母寮土地公依然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信徒絡繹不絕,是庄頭守護神。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石敢當《石先師》













員山社區 石敢當《石先師》
  石先師位在員山消防隊廳舍後方,是庄內護佑小朋友的守護神。早期員山街面狹窄,大排水圳每逢農民二期稻作期間需水灌溉時,由上游開閘門注滿下游大排溝渠,水深可達丈餘,庄腳無處戲水,大排自然蔚為天然游泳池。然大排水流湍急,時常驚傳小孩溺斃意外,往往被沖到離戲水處外幾百公尺遠,因此地方耆老為安全起見,叩求員山普照寺觀音佛祖登鑾聖示,在上開位置恭請石先師安奉鎮煞,之後溺水事件不再發生,神蹟顯赫,每逢農曆9月1日石先師聖誕日,紅龜、供品豐盛,香火鼎盛至今不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後壁港仔













員山社區 後壁港仔
  原本是一條清澈的溪流,兩側種滿麻竹筍,溪內有豐富的魚蝦,很少受到干擾。鷺科鳥類在此繁殖,每天清晨四點多跟傍晚六點多時,整個天空黑壓壓的一片,都是白鷺鷥跟夜鷺。1973(民國62)年實施都市計劃,外來人口不斷遷入,後壁港仔濕地,鳥類活動空間不斷被擠壓,數量種類也急遽下降。這幾年來又被引進的外來生態殺手「泰國豊魚」,更造成台灣原有生物受到生存威脅,濕地的改變就是最好的印證,政府若不再重視這項問題,恐怕會有更多的原生物種消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環山步道













員山社區 環山步道
  員山忠烈祠西側有一條小徑,沿著山腰經過自來水廠階梯後再向下銜接至銅馬的地方,早期小徑雜草叢生,常有大冠鷲、領角鴞還有其它鳥類跟毒蛇經常出沒,平時很少人會去那走動。嗣經鄉公所的開發,並將部份舖設成鵝卵石健康步道,是讓一般民眾兼具腳底按摩的健康休閒步道。現在每天都有社區居民來此放鬆心情慢活,在運動的同時,也可邊走邊觀賞步道兩側的自然生態景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生命之源生態池













員山社區 生命之源生態池
  員山公園右側有一生態池,池內水生植物繁多綠意盎然,池邊更有許多小野花為了生存而競爭,也孕育許多昆蟲佇足繁殖。水生池內有水黽、水蠆及其他的水生昆蟲。池邊周圍有大花咸豐草、刀傷草、禺毛茛、紫花酢醬草、台灣黃菫、青葙、瓢蟲、金花蟲、蝴蝶、椿蟓,池塘表面整個被布袋蓮給覆蓋,有相當數量及種類的細蟌在此繁殖。像紅腹細蟌、弓背細蟌、脛蹼琵蟌、白粉細蟌、亞東細蟌等,整個生態體系相當完整,倘若能好好規劃跟維護,則是社區居民假日與親子互動的自然活教材。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員山社區地理位置













員山社區 員山社區地理位置
  員山社區又稱外員山,以員山公園為分野,過員山大橋稱內員山,大橋以南叫外員山。本社區位於宜蘭河上游南岸,東有思源社區,西接尚德跟惠好社區,南與進士社區為鄰,面積2.56平方公里,2237戶,總人數有6365人,鄉內有很多的行政機關都設在員山社區,是鄉內很重要的行政中心所在,過去是軍事的重要基地,是人文以及生態極為豐富的社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定置漁網─自投羅網













更新社區 定置漁網─自投羅網
  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有了,又稱「煙仔」分南、北,定置漁業係將網具固定在海中,屬於一種陷阱式的漁具,其漁獲原理首先由垣網阻止魚群前進方向,將其誘引陷入運動場網內,游泳迴旋一段時間後,順潮流沿登網升高進入第一箱網。因登網頂部網口小,易進難出,利用魚類遇到障礙物時,有向下潛逃性向,使其進入第一箱網後,潛入下方不易逃出。也順潮流沿第二登網進入,進入的魚群更難逃出,遂在第二箱網內迴旋游泳待捕,漁民則俟魚群進網量之多寡,或俟潮流時機出海加以捕獲之。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更新社區-討海人的食穿—梗枋漁港













更新社區 討海人的食穿—梗枋漁港
  梗枋漁港位在頭城鎮更新里,是利用天然海岸突出的岩石與陸地間水域闢成。1969(民國58)年以現有的港口運送美援麵粉,所以稱為「麵粉港」。1971(民國60)年闢成小港的規模,自1980(民國69)年起列入第一期台灣地區漁港建設方案中實施,供30噸的漁船出入,並且在第二年正式加入漁會的拍賣方式運轉。現階段因漁獲量的銳減,梗枋港已無昔日的風華。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