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庄役場 員山社區 庄役場 清朝時期員山鄉稱為員山庄,庄界至宜蘭河下游新店仔一帶。日治後,宜蘭設廳劃分三郡,員山改為庄制屬台北州宜蘭郡管轄,員山庄役場即為現在鄉公所所在地。政府遷台後重劃地方自治區域,將部分地區劃分給宜蘭市,1946年設員山鄉,1950年宜蘭設縣,員山鄉仍舊隸之,稱為宜蘭縣員山鄉實施地方自治。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武秀才游應蘭 員山社區 武秀才游應蘭 游應蘭員山豪農也,本名游守強,字應蘭,平時即以應蘭為號,生於1844(道光24)年,1918(大正7)年辭世,享年74歲。忠厚溫和,急公好義,幼少讀書,略通經文,1899(明治32)年選舉保正,1913(大正2)年授佩紳章,資產約二萬圓,名聲最佳。游應蘭算是開台的第四代,歷經清朝童試,有武秀才名銜,日治時期更以70高齡榮登富紳之榜,距曾祖父游榮都初來外員山之時,已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新氣象。他並不富而驕,樂善好施,「或施棺木、或施米食」,對貧苦人家慨伸援手而不落人後,可說是十分難能的義舉。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員山屠宰場 員山社區 員山屠宰場 員山屠宰場位於現今鄉立圖書館現址。早期農業時代,家家戶戶飼養豬隻,一方面可將廚餘、洗米水及蕃薯藤作為飼料來源,資源再利用,增加農村收入,再則將豬糞作為肥料種植蔬菜。 豬隻一年可養到100多斤至200斤,因豬源充沛,有很多肉商下鄉洽購,將豬隻運往宜蘭屠宰場,宰殺販售,後來台北肉商大量的湧入宜蘭屠宰場,宰殺溫體豬肉運回台北販售,宜蘭屠宰場不敷使用,員山屠宰場因應而生,也方便了員山肉商在此就地使用。俟宜蘭電動屠宰場營運以後,閒置荒蕪,鄉公所因此闢建圖書館,將該處興建為莘莘學子閱讀書籍最佳場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員山森林生態館 員山社區 員山森林生態館 員山森林生態館前身為台北山林管理所礁溪分所員山工作站,1960(民國49)年與太平山林場合併改制為蘭陽林區管理處員山工作站。1989(民國78)年管理處併入一部份,更名為羅東林區管理處,同時撤銷員山工作站。 民國97年,為推展溪北地區生態教育,將員山工作站舊有建物,整建為「員山森林生態館」,並於98年4月28日正式揭幕啟用。迄今(100年6月底)入館參觀人數計37,777人次,辦理活動75場,參加活動人數為9931人次;已充分發揮旅遊資訊提供及生態教育之功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聚落 員山社區 聚落 清初康、乾年間,閩粵人士紛紛入台墾殖,群居南北各地,嘉慶年間更大量移入宜蘭,游姓在當時是很大的族群,在本村墾殖大都是最精華的平原地。目前所供奉的是餘慶堂主祀十三世游榮都在當時是相當富裕的姓氏與族群。 吳姓群居河邊,一方面墾荒,一方面以養鴨為副業,幾乎每戶都有養,也因此原因,又被稱為鴨母寮,就是姓吳仔底。朱姓來員山的有幾戶人家,大都以佃農及做竹編為副業,他們擅長做大菜籠供火車裝菜之用。黃姓移入本地大約一、二戶,都以佃農為主,經數十年的群聚而成姓黃仔底聚落。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麻竹園 員山社區 麻竹園 員山地區盛產竹筍,計有麻竹筍、綠竹筍、烏腳綠筍等,其中以種植麻竹筍為大宗,因此社區到處可看到麻竹園。麻竹抗風力弱,不宜在向風地帶栽植,強風或颱風都會傷到竹葉、竹桿,甚至整欉被吹倒,麻竹發筍期為3至10月,而5至7月是盛產期,竹筍採收最大的可達3公斤左右,將竹筍剖成兩片煮熟待涼,放入冰箱約半小時後取出切塊再加上美奶滋食用,味道香甜鮮美,肉質嫩如梨肉,纖維多,可保腸胃健康是筍中最佳極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員山鴨母寮 員山社區 員山鴨母寮 鴨母寮範圍很大,又屬窪地因宜蘭河有一段未興建堤防,因遇雨成災常淹水是養鴨的好地方而得名。水池裡面可以撐船與宜蘭河相通,並可直抵員山鄉公所一帶;往上可以到達大湖附近之船仔頭。鴨母寮之水係上游內城及大湖地區水流都在員山村匯入宜蘭河。附近居民大都姓吳,由於中過秀才和舉人,所以吳家屋頂是燕尾型,惟時間久遠現已被拆除興建樓房。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眷村 員山社區 眷村 興國新村是1950(民國39)年建造的,位於現在的員山公園位置,成員多為國軍參與古寧頭戰役之戰士及家眷,1995(民國84)年興建員山公園遷入現在的敬業新村。敬業新村係中華民國婦女反共聯合總會專案改建。民國85年初正式完工,總共有140戶。該眷村已納入九大眷村改建案,現於縣政中心臨台九省道邊興建完成,顯示政府照顧榮眷之用心及美意。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游氏宗祠 員山社區 游氏宗祠 游榮都於1797(嘉慶2)年攜眷來台創業,子孫為感念先人創業餘澤,承先啟後敦厚崇禮於咸豐9年創設游榮都祭祀公業,並於1993(民國82)年改建餘慶堂。由於游氏於清朝年代科舉中秀才,所以房子屋頂呈燕尾型。目前游氏家廟位於員山村博愛路餘慶堂頂樓即為燕尾造型。宗親每年有聚會聯繫情誼,家廟祖祠祭祀公業多存有舊譜可資追本溯源,實屬難能可貴。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員山公園 員山社區 員山公園 「員山」因其山丘獨立坐落在平地上,遠望如半球型的圓頂狀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員山的重要歷史地標。公園坐落在員山的山腳下,鄉公所於1997(民國86)年興建完成,是鄉內最主要公園。 忠烈祠原為日治時期所建的宜蘭神社,終戰後神社被拆毀改為忠烈祠。公園的規劃反映其歷史足跡,在整體空間安排以忠烈祠軸線作為公園主軸步道,配置了入口、廣場、拱橋、水池等紀念性空間,並設置露天劇場,供鄉民舉辦表演活動,是一個小而美的民眾休閒去處。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