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愛與希望』的員山國小 員山社區 『愛與希望』的員山國小 緊鄰著員山公園旁的員山國小,前身為外員山公學校,為員山鄉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創立於1912年,為全國校園公園化的典範學校,校園內綠意盎然花木扶疏,晨昏時刻蟲鳴鳥叫,是社區民眾最喜愛的休閒運動場所。 以「愛與希望」為學校願景,積極推廣閱讀,發展多元智能社團和提供弱勢家庭學童課後照顧,開辦成人教育班課程服務失學民眾,全方位的教育推廣是學校的重點特色。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普照寺 員山社區 普照寺 本廟建於1848(道光28)年,原位於本鄉內城仔口,嗣經洪水氾濫與多次遷建,最後在外員山現址重建,又因原名慈惠寺與隔壁村廟宇同名不便區分,民國56年改為普照寺。自改建後香火鼎盛,寺庭若市,遠近信徒朝拜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佛祖出巡(繞境),其他廟宇也會共襄盛舉來參與,信眾則會準備三牲酒醴來祭拜,祈求神明保護社區居民平安與祥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養生聖品養生奶 員山社區 養生聖品養生奶 民國50年代民生物資缺乏,國民普遍營養不良,當時政府獎勵農民種植含高量蛋白質的大豆,並將所生產的大豆交給農會,補助機具設備磨成豆漿讓農民帶回飲用,藉以改善國人體質。員山鄉農會自1964(民國53)年起,受農復會(現今農委會)輔導,設立加工站,產製高溫殺菌的瓶裝豆奶,並命名「養生奶」,馳名全台。養生豆奶採用純正黃豆及砂糖製成,平價供應較為貧苦、物資缺乏的農村,農忙時期,成為割稻工人必備的點心,也是陪伴農家小孩成長的營養補給品,香醇可口,冰涼後飲用口味更佳。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河堤自行車道 員山社區 河堤自行車道 河堤自行車道起點在員山公園後山涼亭處,沿途經過宜蘭市通往壯圍,每天早上四、五點就有人來此騎自行車或健行運動。大圳內(宜蘭河)植物相四季分明,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花綻放,並散發迷人的花香給人一種舒體通暢的感覺。車道兩旁常會有不明物體飛過來,此時不妨停下腳步,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與驚艷。在接近宜蘭市車道右側,種著一排光臘樹,夏天時可看到小朋友最愛的獨角仙,周末假日來此旅遊踏青,不但可增強體魄,還能增進親子互動關係。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金包里古玄開廟 員山社區 金包里古玄開廟 陳氏先民在福建漳州金包里地方相招50人,奉著玄天上帝、開漳聖王神尊冒險渡海來台,跋山涉水到宜蘭外員山墾地種田,為紀念來自金包里,將此地稱為金包里古。 當時先民以福杉木造一棟三間式柴廟為聖王公廟,廟裡開設學堂,效法開漳聖王精神,城仔底蓋約五坪土角廟為玄天上帝廟(帝爺廟)。1943年聖王公廟礙到北機場飛機起降被下令拆除,移奉至玄開廟。終戰後,有次颱風把土角廟吹倒,1954年在原柴廟位址重建為玄開廟,完成後遠近馳名。1974年又因被白蟻入侵蛀蝕,在原廟對面重建即現在廟貌。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消失的北機場 員山社區 消失的北機場 位於宜蘭市泰山路到員山路右側即台塑石油太山加油站正後方,是日治時期建造軍用北機場,終戰後由美軍接管轉交我國空軍管理,並在機場西南方建立一座約600坪力霸型大鐵屋,作為飛機裝修廠使用。因宜蘭氣候潮濕不適宜組裝飛機,1962年又受歐珀颱風將該廠房吹個半倒,在1964年被拆除,1968年隙地讓農民開墾種稻,目前只剩下部分殘破不堪的裝修廠及辦公室遺跡,北機場就此消失。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外員山輕便車站 員山社區 外員山輕便車站 終戰後員山舊街(從金包里古普照寺牌樓至柑仔店出口處),當時在舊街上有土礱間、戲院、打棉被店、打鐵仔店、柑仔店,車水馬龍非常熱鬧,對外交通都是以輕便車作為主要代步的交通工具。那時候的輕便車站就設在外員山字員山158番地(現址員山路一段243、245號)。車站後面是條大圳溝,溝圳兩側則開滿野薑花。車站建築是棟土角厝,結構是以竹子作為骨架,屋頂則覆蓋著茅草,窗戶開個小口是做為售票取票之用。晚上休息車子停駛時,車站前面都會停放著四台輕便車,要去內員山泡溫泉則要到渡船頭(員山大橋附近)渡船而過。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乩童根 員山社區 乩童根 本名為陳朝根生於1916(大正5)年生,幼時幫人做長工。24歲入贅鄭家,8年後娶出分得田地,帶著妻兒自立更生,過著自在生活,36歲那年玄天上帝要他做契子,「乩童」神轎到家裡,朝根起乩趴在神轎桿上被抬到廟裡,神明附身開口要他當「乩童」服務鄉親大眾。當時醫學尚未發達,向乩童問事者眾多,每天都問不完,大家都稱他為乩童根,因此員山金包里古「帝爺廟」與「乩童根」是聲名遠播。嗣經政府頒訂新法令規定,未持有中醫證照者不得私自開立藥方籤,也因政令規定後來問事者也越來越少,至今已有一甲子,目前尚有幫人收收驚。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話說機堡 員山社區 話說機堡 太平洋戰爭時,日本戰鬥機為躲避美國軍機爆擊(空襲),用水泥建造掩護體,用來停放戰機以防戰機被炸毀。當時,員山是日本在宜蘭的軍事基地,設有南機場(現址在縣政府、擺厘、四鬮三)為戰鬥機主要戰鬥機場,北機場係備用機場供訓練運輸及修護飛機用。 南北機場之間設有「水泥路連通」,掩體就設在水泥路兩側,當飛機起飛出任務時須由一二十名赤腳兵將飛機從掩體推到南機場,日軍為保有戰力,令赤腳兵編製竹飛機放置在機堡附近,好讓盟軍來轟炸,而真正的戰鬥機則由赤腳兵推入掩體。終戰後,鄉公所為保存古蹟,將它空間再利用,這就是現在機堡的由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宜蘭神社 員山社區 宜蘭神社 日治時期所建的宜蘭神社,現為宜蘭忠烈祠。神社面向東南,當時營造的經費由宜蘭、羅東、蘇澳三地的信徒捐資,全社有木殿、拜殿、社務所、淨手池、拱門等設備齊全莊嚴肅穆。當時來朝拜的人,均須在現今的員山公園外,下車下馬步行入神社,以表達虔誠之心意。終戰後,神社被拆毀改建為忠烈祠,遺址實物只剩拱橋、門旁的柱燈殘體、兩株大榕樹及複製青銅馬一座。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