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天生我材必有用— 柯林社區 天生我材必有用— 財團法人蘭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私立蘭陽智能發展學苑 前身為『蘭陽智能發展中心』的『蘭陽智能發展學苑』,是於1993(民國82)年6月間由蘭陽地區幾位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們因自身對心智障礙孩子的照護需求,基於一份誠摯的關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宗旨,由家長們自發性籌組成立的機構。 成立以來藉由辦理日間照顧、職業訓練、就業服務、醫療復健、社區居住等相關服務,協助許多宜蘭縣內心智障礙朋友們及其家庭。 蘭智學苑期望能藉著持續聯結各方社會資源,引導社會大眾瞭解、認識而接納這群心智障礙朋友,以提供更適切的專業服務,協助解決心智障礙弱勢族群朋友們多元性的需求,爭取其應有的尊嚴與平等,讓心智障礙朋友順利走入社會,與社區共融。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問渠哪得清如許 柯林社區 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源頭活水來—柯林湧泉 柯林湧泉圳的地下水源充沛,洶湧的泉水,不斷從地底汨汨冒出,直衝水面,十分壯觀,每日的出水量高達五千噸之多,不僅為當地發展生態遊憩提供絕佳資源,更讓下游的廣大農田,即使碰上乾旱期也不虞缺水。當安農溪溪水不夠使用時,該圳灌溉過的柯林村農田餘水,還可以導入萬長春圳,供應羅東及五結地區農田用水,相當重要。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萬長春圳 柯林社區 萬長春圳 萬長春圳為五結圳、二結圳(舊稱三結圳)、四結圳之總稱,於1813(嘉慶18) 年合併「邱吳成圳」及「長慶源圳」而成,引安農溪溪水灌溉農田,全長約15公里,灌溉面積約17平方公里;因在春天興作,故立圳名為「萬長春圳」。 此項水利工程規模頗大,工程艱鉅,經水利專家的規劃,先在冬山鄉柯仔林的安農溪建造進水閘門,自安農溪導入水源,經羅東溪床,出羅東仁愛里(羅東運動公園附近),二結圳在此與五結圳、四結圳分支,流經羅東復興里(復興橋)後進入大二結地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化干戈為玉帛—分洪堰 柯林社區 化干戈為玉帛—分洪堰 安農溪進入柯林村後一分為二,一條往大洲、一條通萬長春水圳,讓急湍變成平流,在分流處有一分洪堰水利設施。在地耆老談到:早年安農溪溪水亂竄,對沿岸居民生命財產造成莫大威脅,為維護村民身家安全,三星鄉欲於安農溪北岸築堤防洪,然此舉對居於南岸的柯林村民危害甚大,造成兩鄉居民對立,再者,過去兩村農民,因爭水道灌溉農田,常在此地大動干戈。為解決紛爭,因此築堰分洪,這段因爭水而築堰分洪的昔年軼事,見證了先民與人、與天爭水的辛苦。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安農溪 柯林社區 安農溪 安農溪原名電火溪,水源主要得自天送埤發電廠的尾水,日治時期,日本人為設立水力發電廠,在蘭陽溪上游截流引水入清水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道」,就是「電火溪」的源頭,即安農溪的前身。 安農溪全長約20公里,流域面積55.9平方公里,但是圳路卻有15條之多,灌溉面積達58平方公里,灌溉面積比流域面積還大,是一條非常特殊的河川,也是蘭陽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之一,造就了阡陌良田嘉惠農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羅東溪 柯林社區 羅東溪 羅東溪發源於大同鄉境內之大元山,其上游有番社坑溪(又名寒溪)與打狗溪,兩溪在四方林附近會合,主流全長約為21公里。上游蕃社坑溪,自發源地一路下流,流經寒溪,行至小南澳附近,與打狗溪合而為一,成為羅東溪主流。續往北流後注入蘭陽溪。 以前廣安(原名水井仔)和柯林的鹿埔城之間,只隔著一條小溪,溪面不寬,縱身一躍即過,昔稱廣興溪,今稱之為羅東溪,對照現今橫跨羅東溪的廣興大橋及北成橋,很難想像它當初的規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水柯仔樹(台灣赤楊)—柯林地名的由來 柯林社區 水柯仔樹(台灣赤楊)—柯林地名的由來 台灣赤楊,俗名水柯仔,樺木科,落葉喬木;分佈於海拔三千公尺以下地區,屬陽性樹,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不論潮溼、乾燥,或土質貧瘠之處,均能生長良好。在次生林地及崩塌跡地,常形成純林。 早年,村內有許多「水柯仔樹」,因而得名柯林,若以行政區域而言,在日治時代為廣興堡柯仔林甲, 1925(日大正14)年廣興堡劃為六區,而成為「柯仔林區」,1946(民國35 )年始設村並簡化村名為「柯林村」。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社區地圖—柯林村地理位置介紹 柯林社區 社區地圖—柯林村地理位置介紹 柯林村隸屬宜蘭縣冬山鄉,東臨羅東溪,其餘三面分別與三星鄉大隱村及大洲村為鄰,面積狹小,佔地僅4,617公頃,社區人口計有633戶、1,851人。村民以務農為主,民風淳樸,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近年與羅東鎮北成里合組成「羅東溪休閒農業園區」,共同推動發展休閒農業,讓沒落的傳統農村產業獲得一線生機,現在村內民宿林立,不但活絡了地方產業經濟,也改變了富麗農村景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社區未來發展與展望 員山社區 社區未來發展與展望 近年來社區發展迅速外來人口不斷的成長與增加,人口結構也有所改變,社區的人文資產及自然生態,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影響。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大家都很重視節能減碳這個議題,社區是否有所省思,結合鄉公所將社區少部份的濕地規劃為生態池,增加綠緣帶。而舊街的人文資源非常豐富,社區與公所更應即早籌劃,呈現舊街特色與文化,積極與其他社區交流互訪,訓練解說人員,增設解說牌促進地方繁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員山社區-柑仔店 員山社區 柑仔店 話說「柑仔店」這是阿公、阿嬤時代對鄉下雜貨店鋪的特別稱呼,它的存在有著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這也是早年農村生活的特有文化。1954(民國43)年員山村已故鄉賢簡朝枝先生夫婦響應政府推廣發展繁榮農村計畫,在員山路開了一間柑仔店,專營民生用品及一般雜貨樣樣齊全。店家老闆穩固仙仔(簡朝枝外號),是一位大家所敬重的長者,為人謙和豪爽好施,當地農民也常會到柑仔店泡茶聊天,偶爾也會來兩杯「太白仔」真是其樂無比。昔日的柑仔店雖沒能與今日超商相提並論,但在早年卻為鄉下人提供許多生活上的方便和帶來了地方繁榮。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