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柯林社區-指安宮













柯林社區 指安宮
  指安宮位於柯林五路,宮內供奉著三官大帝,是上柯林和大埔一帶居民的信仰中心。關於指安宮的沿革也有一段充滿鄉野傳奇的典故,傳說中有一陳姓民眾帶著三官大帝的香爐至蔗一帶拓墾,回程途中遭遇洪難,香爐被水沖走,水退後,居民擲筊問神,神明指示要在柯林落腳。初始並無興建廟宇,而是由信徒輪流值筊到各自家中祭拜當爐主,隨著信徒日增,在善心人士捐地,信徒集資下,歷經茅草、木頭、水泥等多次改建,造就指安宮今日的模樣。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境安宮













柯林社區 境安宮
  境安宮位於鹿埔城內,是鹿埔城、姓邱仔底和萬長春一帶居民的信仰中心,廟裡供祀著玄天上帝。往年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誕辰,家家戶戶均會準備牲禮祭祀,並廣宴親朋好友,熱鬧非凡,惜這項傳統因社會環境的變遷已不復存續。  相傳先民至鹿埔城開墾時,從家鄉帶著玄天上帝的神像前來,離開時原欲將神像帶回,在居民熱烈的要求下,不但留下神像且捐出開墾所得的土地約一甲三分為『公地』,歷經多次整建,由一幀神像擴展為今日的規模。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義行可風—柯林社區守望相助隊













柯林社區 義行可風—柯林社區守望相助隊
  晚上九點,家家戶戶準備熄燈就寢的時刻,在北成橋下卻有一群熱心社區服務的志工,犧牲睡眠,擔負起維護社區治安、打擊犯罪的任務。
  柯林社區守望相助隊在村民殷切的盼望下,終於在2011(民國100)年元月8日成立,目前隊員有80人,執勤時段為晚上9點至12點。當您要進入夢鄉,享受一夜好眠的同時,不要忘了有一群志工,不畏寒風刺骨、不懼狂風暴雨,在社區的個各角落默默的保護您身家財產的安全。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自力救濟—抗議養豬場為害環境













柯林社區 自力救濟—抗議養豬場為害環境
  柯林村內原有二座養豬場,經年累月散發著惡臭,居民苦不堪言,為抗議養豬場對環境的危害,村民自發性組成「柯林河川巡守隊」的自救會組織,積極與養豬場協商,希望他們遷場。其中一業者,承諾六個月後搬遷,但另一業者,不但不肯與村民協商,甚至狀告村長恐嚇,迫使村民口戴口罩、手持抗議旗幟,到養豬場前抗議,並發起「1人100元,幫忙打官司!」的活動,用實際行動力挺村長,且宣示居民不再容忍『惡鄰』的決心,讓業者知難而退,還柯林一個優質的居住空間。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石頭彩繪達人—陳惠娟













柯林社區 石頭彩繪達人—陳惠娟
  石頭、飄流木、甚至是我們家中棄置的擺飾,一般人大多不屑一顧,但對陳惠娟而言可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天資聰穎,具有畫畫的天分,加上對藝術的獨特眼光,無論是石頭、飄流木、還是廢棄物,在惠娟的巧思下,總能將它化腐朽為神奇,賦予它一個全新的生命,儼然一件藝術經典。她的作品不但構圖優美,更擅於利用素材本身的特性、紋理,巧妙地將它化為江、岳、湖、泊,令人嘆為觀止,在講究節能減碳,愛護地球的當下,她能身體力行,將垃圾變黃金,作為足堪典範。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龍吐水』—鹿埔城的古井













柯林社區 『龍吐水』—鹿埔城的古井
  柯林村地勢平坦,『鹿埔城』聳立其間倍顯突兀,若以風水的角度觀之,水從三星鄉大隱村(大埔)和鼻頭腳的方向而來,在崁頂到鹿埔城底剛好形成一條嶺,從遠處望去活像一條龍。而鹿埔城正好位於龍頭的位置,那裡有一口古井,叫做『龍吐水』,泉水終年不絕,是城裡面的人賴以維生的水源,也是婆婆媽媽聚集聊天、洗衣、洗菜的私房空間。但是後來因農地重劃的因素,古井已不復存在,徒留一段佳話供後人追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鹿埔城













柯林社區 鹿埔城
  『埔』字根據國語日報辭典的解釋為:『閩粵一帶把河邊的沙洲叫埔』,在我們的地名解釋中,所謂「埔」就是水流圍繞的高地;先民為了開墾土地,選擇了近水的地區,驗證了鹿埔城『埔』字的意涵。
  至於鹿埔城的『鹿』字因何而來,原因頗堪玩味:一說為:『就是養鹿之地』,另一說為:『常見鹿群跑來這裡喝水』,第三種說法是:『鹿隻遭到農民追捕逃進城內,狀似求援,因得城裡的人之解圍而逃過一劫。』此事傳開後,『鹿埔城』之名便不脛而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尊重生命、珍愛自然的人文小學—柯林國小













柯林社區 尊重生命、珍愛自然的人文小學—柯林國小
  柯林國小是一典型鄉村小學,校園幽雅,景色怡人。近年來,由於羅東運動公園之開發,帶動地方繁榮,交通順暢,學校附近別墅林立,展現富麗農村景觀。 『 Do one thing good for Ke-Lin』的信念下,在大家的努力,除了學區內的學生回流外,更吸引羅東及三星地區的學生就讀。學校貫徹以小班小校的精神,讓家長皆能放心的將孩子交給每位教師,孩子們受到家長及同仁更多的關注、鼓勵,以累積成功的經驗,增進自信心,柯林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天空不要為我掉眼淚—拜駁坎













柯林社區 天空不要為我掉眼淚—拜駁坎
  1967(民國56)年左右,羅東溪堤防曾發生潰堤事件,滾滾洪流自潰堤處傾瀉而下,柯林村霎時頓成水鄉澤國,無助的村民僅能準備牲禮在堤坊上向天禱告,祈求老天爺保佑堤防安全,吶喊著:「不要再崩堤了、不要再做大水了,如果不再做大水,我們會殺豬公答謝」。水退後,村民信守承諾,於每年的農曆7月29日這天準備供品祭拜遭水吞噬的村民,同時祈求全村平安,這就是拜駁坎的習俗,惟隨著民智漸開及防洪設施的鞏固,拜駁坎的習俗也漸漸的被淡忘了。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柯林社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幸夫愛兒園













柯林社區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幸夫愛兒園
  『幸夫愛兒園』是佛教幸夫基金會所附設的育幼機構,創辦人 達觀師父在羅東創立菩提托兒所後,因辦學的因緣,接觸到許多不幸的家庭,於是利用托兒所的設備,收容家遭變故及貧窮無依的兒童,並設立獎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同時從事急難救助等工作。
  後因收容量逐日增加,場地日益狹小。師父為提供這些失依受虐孩子較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希望能正式成立一育幼機構,在許多善心人士的協助下,於冬山鄉柯林村興建愛兒園,提供孩子一個可以接受良好教育與佛化生活的場所。這個如來之家,讓許多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在這裡重新找回失落的笑容,妥善的輔導與照顧,也讓孩子重新找到愛與希望。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