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羅社區-社區服務

松羅社區服務(打掃)的義工媽媽共有20人,每人都有其打掃的區域,大家經常分工合作,把社區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有時社區的住戶也會配合他們一起打掃社區,所以,松羅社區環境經常都很乾淨,來松羅國家步道登山的旅客,都讚賞本社區環境空氣新鮮,經營的很好。松羅社區義工媽媽的隊長由李阿菊女士擔任,她做人誠懇老實,領導能力強,因此,松羅社區的義工媽媽們,配合度及意願高,對社區來說真是功不可沒。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阿蘭城~~五分古車道 百年土堤

五分車路又叫做輕便車路,
乃日本時代為運輸大礁溪的木料至宜蘭市所使用的車道,
將木材運到新店仔,
再由渡船運到宜蘭市西門。
現在的五分車古道,
正是機踏車可通行的農業道路,也可利用這條古道,
欣賞阿蘭城的自然風光。 新城溪畔保有日本時代的百年土堤,別具風味
亦是昔日北管西皮福祿之爭的歷史見證

 

 

大南澳長老教會

地方未設教會之前,馬偕牧師經常乘船來此向沿海平埔族漁民傳福音,至1914(大正3)年馬偕牧師看見大南澳的需要,而差派他的學生潘水土傳道士,前來開拓進而創立本教會。1960(民國49)年向國有土地財產局承租現址為禮拜堂,並於2004(民國93)年向國有土地財產局承購。現任牧者張興仁牧師夫婦於2005(民國94)年到本會服事至今,目前有兒童、青少年、新移民等社區事工。
哥林多後書九:8
「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

大南澳長老教會

蘇澳海軍中正基地

海軍中正基地位於蘇澳北方澳,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地勢險峻,原址為濱海峽地,民國58年奉先總統 蔣公指示執行規劃為海軍基地,民國61年7月1日正式開工,由海軍蘇澳基地工程處負責施工。民國67年6月蘇澳港建港工程第一階段順利完成,並駐海軍艦艇及陸上單位,海軍為感懷先總統 蔣公之高瞻遠矚及關愛德澤,命名為『中正軍港』。基地成立一六八艦隊負責各項作戰管制工作。海軍蘇澳後勤支援指揮部負責後勤補給。海軍中正基地經多年建設已成為重要軍港,戰力已大幅提昇可確保屏衛東部海域之安全。19-1 19-2 19-3 19-4 19-5

松羅社區-社區特產

本社區內的農產有水蜜桃、上將梨、紅肉李、香蕉、鳳梨、柳丁、茶葉…等。水蜜桃種植面積約三甲,李儀、林金葉夫妻約種植6分地,種植103顆,去年已開始收成,銷路不錯;李桂春、李朝宗姐弟明年才會開始收成。上將梨由簡清夫、張阿晚伉儷及林春煌兄弟所經營,前年開始已收成販售,去年的收入都很可觀。茶葉經營,只有劉發財、王玉樹兩家在做茶葉。劉發財、李彩香夫妻在松羅公路邊經營薌薌茶園,女主人和氣又友善,客人多,生意非常好。玉樹茶園製作的茶葉也不錯,經常茶葉不夠銷。松羅社區內的農產品大部分是自產自銷,少部分外銷到別縣市,農民的收入年年增加,為社區產業與觀光相結合最好的示範。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拜占庭風格的市場

    早期的「宜蘭市場」建築帶有拜占庭風格之設計,與其它同時期之建築不同。立於方形磚牆上,為旁側小圓頂所圍繞之中央大圓頂,塑造出垂直效果而成為視覺焦點。磚牆面平直無裝飾,僅於頂部有簡單線腳。挑高之拱形入口,以石塊間隔疊砌成拱圈,兼具結構及美學之效。

 

YCEF20090802-01

資料來源:(陳文彬借用,宜蘭縣史館提供,http://www.youngsun.org.tw:8080/calendar/index.asp?calendar_day=2009/8/2

松羅社區-富有原住民風貌的民宿

松羅社區內目前有三間較具規模的民宿:巴杜民宿、松羅小築、狩獵者民宿。巴杜民宿是由本社區前任理事長高國華、古素花夫婦所經營,是兩層樓之建築,佔地約100坪,可容納30人左右的旅客來住宿旅遊。松羅小築位於松羅分校前方,由林春煌,林春宏兩兄弟所經營,約可住宿旅客25人,環境清幽,假日來住宿的旅客也不少。狩獵者民宿一草一木均由李連生、賴麗珠夫妻親手所建造,李連生並彩繪泰雅圖騰,是富有原住民風味的民宿。除了可供住宿約30人的房間外,尚有一間涼亭,一座寬敞的游泳池,泳池清澈見底,藍藍一片,提供旅客烤肉、聊天、泡茶及游泳的好環境。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惠好社區]農舍林立的深溝大排水渠

惠好農舍林立的深溝大排水渠

水渠源自蓁巷村內上方靠近蘭陽溪的地下水源,流經金車飲料的蘭花培養園、第一治水閘、第二治水閘、深溝的普門醫院前方,再繞經深溝村的東邊及惠好村十五鄰後,在七賢橋附近與惠好溪會合成寬廣的河面流入七賢村。

此圳在第二治水閘引水,經普門醫院後方水渠灌溉惠好「過溪仔」一帶的農田。此渠在惠好村內形成一兩米多深,寬十餘公尺,長二三百多公尺的ㄇ字型的水渠,水質清澈,溪哥悠游,花木相映,沿途美麗的農舍林立。

蘇澳南強社區震安宮沿革

震安宮由來,應溯至早期移民之吳傳、游阿萬、邱查某等諸位先進; 當初為開墾需要,設立一間簡陋小廟供奉土地公,以求庇佑,得以平安逃過轟炸死難。由地方仕紳林木漢先生提供材料做第一次重建;因海口人均信仰媽祖娘,至吳傳先生再度引進共同朝拜,並列為主神,一時香火鼎盛,遂於1949(民國38)年由林張先生主持召募村民籌資做第二次重建,同時引進現有諸神共同庇佑地方。
隨著歲月流轉,因感神殿老舊,木材損毀腐舊,於1980(民國69)年村民再度推薦張清福先生主持第三次重建,同時增建雙邊鐘鼓樓,廟貌壯觀雄偉。本宮諸神神威顯赫,有求必應,其信徒遍佈全省,不但庇佑全民,同時為地方人帶來事業安定,身體安康,家家戶戶均過著富庶生活。

震安宮

宜蘭市場

    在日治時期稱為「宜蘭街食料品小賣場」,設立於1911(明治44)年12月。當年光復路尚未打通時,與昇平街形成丁字路,人稱「三線道路」,市場就位在三線路口。
    1939(昭和14)年,光復路拓寬,並貫通至中山路,將市場一分為二後,改稱「宜蘭市場」,即為現在的南、北館市場。終戰後1980(民國69)年,南館市場年久失修、安全堪虞,在簡茂松市長的時代,改建成大樓。貨源充足的南館市場,今日依然是市民採買民生用品的首選。

YCEF20090801-01

 

資料來源:http://www.youngsun.org.tw:8080/calendar/index.asp?calendar_day=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