崙埤社區-傳統住屋

崙埤村落係屬泰雅族(tayal),該族在原住民族群中分布於台灣中北部居多,土地分布最廣
,人口總數九族中僅次於阿美族。
本社區聚落聚集於小溪旁腹地,建築結構以因應環境周遭,就地取材為主,而整個屋舍擇取
較堅硬的建材為支撐,中間較高左右較短形成倒V型屋,大部份以桂竹為牆,屋頂覆蓋茅草
,每戶約十多坪大的建築物,臥室大都是通舖,一戶大約有二至三間甚至只有一間臥室。民
國五、六十年間因颱風頻繁小溪屢生水患,溪旁住民紛紛遷移較平之腹地(即鄉公所所在地
),部份仍居住於小台地上建屋者,也改建為現代房舍。迄今本村落傳統泰雅族建物在現實
生活中大部份已不復見了。

 

YCEF20021016-01 YCEF20021016-02 YCEF20021016-03

崙埤社區-基督長老教會

崙埤基督長老教會設立於主後1952年,由太魯閣族高天旺、林萬福兩位牧師開拓福音事工,
當時只有八戶信徒,是用茅屋造的禮拜堂,因聚會人數增多,茅屋禮拜堂無法容納,於1958
年改建為石造屋,教堂事工經過32年(民國57年至79年間)後,因教堂使用年限已久且有龜
裂現象,加上信徒倍增場所空間狹小,於1994年改建,期間因修繕經費龐大而陸陸續續動工
,終於在公元2000年完工,乃一用原住民特色風貌設計的教堂。
教會在原住民部落扮演著教化人心、心靈淨化、精神慰藉的角色,也是帶動社區的原動力,
所以崙埤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友們懷著對教會無限感念之意,不惜耗資千萬建造如此宏觀之教
堂,同時也是泰雅部落中最具有原住民特色風貌及最大的禮拜堂。

 

YCEF20021015-01 YCEF20021015-02

崙埤社區-天主堂教會

教會是原住民部落中重要的精神慰藉,尤其是心靈上的寄託。每逢星期日,原住民朋友放下
手邊的工作,全家大小赴教堂禮拜,以誠摯的心感謝主,此一現象一直存在於原住民部落生
活中。
崙埤社區與其他部落略同,每一社區大多有基督長老教會與天主教堂,為早期部落村民接受
信奉,教化人心的地方。部落裡的天主教堂,過去主要由幾年前逝世的義大利神父負責傳道
,他並且幫助無數疾病教友送往聖母醫院減免就醫醫藥費,多年來難以數計的原住民同胞曾
受其惠。此教堂建於民國四、五十年間,雖只修繕美化,未重建,旦天主教堂仍足以與村內
近期已重新整修的基督長老教會媲美,堪稱本社區的特色建築之一。

 

磃緪 YCEF20021014-02 YCEF20021014-03

隘丁社區 石頭文化

隘丁是一座石頭城,外城牆是石頭、居家石埒(圍牆)是石頭、房屋建築也是石頭,古井的井身材料仍是石頭,早年,隘丁人的生活,離不開石頭。走訪蘇澳鎮新馬地區的歷史建築,石頭牆壁只要是隘丁師傅蓋的,就是品質的保證,可見隘丁人的石頭文化,早在區域內建立口碑。堅固的隘丁城建立後,原住民出草不敢越雷池,自此區域內各庄頭得以平安無事。而石頭是產自七星山的頁岩,先民用人工搬運回庄,建構一間房舍之待料期需達 2~3年,在沒有水泥(紅毛土)的年代,先民用黏土混合牛糞或稻殼,為揉合劑,並發展出“ 大石要有細石拱” 的智慧。

隘丁社區石頭文化

隘丁社區石頭文化2

石頭城門營造

隘丁城,外城牆高度約一人高,寬度一公尺厚,堆疊石板縫以黏土為揉合劑,在外牆內種植剌竹,外城牆分別留有東南西北四處城門,並在南、北二側牆外挖溝渠 (類似護城河),城門過溝則以大石板為橋。城門,寬、深、高度皆約二米,不設門楣,而是在上方種植刺竹。 2008(民國97)年6月15日,社區居民在隘丁公園,依古法建構古城門,超過400人的參與,從石材搬運、材料(石頭與黏土)、方法,都在耆老口述,老、中、青、幼,共同戮力下完成。這是在地的參與,這是源自內部的凝聚,這更是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提供一處基礎教育的戶外教學場所。

石頭城門營造

石頭城門營造1 石頭城門營造2

隘丁社區 古井

百年以上的古井處處是,只是掩蓋於馬路庭園下。原本隘丁城古井超過40口,井口直徑約3尺多,深度依地理環境不同,隘丁城自西向東,約從16尺~5尺不等。約2~3戶共用一口井,井身採用較圓的石灰石,利於堆疊時之弧度形成,這有別於住屋牆壁使用頁岩。井水以食用、食品清洗為主,衣物洗滌為輔,先祖會在井裡飼養罟呆(魚名),維持水質清潔之用。大旱時,必須再挖深稱為掏井,但在隘丁幾乎不曾發生,後來因為水利會以大口徑抽水機取井水為灌溉用,水位逐年下降,在此之前,一般住家早已改用手搖幫浦,不再去井邊汲水,只要在家用手搖,就有水流進水缸

隘丁社區 古井

隘丁社區 古井1 隘丁社區 古井2

崙埤社區-我們的學校─大同國小

從前的大同國小附屬在原大同鄉行政中心所在地,即現今的樂水村內;現在的大同國小則附
屬在大同鄉行政中心所在地崙埤村內。
現在的大同國小為大同鄉境內距離都市最近的原住民小學,其前身是崙埤分校屬舊日的松羅
國小,今因變遷之故,兩地本、分校角色互易,從民國73年正式易名為大同國民小學迄今,
歷經三任校長,今第四任校長為陳香英校長,陳校長為當地人,目前同時兼管松羅與樂水兩
分校,這三個地區都是泰雅族人部落學區,98%皆為泰雅籍學生,為重視原住民教育文化的
發展,校長治校的願望如下:
發揮教育大愛與榜樣,追求真善美!
維護學生受教權益,幫助學生成長茁壯!
協助原住民成長學習,締造幸福的人生!

 

龔 YCEF20021013-02 YCEF20021013-03

隘丁社區 三山國王保平安歷史篇

本廟始建於1852 (清咸豐2) 年,從冬山鄉大興村振安宮刈香奉祀。移民建築最早係以茅仔厝、石頭壁厝為主,或因颱風之自然氣候、抑或因基地太小不敷容納信徒祭拜,故每一次的改建皆著眼於更堅固與擴大基地範圍。及至日治時期,本廟建築以石頭為壁、正面牆加設板肚門、架棟茨結構,及至1960(民國49)年蒙眾弟子感謝神恩,遂倡議修建改成混泥土造,於同年11月11日修建告竣,距啟建以來已156年歷史。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旁祀神計有︰古公三王、三官大帝、池府王爺、元帥爺公、神農大帝、帝君、周爺公、國聖公、大將、印童、媽祖、土地公等。

隘丁社區 三山國王保平安歷史篇

隘丁社區 三山國王保平安歷史篇1 隘丁社區 三山國王保平安歷史篇2

崙埤社區-苦花魚

苦花魚,正式學名為「 魚」分布於清澈,水溫低於攝氏20度之河段,主要以水底之藻類及
水生昆蟲為食,大同鄉崙埤社區之九寮溪為苦花魚最佳的棲身處,除清澈的河道,天然的大
石頭外,水流湍急,落差大,可提供苦花魚足夠的活動空間,也是重要因素,由於苦花魚的
肉質堅硬鮮美,因此頗受釣客喜愛。
九寮溪上游有二處瀑布,瀑布間相差約300公尺,如由泰雅大橋溯溪而上全程約4700公尺,
徒步40~50分鐘,溪水兩側仍為自然森林或灌木林,尚未開發,進入第一處瀑布,備感涼意
,遠望如萬馬奔騰聲勢浩大,近觀則水珠四射,若再映上七色彩虹,璀燦奪目,來客一遊流
連忘返。

 

$$( YCEF20021012-02 YCEF20021012-03

建軍社區-眷村往昔

       袁金環女士,民國八年生,祖籍山東。三十八年十月隨部隊由廈門轉進至高雄,次年二月移防至彰化,春節前後跟隨國軍二十九師八十七團(當時人數約一千餘人)抵達宜蘭現址。當時房子是由竹子及泥土混搭而成,週遭所見沒有建築物,水電俱缺。在護城河上(當時約五公尺寬,在它的右側有一條細細的灌溉渠流向復國巷、流向宜蘭高中…)所見的只是一個簡陋竹橋。河裡有豐富的魚蝦、河鰻、螃蟹…。高低起伏的水田擺佈在眷村的周圍,在水稻收割休養之際,內中藏有肥碩的田螺,在那個年代,算是相當好的營養補給品。…時間的流轉,在媽媽的臉上刻下了深沉的記憶。曹孟德詩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慢慢的、慢慢的,明月、烏鵲,都在我們的眼前靜靜地溜走。

YCEF20050522-01

宜蘭縣古亭國小發展特色

      宜蘭縣壯圍鄉古亭國小是一所資源有限的鄉下學校,但在親師生共同經營之下,校內的管樂團、陶笛、太鼓等學習課程,讓全校許多孩子都能有機會廣泛地接觸樂器,讓音樂成為古亭國小的發展特色項目之一。如今,古亭國小管樂團、陶笛隊、太鼓隊已經逐漸打響名號,經常獲邀公開表演,建立良好的口碑。

      此外,古亭國小亦積極辦理學生課後照顧及攜手課輔工作,目的是要全面性的照顧到每一位孩童,讓學童的課業學習落差減到最低。走進校園中,您除了能看到綠草如茵的操場外,更能發現許多意外的驚喜,例如:課外社團、閱讀推動、生態池、校史迴廊、英語村、太陽能及風力能源設備……,點點滴滴由外而內的教育建構,都在告訴您這所學校的獨特與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