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水社區-竹屋基礎搭建

透過本次興建傳統竹屋的機會,在部落長老的教導帶領下,讓部落的中壯青年再次學習傳統建築技藝,現今採用鋼筋水泥的建築方式,相對的,也讓我們失去了許多存在你我間的人情味與互助合作的精神。希望透過此次傳統竹屋的搭建,讓部落居民再重拾建屋的興趣與信心,同時也提昇社區的凝聚力。

5.1.2 YCEF20051206-02

樂水社區-竹屋搭建取材

搭建傳統竹屋的首要工作,即是先要瞭解主建材-桂竹的特性。根據耆老表示,先民在考慮使用桂竹為建築材料時,往往都因為桂竹生長彎曲的因素,而使得竹屋有漏雨之慮,所以,屬於先民大自然的智慧就因應而生-桂竹之公與母的分辨。也就是在桂竹剖半時,必需先視桂竹的彎曲方向,彎曲方向與刀面成平行劈開,而較為駝背的半部份為公的,另一半則為母。因為如此的密合度才為緊密,這是先民的智慧,大部份的部落青年早已遺忘,所以在經過此次的教導機會,也將這智慧加以傳承保留。

5.1.2

樂水社區-傳統竹屋﹕瞭望台

原住民族群對於其傳統生活領域,都有強烈的保護使命責任,因為生活領域就是代表著獵場、耕種區域、生活的區域範圍,同時也意含著族群共有生活財產的領域。所以在防範其他部落族群的侵擾時,大多都設有瞭望台來警戒,而瞭望台都是立於地面上且視野寬闊。本次興建瞭望台是利用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計劃來執行,期望透過這次活動的機會,也讓大家瞭解泰雅先民對於傳統生活領域的重視,同時也教育社區居民對於自己家鄉的關愛能夠更加提昇。

5.1.2

樂水社區-傳統竹屋

根據部落耆老口述,泰雅族先民的居住建築,是由半穴居的木頭屋開始,之所以採半穴居的建構方式居住,應該是考量山風吹襲的因素,這種建築方式與蘭嶼的傳統房屋相似。近期,建築觀念因摻和了對居住品質改善與建材使用的因素,所以改採以桂竹為主建材的房屋,這種建築構造,無論是在通風、採光、舒適上都有重大的轉變。當時就連臥室都是採用桂竹片為床而構建大通舖,憶起昔日睡這種床鋪的情景,往往在清晨起床時,都還能清晰看到背部有著竹片與竹片隙縫痕跡。更好笑的是,睡覺時偶而會因翻身的動作震動了竹片而被竹片夾到肉,突然的驚醒及迅猛地搓揉,這都成為現今的歡笑記憶。

5.1.2 YCEF20051203-02

樂水社區-社區服務工作

原住民部落的「換工」與「合作」是社區互助的最佳表現。以往農業社會需有多數的人力資源,方可促成事業的成功,所以也造就了當時的換工(幫工)合作的互助合作方式。樂水社區長久以來,只要是屬於社區活動,每戶幾乎都派出一人來合作完成活動的工作。這種愛鄉愛家的互助合作精神,現今也只有在農事區域或原住民部落中才能見到這種合作的發揮。試想台灣在進入開發國家之林的分際,也應該要維持這等互助合作、相互關懷的精神,讓人民自發自覺的精神再度發揮,創造更強大的台灣生命力。

5.1.2 YCEF20051202-02

樂水社區-祈福儀式

透過祈福的儀式,傳達部落居民對神祇祖先的尊重,部落中的所有活動都必須經過此種儀式,才能繼續執行活動儀式的流程。所以,部落祈福儀式是莊嚴神聖的儀式,這儀式必須由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來執行,並帶領大家吟唱祈福,以表示對祖靈神祇的敬畏尊重。目前這種祈福儀式大都摻和著基督教義精神於其中,同時儀式也已經簡化了,與往昔純粹的泰雅原本儀式有些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對祖靈的敬畏是永續不減。

YCEF20051230-02  5.1.2

樂水社區-社區入口招牌揭幕慶典

樂水社區榮獲2003年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計劃補助,讓社區居民瞭解社區再造的實質精神,在工作計劃初始,經過多次會議的討論與規劃,說明樂水社區原有的愛村精神。雖然過程中有不同意見與爭執,但對社區的情感是相同的。本社區自1979年鄉公所及其所屬機關搬至崙埤後,已沈寂了近30年的時光,何其有幸的透過了總體營造的計劃執行,再次凝聚了社區的新活力,雖然社區再造工作的過程是如此的艱辛,但我們深信,唯有在大家共同努力持續的執行,樂水社區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光發熱,再現社區新活力與社區精神。就如此次揭幕儀式一樣,樂水部落展現了對未來的期許是非常熱衷的。

5.1.2 YCEF20051229-02

樂水社區-社區會議

泰雅族群是屬於長老制度,任何部落的大小事情,都必需經過部落的長老協商方可實行之。相對的,部落居民也須遵守協商規範,社區內的事務經過眾多居民熱烈討論及參與活動,讓樂水社區自我發覺自我成長,也使得社區事務蓬勃發展,表現了社區活潑的生命力。

5.1.2 YCEF20051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