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群社區-農閒廟埕歌仔班

「廟埕開講」是社區內最典型的農村生活寫照。由里民與廟方(義女)提供小點心,讓社區里民於農忙後,不約而同齊聚廟埕,三五成群、閒話家常;聊到興起處,更會來一段即興演出的唱歌仔。社區發展協會也經常於廟埕廣場舉辦耆老訪談,藉此保存前人的經驗與傳承;老人是社區裡的寶貝,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12 農閒廟埕歌仔班

新群社區-廟慶

早年的新群社區,地方上沒有任何廟宇可供民眾信仰膜拜,直到30幾年前在洪火定里長任內,舉行全社區庄頭合一的廟慶,爾後因庄內兩部落各有供奉主神,致使部落同時分別蓋廟,各有神尊舉辦廟會。救安宮保留較多的傳統慶典,在每年農曆的4月初八辦理廟慶,祭典儀式中奉請神明遶境,並舉行過火儀式,以除惡迎新。玉皇宮供奉玉皇大帝,信眾層較為寬廣,每年農曆元月8日舉行廟慶,神明繞境保平安,熱鬧非凡。

11 廟慶

新群社區-救安宮

先賢謝秉坤先生,於月眉玉皇宮未成立之前,為使「民有寄託、桑梓有護」,乃至竹林勸世堂奉請救世真人-穆真人供奉。並於1989(民國78)年覓得現址,並經眾信徒集資獻力,歷時年餘,於民國82(或83)年農曆11月初七舉行安龕入廟大典。

10 救安宮

新群社區-國姓公

國姓公的傳說,起源於1921(日大正10)年左右。傳聞有林阿修等一群小孩,於今地號羅群段555號處(張姓及游姓聚落附近),捏塑泥偶玩耍;剛好長腳榮挑著水肥經過,開玩笑說到:泥偶若有靈性就願予祭拜,說完後走沒十步就舉步維艱,因而發起「國姓公」的吃會組織,以爐主為首,年年祭拜。近因社會結構改變,於1994(民國83)年玉皇宮落成啟用時,奉請入廟旁祀。

09 國姓公

新群社區-中天君

信仰起源於清末民初左右,相傳有一里民於月眉圳中拾獲一漂流神明,因該民家境貧苦,乃對其許願,傳說頗具靈驗,所以發展成「吃會」之民間信仰組織。近年來由於社會結構改變,故於1994(民國83)年玉皇宮落成時,奉請入廟旁祀。早期先民由於生活貧困,並無能力興建大型信仰活動中心,於是發展出「吃會」活動,藉由神明為號召辦桌聚餐,每年更換新爐主,據老一輩的說:人數最多時曾有30多桌,熱鬧一時。

08 中天君

新群社區-玉皇宮

玉皇宮前身為玉雲宮,係於1934(日昭和9)年由頭城鎮大里慶雲宮刈香,至羅東鎮東明里安平路6號之民宅私設神壇奉拜,由壇主胡慶輝先生主持。嗣於 1976(民國65)年間,配合鎮公所拓寬安平路,由壇主之外甥張養成先生,將其遷至月眉街24號簡連金先生耕作之農地上,由里民合力搭建簡陋之木造房屋,供月眉里民朝拜。迄至1990(民國79)年,由里民共同集資商議改建,並組織委員會,擇於1991(民國80)年春季動工,重建工程至1993(民國82)年完成,於同年10月2日供奉玉皇大天尊安座大典,並更名為玉皇宮。

07 玉皇宮

新群社區-番社巷

在新群里第4鄰的國民住宅一帶,即月眉路以南、武淵以西700公尺處的托兒所附近,當地人稱地名為「月眉番社」與「番社巷」。其實月眉番社是後人取名,正式社名應為「南搭吝社」(瑪魯?社),社址跨南門港兩岸,原屬群英村,後轉轄給武淵村。附近有萬應公廟,今建有一橋相通。

06 番社巷

新群社區-番仔溝

在打那岸圳五號橋南方,即新群里中山東路附近,原是清代噶瑪蘭人「打那岸社」的社址,而在南門港與武淵村兩岸,則是清代「南搭吝社」(亦稱「瑪魯?社」) 的舊址;噶瑪蘭先人的足跡,從月眉路社區托兒所之南,仍有地名稱「番社巷」可一窺端倪。今日在打那岸圳與月眉圳之間,是一片綠油油的大田野,中間有一條舊時平埔族番社的中界溝,叫做《番仔溝》,現則闢為東西十三路。

05 番仔溝

枕山春海

位於枕頭山山頂海拔60公尺處,擁有眺望龜山日出與蘭陽平原的良好視野,環境清幽、少車輛,附近有原生植物林步道可供踏青,而且每年4至11月間,還會有螢火蟲出現,是枕頭山賞螢最佳去處。到了夜晚,山莊外的綠地上,由民宿主人姐弟經營的「橘子戶外庭園咖啡」開始營業,在滿天星空下喝杯濃濃香香的咖啡,欣賞蘭陽平原燦燦亮亮的萬家燈火,或是待在室內泡茶聊天,都相當愜意。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