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社區–甜柿

產於大九、十、十一月的甜柿是高經濟的農作物,有5公頃算是小規模,管理者大多屬部落耆老男女,年青大都經營管理蔬菜農業,但也有一些出外工,人力與技術非常的有待加強,更不要說開發市場或共同運銷了,合作產鋪和共同運銷是本部未來農產業發展的契機。就整豋體而言部落的農產品,都屬自產自鋪,沒有共同運銷的機制及充實概念,單打獨鬥亦無濟於事,也會減少農民的收入,而直接影響下半年度的經營管理。

  images1images2

南山社區–高冷蔬菜

產業經營變遷的面向,高冷蔬菜的基本三倘條件:1,冷涼的自然環境和氣

候。2,對外交通的網路。3,市場的需求與機制。由於南山部落有天時地利

之宜,生產高冷蔬菜已達40年之久,每逢三〜十一月份是生產的高峰,高冷

蔬果也就自然成為此地高經濟農作物。在我國的高冷蔬菜批發約60-70

%全都由四南地區進行生產,不僅是夏季最強手的蔬菜,也是各季節市場的

重點要求。但由於作物沒有完整一套銷售管道,造成盛產時每日每斤的單

價浮動平凡,又沒有適宜的合作與共同運銷機制,菜農的收入沒有預期的

好。

 

2010-08-25 05.54.46 2010-08-25 05.54.39

蘇澳–朝陽社區 日據時期古銅礦遺址

咱們的社區礦藏十分豐富,遠至日據時期就已被發掘,包括娜娘地區的銅礦、水晶礦及海岸的青石礦、台灣玉礦等,目前雖已不再開採,卻是本地區絕佳的景觀。

目前社區正從事挖掘日據時期的古銅礦遺址工作,據咱們居民童年記憶,該古銅礦區有兩條路線,一條深入龜山約七、八百公尺,另一條沿伸穿越龜山頂約五百公尺,礦坑內滿佈蝙蝠,頗具冒險性及開發價值。

YCEF20030321-01

YCEF20030321-02

YCEF20030321-03

蘇澳–朝陽社區 羅大春開路紀念碑

清朝同治十三年(約西元1860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奉命前來開墾大南澳地區,並於本社區現今建國路底龜山腳下紮營建立營區,開始本地區開發工作,並於來此時立一開路紀念碑以為誌。

此石碑原位於本社區轄內,幾經輾轉,目前遷移於本社區與南強里交界處。據本地耆老口述,清軍於紮營後並於龜山山頂建有砲臺多門,以防衛海疆,防範倭寇侵擾,惜自今尚未尋獲,僅遺留現址供後人憑弔。

YCEF20030318-01 

YCEF20030318-02

蘇澳–朝陽社區 古石棺文化遺址

位於朝陽海岸地區之仙靈祠,即通稱的大眾爺廟,據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的親臨研究,在距今三、四百年前,約明清之際,在寺廟後方山區,為當時住民的墳場所在。住民將去世的親人遺體放置於四周以石板圍堵而成的石棺內,選擇大樹底下埋葬,下葬地點之選定有階級高低之分,階級越高者,選定下葬的樹木越大棵,低階級之百姓只能選擇在裸露山區下葬,經長年雨水沖刷,骨骸四處散落,地方人士發現後,為讓往者得以安息,集資完成此一寺祠供奉。

YCEF20030317-01

YCEF20030317-03

YCEF20030317-04

蘇澳–朝陽社區 娜娘文史工作室

為了保存咱們社區的歷史文物,搶救即將消失的居民古老記憶及傳承先人特有的手工技藝,供後代子孫勉懷、學習而成立的娜娘文史工作室,已正式開館運作,從房屋的借用、整修到環境整頓、綠美化,一點一滴多是咱們社區辛苦努力得來的成果,目前娜娘文史工作室正在推動、鼓勵社區居民提供家中的古老文物、老照片,提供工作室做為展示之用,讓本地區居民能更進一步瞭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所擁有的珍貴資產。

YCEF20030311-01

YCEF20030311-03

蘇澳–朝陽社區 客家布馬竹轎迎親活動

您知道甚麼是唐朝古竹砲?您聽過或看過古竹砲施放時所造成的聲光震撼力?一項由社區總體營造主導的布馬竹轎迎親活動融合了聲、光影音效果及傳統客家民俗迎親活動所需竹編布馬、竹編狀元帽、竹轎及古竹砲的製作,皆由耆老江余立「阿立伯」及數位老師傅親手製作,再由社區居民學習傳承。目前社區老一輩居民結婚六十周年以上,曾經由這種公開儀式結婚,且夫妻皆健在者共有五對,讓這五對夫妻重溫當時盛況,是本項文化活動之重頭戲。

YCEF20030310-01

YCEF20030310-03

YCEF20030310-04

蘇澳–海岸社區 傳說中的千年古石棺遺址

海岸社區發現的古石棺,現今只存遺址及仙靈祠供人憑弔。早在日治時代,海岸社區的居民就已發現社區後方山腰上榕樹下的附近山區,在距今300到400年前是當時住民之墳場所在。住民將去世親人的遺體,放置於四周圍以石板的石棺內,擇大樹底下葬;下葬地點的選定有階級高低之分,階級越高者,選定下葬的樹木越大,低階級的百姓只能選擇在裸露山區下葬,經長年雨水沖刷,骨骸四落,地方人士發現後為讓往者得以安息,集資完成仙靈祠。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蘇澳–海岸社區 海岸吊橋的美麗與哀愁

海岸吊橋興建於民國69年(1980),全長250公尺,橫跨南澳溪,橋面距河床高度約5公尺,可供小型車輛及人員通行。兼負著娜娘及海岸兩村主要交通重任,維繫兩村的物質流通和感情交流,那時吊橋常常被暴漲的溪水沖壞,村裡的壯丁不管多麼窘迫,輪到自己當值時都會不顧一切放下家計將吊橋修補起來。民國82年(1993)起,堅固厚實的海岸大橋建成,再也不怕被溪水沖斷,但遺留著先民們辛勤汗水與沉重腳印的斷裂吊橋,仍隨著海風飄盪,不斷提醒著海岸社區居民「沒有計較、只有相互幫助體諒」的精神要繼續傳承。為喚回過去的美好記憶,海岸社區居民全村動員,齊心努力鋤草種花的將海岸大橋妝點成現今的美麗模樣,更著手古吊橋的保存及重生工作。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