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日曆-八寶社區-地名由來-公埔城













八寶社區 地名由來-公埔城
公埔城在冬山鄉第三公墓的東南方,是位於石聖爺公廟旁的集村聚落,原名「姑婆城」。昔日在聚落四周皆圍以莿竹,故稱之為城,居民以羅姓居多,農墾為生。後來覺得舊地名不好聽,所以改稱公埔城,本區應為拓墾初期墾民公有的埔地。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蘇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的由來

約在四十幾年前,宜蘭狩獵非常的盛行。當時自用車並不普遍,除了美軍有車之外,本地獵人都是坐火車來,有時候一星期來很多組,地陪無法分身,那些人就必須自己坐計程車去獵區。YCEF20031105-01

那時候羅東只有兩間計程車行,一間叫「大方」是蘇澳人開的,另一間叫「通運」,這些獵人不曉得要去的地點叫什麼名字,只好告訴司機,那裡有一條港沒有尾巴。

就這樣「無尾的港」變成「無尾港仔」,成了計程車司機和獵人間熟知的地名,後來的賞鳥人士便以「無尾港」稱呼這個秘密地點,直到要成立保護區時,官方不曉得這裡如何稱呼,便用賞鳥人士所說的無尾港命名。

YCEF20031105-02 YCEF20031105-03

蘇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牽罟

由於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環境,無尾港地區曾孕育出多采多姿的捕魚文化,牽罟是傳統以人力為主的捕魚方式,也曾是無尾港地區居民共同生活的經驗,早期無尾港地區是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牽罟更是帶動地方的經濟產業。

海邊牽罟,利用罟船到海上放網,然後合力將魚網拉上岸,通常是在早晨或黃昏,當海上出現魚群時,就以吹螺的方式,來號召在農田的工作者,當聽到螺響聲時,漁民們便放下手上的工作,往海邊跑,共同集合進行牽罟任務。當反火電時,一聲螺響,我們又攜手護家園,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責任與榮耀的象徵。

YCEF20031102-01

YCEF20031102-02

YCEF20031102-03

社區日曆-八寶社區-地名由來-零工圍













八寶社區 地名由來-零工圍
零工圍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零工一指男工,由於該地為山地原住民下山的門戶,形勢險要,皆為男丁駐守,故稱之為「男工圍」;另一說為臨時工,乃短期駐防的隘丁。在日治時期,本村山區為伐樟木煉腦,形成臨時性聚落如新寮、舊寮等,故需隘丁駐守。今日本村亦因地形不適合植稻,遂發展成茶葉專業區。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二城國小簡介

地理位置 

本校位於頭城鎮市區之南郊,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西臨宜三縣道,東沿北迴鐵路,另有北宜公路和鄉村道路網,四通八達,暢通無阻,南下北上交通極為便捷。學區包含:二城、中崙、頂埔、下埔、金面、金盈六個里。本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居民泰半從事農、漁業,以生產稻米為主兼種植蔬菜瓜果,漁業以養殖鰻魚、蝦類、九孔為主,曾有輝煌之黃金時代,近幾年已逐漸平淡。這地區人人勤儉有創業精神,家家豐衣足食,民風純樸,社區治安良好。

本校簡史

民國24創立頭圍公學校二圍分校。校址在二城里﹝現今公路局第四工程處第一工務段﹞。

民國94獨立設校,校名為台北州二圍公學校。 民國314:遷校到現址,校名改為台北州二圍國民小學。 民國3410:台灣光復,校名改為台北縣頭城鎮二城國民學校。 民國4010宜蘭設縣,校名改稱為宜蘭縣頭城鎮二城國民學校。 民國578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校名改為宜蘭縣頭城鎮二城國民小學。 民國74年新建完成學生活動中心民國819:本校奉准附設補校民國81改建完成正棟教學大樓一樓民國82增建完成正棟教學大樓二樓民國869:設立社區電腦班。 民國879:圖書館電腦化完成。民國87增建完成正棟教學大樓三樓民國91新建完成南棟、北棟教學大樓民國929:入選教育部資訊種子學校。民國92新建完成午餐廚房及電梯工程民國93新建完成新北棟教學大樓民國954:宜蘭縣校務評鑑特優學校。民國95改建完成校門及停車場校園景觀周邊工程民國97新建完成操場及周邊景觀工程民國97改建完成第一期無障礙環境工程民國97改建完成停車場路面改善工程民國989:執行國科會科學教育計畫。民國98新建完成校園活動場地鋪面工程民國989:試辦校深耕閱讀計劃。民國99完成體適能暨遊憩環境改善工程

民國99完成綠林教育園區工程(預定)

教學理念

塑造優良學校文化

努力營造一個快樂、充實的教學環境

以無私的愛和關懷每一個孩子

期望他們健康平安快樂的成長

期許他們成為國家社會鄉梓的棟樑

 學校特色 

成立電腦教室,培養兒童資訊基本能力。

注重體育,羽球隊、直排輪隊,表現出色。

貫徹教育政策,成立附設補校,效果極佳。培養學童科學素養,紮根科學教育。深耕閱讀,提升學童語文能力。

 

 

 

南山社區–部落遷徙聚落建立

溪頭群的先袓Lkmomaw,在他心裡面,一直想著溪頭流域的兩邊沿岸土地一定是非常適合族人居住。土地肥沃、動植物資源豐沛,而且適合族人耕作。自Quru Sqabu (思源啞口)沿路下到llynung na Mnibu (溪頭流域)時,先在Sgmi定居 (Sgmi是比亞楠部落族人最先聖住的聚落, Sgmi這個名詞是指一個樹名,此地產著眾多Sgmi樹)。而且此地是三個河流的匯合處, gong Memutan、gong Talah、gong Ggiyu等。當時族人狩獵活動範圍並未擴及至如今的部落,他們並不曉得此地的土地平坦和肥沃,直到有一天來到此地域狩獵與放置陷阱,才到發現這個地方的動物眾、最適宜族人長年久留居住的地方,之後全體族人遷來本部落。比亞楠原名為rgyax (山) 。先袓Lkmomaw隨即召呼全體族人遷到今天比亞楠這個地方了。

 

clip_image002[8]

南山社區–傳統藤編(waya qwayux)

在泰雅族的傳統社會裡,藤編是男人主要的工作之一. 根據部落耆老表示,藤編主要的材料為黃藤(qwayux),但取材非常不容易,因為它適合生長於中.低海拔環境,而本部落在高海拔山區,因此部落人必須往下游走至留茂安、英士部落山區取材,再揹到部落裡開始編織的工作,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例如:背簍、藤帽、置物籃..等皆是具有著文化特性及實用性。所以部落人積極的保留著傳統理念‧

SANY0001 SANY0006

社區日曆-八寶社區-八寶行政區劃沿革













八寶社區 八寶行政區劃沿革
在清代包括八寶、公埔、零工圍三庄,日治初期將八寶庄再分為八寶、員山二庄。1901(日明治34)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將八寶、員山、公埔、零工圍合併為一員山庄,下轄八寶、公埔、零工圍三土名,1920(日大正9)年改員山庄為大字,下轄八寶、公埔、零工圍三小字;終戰之後,員山大字分為員山、八寶、中山三村,沿用迄今。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八寶社區-八寶地理位置













八寶社區 八寶地理位置
八寶村位於宜蘭縣冬山鄉中心位置,距離冬山市區不到10分鐘的車程。東鄰太和村、西傍中山村、北接丸山村,往北約20分鐘可抵達羅東市區,往南30分鐘即為南方澳漁港;本村地理位置集觀光及交通之便,境內的丸山遺址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社區日曆-延平社區-宜蘭河溪底人家













延平社區 宜蘭河溪底人家
100多年前,延平地區因宜蘭河阻隔,居民要渡河到七張地區,需要倚賴渡船擺渡,當時溪旁兩戶人家以擺渡為業,定居於此,往後堤防興建後,房屋被劃定為行水區,房屋矗立在兩岸堤防間,成為非常獨特的溪底人家。

以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