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陣主要以祠廟節慶開路為主,又叫開路鼓陣,也就是希望藉著鑼鼓的喧鬧氣氛,吸引更多的人注意,除此之外對於廟前或者街道兩旁擁擠的人車有趨趕的作用,以聲響、節奏,為後續的香陣做開路的先鋒;大鼓陣成立迄今僅五年,自成立以來其操作人員均為社區內年長人士,現為了能讓這項傳統的民俗能讓社區內青少年瞭解,特成立青少年大鼓班(陣),以能保存這項傳統文化技藝。
Category Archives: 8_2_音樂
樹林社區神鼓團
神鼓團是2009(民國98)年本社區最新成立之研習團體。 陳麗華團長因參與二結王公廟太鼓研習活動,產生濃厚興趣後,一方面積極招兵買馬、集結同好,另一方面爭取縣政府補助購置器材,禮聘李牡丹老師指導。2009(民國98)年7月27日正式展開儲訓活動,首次即代表本社區參加2009(民國98)年羅東藝穗節踩街活動,團員站立於一長列的蜈蚣車上大展身手,創意十足令人刮目相看。
樹林社區國樂團
本團成團於五結特殊教育學校,已近十年歷史,團員28人,禮聘黃文亮老師擔任樂團總監及指導老師。黃師譽滿樂壇,桃李遍佈蘭陽,團員樂藝各擅專精,人才濟濟,水準很高。有此樂團使本社區絲竹樂音裊繞不絕,充滿祥和高雅的人文色彩。 2009(民國98)年樂團加入本社區成為內部團體,除每星期四晚上假樹林社區活動中心舉行團練外,更兼負社區國樂推廣、成果展演、慶典公益活動之演出,對發揚我國國粹,提升國樂演奏水準及推廣藝文活動,頗具社教意義,深獲好評。
集材歌(原木移動歌-台語)
嘿多 魁阿力!嘿多 柄過來些!(翻過來轉)!嘿多 樂快來秀!噢!註:(日語:魁阿力 搬木材之工具似鶴嘴),為解決巨大木頭般運的困難,工人以魁阿力施以物理摃桿原理之撐鏟以利滾動搬移,在使力之際,前進、後退、向左、向右全體齊力呼應,在社區林場邊老一輩的人中,這歌是很普遍的。
寒溪國小舞蹈隊
透過舞蹈活動,參與的民眾也能深刻體驗到泰雅傳統文化特色的意涵,舞蹈內蘊含的泰雅傳統習俗意義,像是織布的過程,狩獵的景象,祭典的儀式等等,也能回想從前族人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習俗,對文化保存與傳承都有其深切的意義。
建軍社區-童玩藝術節親善社區
為響應政府舉辦『2004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本社區希望參與接待遠到而來的外國朋友,於是便積極參加了『親善社區參訪點』之徵選活動,全體社區居民均希望能藉由童玩節的接待交流,使前來的外國團隊,對台灣的人、事、物都能留下親切美好的印象,並讓社區民眾參與而拓展國際視野。選擇社區特色及景物設計出富人文歷史之議題:1.音為有愛 2.飛常有趣 3. 探古尋幽 4.天長地酒 5.話說蘭陽,透過結合學校、單位及社區資源力量,以參訪點的活動設計,藉由社區民眾與參訪來賓融洽互動,產生美好的印象與文化之交流。
松羅社區-泰雅舞蹈與歌謠
泰雅族在祭典、節慶、狩獵、婚禮時,都會跳不同的歌舞;穿上傳統的服飾和杵臼、口簧及歌聲,大家高興的唱著、跳著。泰雅族的歌謠,曲調大都單純,而帶感傷。以歌聲調節舞步,極少使用樂器。歌詞的內容大都為祭典、祝賀描述事物…等。歌的旋律通常只有兩音、三音、及五音三種音階,反覆唱著。在民國93年松羅國家步道巡禮暨護溪育林成果展的活動中,我們聘請了小辣椒、民雄、北原山貓…等歌手現場表演歌唱及寒溪、崙埤、英士、松羅、松羅青年會、松羅耆老、syanoh泰雅舞蹈團等社區婦女表演歌舞,大同國小表演泰雅歌謠,節目內容精采,博得與會長官、來賓、社區民眾不少的掌聲。
張月娥
畢業於蘭陽女中,曾任礁溪國小級任音樂教員14年、礁溪國中音樂老師20年。於民國五十七年籌組礁溪國中國樂團,八十一年應宜蘭縣政府聘為「蘭陽戲劇團」老師,八十五年榮獲宜蘭縣最高榮譽「噶瑪蘭獎」,被廣大的國樂同好者譽稱為宜蘭縣的「國樂之母」。 張女士在長達34年的教學生涯中,對礁溪鄉音樂教育,竭盡心力,篳路藍縷,讓音樂教育在礁溪鄉扎根並發揚光大。任教於礁溪國中期間,張老師成立國樂團,在沒有經費、沒有師資、沒有場地的情況下,張老師本著教育愛、犧牲奉獻之精神,從無到有的培育出無數本地之音樂專才,如吳榮燦、吳錫傳、藍素婧、張玉樹、傅永和、黃春興、黃正銘、黃郁文、朱文瑋、李建興等傑出人才,在台灣社會各界發揮廣大的影響力。 此外,鑑於台灣社會的迅速變遷,台灣的傳統民族技藝快速消失以及老藝人逐漸凋零,張老師於民國七O年代發起搶救台灣傳統民間技藝的活動,七十五年與歌仔戲老藝人一起於台北青年公園民間劇場演出「本地歌仔戲」,之後繼續從事宜蘭鄉土音樂-歌仔戲曲的保存和推廣工作;且因宜蘭是「台灣歌仔戲」的原鄉,張老師毅然投入歌仔戲「采風」之活動,將「本地歌仔」之曲調20多種採集完成並翻譯成樂譜,並舉辦「歌仔戲研習會」教育莘莘學子,其「本地歌仔戲音樂之調查與報告」,是記述本土音樂的經典之作,翔實記錄了本地歌仔戲的歷史、老藝人的資料、歌仔戲戲曲的各種唱腔和樂器,對傳統戲曲的保存和推廣,貢獻卓越。憑著一股對音樂的執著、興趣和決心,張女士為蘭陽平原開啟一個音樂的新世代,實可稱為宜蘭音樂文化教育的典範。
龍德社區 唱歌仔、看戲到隆恩
在隆恩有一群老農民,於第一期稻作收成後,利用晚上休息時經常聚在一起唱「歌仔」,在稻埕上你打鼓、我拉弦、唱得非常開心。為什麼住在隆恩的老農民特別喜歡唱歌仔呢?因為隆恩有一間超過二百年歷史的佛祖廟,在幾十年前農民除了種田外,還從事養鴨群及母豬,為了答謝神恩每逢佛祖聖誕千秋,野台戲經常上演二、三十天,記得小時候有一句諺語「看戲到隆恩、借錢到奇武荖」,可見當時隆恩廟香火之鼎盛。現在野台戲盛況已不再,但老農民對歌仔戲的熱愛不減。還有隆恩廟本身的建築結構保有傳統建築工法,龍的造型雕塑特別多,以及百年以上利用石頭打造的香爐古色古香,值得大家前往觀賞參拜。
港口社區北管復安社
復安社是港口庄的民間技藝團體,成立於1992年。當初是由一群熱愛北管音樂的人士所組成,經過多年的研習,目前已是本庄重要陣頭之一。每逢本庄重要慶典、廟會及喪葬陣頭,復安社多有參與,並展現出庄頭的團結活力,但目前最大的隱憂是年輕人不願加入學習,恐有斷層之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