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興國小學校特色

● 學校特色︰    ◆「芬多精」活力校園︰校園公園化,綠意盎然,舒活宜人。    ◆ 教學特色~「英音友帶資」       「英」︰推動英語教學,提昇學生英語能力;       「音」︰培養音樂素養,發展古箏、直笛、大提琴社團;       「友」︰營造友善校園環境與氛圍,快樂學習成長;       「帶」︰強調「做中學」,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資」︰資訊融入教學,順應時代科技與多元活化教學。       ◆ 推動多元社團︰讓孩子「游於藝」,培養興趣、才藝及生活美感。                                    目前開辦有大提琴、古箏、直笛、桌球、扯鈴、樂足、  高蹺、書法…等社團。 ● 特色課程︰        本校位於冬山鄉郊區,校園四周一片美麗的農村景觀,鳥語花香,生態資源豐富。學區內居民早期多以務農為主要經濟來源,水稻田、果園、觀光農場、廟宇處處可見,尤其本學區內廟宇林立,舉凡道教總壇、佛教寺廟、民間廟宇皆有,宗教信仰與祭祀更是本地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因此特別設計一系列以寺廟、水稻、生態為主題的課程,結合活潑、有趣的體驗活動,課程寓教於樂,讓孩子們能了解自家附近的神明典故、認識本地祭祀風俗、稻作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周遭重要的生態資源及環境永續經營…等,藉此期許孩子們能對家鄉有更深切的體認,對家鄉的凝具認同感,同時也了解多元文化、飲水思源與愛護生態環境等重大議題。  

廣興國小歷史沿革

● 廣興國小歷史沿革︰    ◆ 民國42年1月設立順安國民學校廣興分班    ◆ 民國43年3月設立順安國民學校廣興分校。    ◆ 民國44年2月奉准獨立設校,稱廣興國民分校。        同時,並分別設立大進分班,柯林分班。   ◆ 民國53年2月柯林分班獨立設校。   ◆ 民國57年8月大進分班獨立設校。 同時,本校改制為廣興國民小學,延續至今。 ●廣興國小網址︰http://140.111.174.2/

冬山社區 傳統市場

民國65年~72年間(1976~1983),社區內的傳統市場,是小朋友的天堂,更是所有居民的生活廚房。比鄰的菜販、肉攤、魚攤、還有做饅頭肉包的包子店,市場內有2、30攤位,市場外也偶爾會出現鄰近農家,前來擺攤販售自己種植的青菜、蔬果,夜間在市場外圍還有賣冰、擔仔麵…等宵夜,那是一個沒有生鮮超市跟便利商店的年代,隨著傳統市場改建,舊有的熱鬧景象慢慢的走入記憶而成為歷史,山野珍饈更是難能可貴了。

勿忘柴馬精神—大進社區標誌

在大進社區這塊土地上討生活的人,百年前是為林木而死,現在則因林木而生。人與林木總是維持著緊密的關係。柴馬是早期村民扛木柴的工具,陪著村民走過一段艱苦歲月。「夯柴馬仔」是村民難以割捨的生活記憶。 柴馬:象徵村民困境求生, 刻苦耐勞的精神。 綠色:代表大進的山林、 果園、茶園綠意盎然, 生機蓬勃。 紅色:代表村民熱情、好客。 白色:代表村民、 環境純潔無瑕。 黑色:大進社區是一匹黑馬, 前景看好。

美麗的冬瓜山

這是我們的家鄉-冬瓜山。 它位於宜蘭縣南方,是一個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400公尺的橢圓形聚落。它北以冬山河河道起,南到新舊省道交叉口,東至北迴線鐵路,西至台九線省道,中間有冬山河舊河道與八寶圳。主要由冬山及南興社區組成,冬山社區是主要的核心部份,人口約500~600人。這裡是行政機關的集中地區,火車站、鄉公所、圖書館都在這裡,也還有森林公園等美麗的流域,是冬山重要的商業活動密集精華地區。

中山社區 地靈人傑

中山社區座落於宜蘭縣冬山鄉中山村,四面環山,水資源豐富,為傳統畚箕地。原隸屬於丸山郡,於民國三十八年獨立編制為中山村。整體環境區分為新寮、舊寮、中城、石頭城,名稱來源取自於隘勇寮,防禦工事,先後建立而命名之。 因本社區為冬山河的上游,所以地勢高聳,登高瞭望,不但可以看到龜山島,甚至整個蘭陽平原盡在腳下,夜晚俯瞰蘭陽平原,萬家燈火,生意盎然,街燈處處霓虹閃爍,十分壯觀,歡迎您來與我們共享。

永美社區 –永遠美麗的「打那美」

「永美村」舊名打那美(閩南音),原有平埔族番社,由原住民所稱地名「黑搭拉汨」譯為「達拉糜」、「打那美」等。嘉慶年間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人孔酌、李佳宗等一行前來墾拓,就在原住民部落鄰近建莊,乃叫「打那美」。民國35年(1946)設村時,簡化村名改為「永美村」。據噶瑪蘭廳志載,滿清時曾經在此設有「打那美堡」、以打那美、順安、紅水溝、員山、零工圍、太和、冬瓜山等7庄為轄區。(取材自冬山鄉公所網站)

永美社區 砂仔港

早期的村里道路俗稱保甲路,由於都是泥土路面,晴天時往往沙塵飛揚,一到雨天更是泥濘不堪,而每逢年底在農曆曆過年前更是年度做「公工」大家要出來修補路面,希望過年時有個好一點的路可以走,而在社區內每逢要修舖道路時,大家都會到目前號「砂港」的順安圳取砂來用,因為「砂港」的砂既乾淨又好採取,「力阿卡」載砂絡繹不絕,久而久之大家便將此一河流稱為「砂仔港」。

永美社區 二塹橋風貌

二塹橋位於永美路橫跨順安圳的河流上,旁邊就是順安圳的第二制水閘門,早期河水清徹,魚蝦、蜆等生態豐富,而今已非昔比。早期永美路是區內唯一主要道路,可北上羅東、宜蘭,南下蘇澳等地,挑夫絡繹不絕,二塹橋在當時就是一座重要的橋樑了,如今道路四通八達,南來北往也不再經由永美路了,而乃默默的座落在原地,沒有大道上橋樑之鮮艷橋頭的題字,社區居民有感於此特用油漆寫下二塹橋,以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