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74(同治13)年羅大春開通北路以來,蘇花間陸路往來逐漸頻繁,但是直到日治初期,還只是用徒步行走之戰備道路,即所謂『東海徒步道』,蘇花公路之前身為日人於1932(昭和7)年開通之東臺灣臨海道路,終戰後改名蘇花公路。由於道路狹窄,會車不易,實施單線通車,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時間放行,從北往南大管制點為東澳、南澳、和平和崇德。此時期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之金馬號客車,再者為公務或私家轎車而由大卡車押後,南澳管制站為蘇花公路最大站,每每等會車時段攤販雲集、吆喝之聲此起彼落,創造不少工作機會與商機,四、五十年來自然而然形成南澳驛站文化。自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間才全線雙線通車,雖然管制時段不再,但由於南澳得天獨厚位居蘇花公路中點,商業發達,因此驛站文化至今不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