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丁是一座石頭城,外城牆是石頭、居家石埒(圍牆)是石頭、房屋建築也是石頭,古井的井身材料仍是石頭,早年,隘丁人的生活,離不開石頭。走訪蘇澳鎮新馬地區的歷史建築,石頭牆壁只要是隘丁師傅蓋的,就是品質的保證,可見隘丁人的石頭文化,早在區域內建立口碑。堅固的隘丁城建立後,原住民出草不敢越雷池,自此區域內各庄頭得以平安無事。而石頭是產自七星山的頁岩,先民用人工搬運回庄,建構一間房舍之待料期需達 2~3年,在沒有水泥(紅毛土)的年代,先民用黏土混合牛糞或稻殼,為揉合劑,並發展出“ 大石要有細石拱” 的智慧。
石頭城門營造
隘丁城,外城牆高度約一人高,寬度一公尺厚,堆疊石板縫以黏土為揉合劑,在外牆內種植剌竹,外城牆分別留有東南西北四處城門,並在南、北二側牆外挖溝渠 (類似護城河),城門過溝則以大石板為橋。城門,寬、深、高度皆約二米,不設門楣,而是在上方種植刺竹。 2008(民國97)年6月15日,社區居民在隘丁公園,依古法建構古城門,超過400人的參與,從石材搬運、材料(石頭與黏土)、方法,都在耆老口述,老、中、青、幼,共同戮力下完成。這是在地的參與,這是源自內部的凝聚,這更是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提供一處基礎教育的戶外教學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