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織布機,俗稱「地機」,而寒溪地區族人都管它叫「洞洞」。其名取自於織布時因撞擊而產生「洞洞洞」的聲響,故而取之「洞洞」。據老一輩子的人說,只要聽到「洞洞」的聲音,就知道有人家婦女在織布了。
根據一般耆老的說詞,以前男人的工作就是出外打獵和製作工具,其中就有一項是製作織布機的器具。在製作過程,女人是不可以去碰觸,不然失敗率會很高。傳統織布機原料選取材質較為堅硬不易變形的原木。選後取出約7~8呎原木,將原木一邊以刀削平成底部,並在反面鑚出4~6洞,再找長約4呎的竹子或樹枝當整經支架即可完成整經器具。另再取出一塊直徑約二呎、長度約3-4呎左右的圓木,把原木剖面裁成上窄下寬的梯型體,並將內部挖空即可。挖空內部最主要是要放置梭子和板子及其他一些零碎的工具,而這挖空部位正是織布時所發出「洞洞」聲響主要來源。
傳統織布機在編織的過程中,須先將線上架於整經座上,反覆來回環繞,並依照自己喜歡的顏色逐次增加上線,上線時不可分心,否則會忘記線的規律,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去整經,一不留神常會使線材糾纏在一起,而無法使用。
傳統織布的圖騰必須經過漫長的學習,才能駕輕就熟。一般來說,早期的圖騰大都以平織為主,圖騰比較單調,而挑針則較富有變化又具挑戰性,但因編織圖騰的過程,需要一線一針挑出,所以相當耗時,而且很傷眼力,視力不好和藝術欠佳者根本無法挑出圖形。現在的織布者所使用的機台,大都採用進口比較多,進口機檯功能較多,不必耗太多的時間即可編織出所需的圖騰,使得圖騰富有變化較多采多姿,讓人能更容易上手是它的優點。
傳統的織布機和現代的織布機,其最大的不同在於現代機台上線整經的過程比較簡單,可以直接在機台上線整經,比較不容易發生纏線的問題,而傳統的機台上線需要用整經台,完成整經之後,再把線材搬到織布機上,還要經過繁瑣的整線始能開始織布,而新式的機台,只要上下撥動所需的開關伐,即可編織漂亮的圖紋出來,速度快又整齊。
傳統織布機所製成的產品寬度可達1公尺以上,長度則可達15公尺以上或更長,但目前我們所學習的是新式的桌上型織帶機,只能織出小作品,寬度和長度有限,無法織出大型作品,這是目前是傳統織布機較佔優勢之處。但是新式大型機台也能織出如傳統機台的長度,且更為快速圖騰更漂亮,但價位比傳統機台貴上很多,不過操作較為方便,圖騰變化也較多。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大型機台會在不久的將來,很有可會逐漸取代傳統的地機,因為操作實在太方便了。
織帶機上線須具備有織帶機、綜線及線材。製作時先將線綁在調節鈕上,綁好線材後開始環繞並依上、下線逐序架線,上線必須加上綜線,下線則不必。完成後將梭子依量纏線,即可開始織布。一般的婦女動作快的話平織大約在150分鐘可以完成,學生大約230分鐘可完成平織一條,剩下的就是加工成品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