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khu’)是泰雅族建築物中的一部份,與泰雅人的生活及傳統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早期泰雅人以小米、地瓜為主食,為儲存未來1年之糧食,每戶會在住家門前搭建1個穀倉,倉門與家門相對,以方便將糧食儲放及取用。穀倉係以高架式築成,離地面約1米半,以防潮濕,另每支支撐之腳柱設有一圓板,可防止老鼠攀登進入倉內吃糧,充分因應生活與環境而衍生出的建物型態。建造穀倉都是就地取材,其材料為桂竹、檜木、籐條、石板等;桂竹是用來做穀倉屋頂,將它劈成兩半,以U型的方式,彼此扣緊舖於屋頂;檜木是用來做腳柱、防鼠板及四周木牆;籐條的作用是以綁的方式來固定接合處;石板是置於屋頂,避免遭強風摧毀。目前,宜蘭境內泰雅穀倉僅存2座,1座佇立在四季國小校內,另1座位於大同鄉立圖書館前,兩者均由四季村民李月美女士捐贈,具有歷史空間保存與文化傳承之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