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

【師徒相承 民族正氣】


        蔣渭水,字雪谷(1891~1931年,光緒17年生~民國20年卒)其先世自福建漳州龍溪遷台,住在宜蘭。渭水幼小時,便非常聰明,受到張鏡光先生的教導,奠定了日後漢學的基礎。日治初期,台灣各地皆有民眾進行武裝抗爭,但由於兵力懸殊,客觀情勢不利而相繼失敗,於是轉為非武裝的抗爭,張鏡光發表文字諷刺日本當局,為日人所捕,下獄論罪,但蘭陽地區的民眾以罷市抗爭,營救成功,這些行動深深的影響了蔣渭水,也傳承了其深厚的民族情感與讀書人的勁節高風。

 

【苦心孤詣 心繫中國】


        十七歲,蔣渭水入宜蘭公學校(今中山國小),畢業後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灣大學醫學院)。校中人才濟濟,蔣渭水結交了不少志士,他得悉辛亥革命成功,內心嚮往民主自由,因而撰文痛斥日本的專制與苛政。又在宜蘭市昭應宮後樓設「讀報社」,陳列書籍,散播革命思想。1913(民國2)年,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已明顯表露,蔣渭水密派同志,前往行刺,未能成功。畢業後,任職宜蘭醫院,此後為了爭取更大的政治活動空間,便移往臺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以優良的醫術濟助社會上貧苦的大眾,並將行醫盈餘經營「春風得意酒樓」,藉以廣交朋友,結合志士。

 

【名醫救國 文化抗日】

        蔣渭水以敏銳的政治觸覺,深入觀察,診斷台灣人所患的病是知識的營養不良症,於是籌設文化義塾,欲推動貧困民眾教育,卻被日本政府拒絕。

        1921(民國10)年,蔣渭水與林獻堂組織請願團,要求設立台灣議會,爭取自治,他把握著時代的脈動,在此起彼落的非武力抗爭運動中,逐漸蛻變為醫國的革命行動家。議會請願運動與稍後的「治警事件」,使得蔣渭水先生第一次入獄四個多月,這段期間,他潛心靜慮,仔細閱讀革命書籍,增加他的心智鍛鍊,也奠定了他日後組織台灣民眾黨的理論基礎。

        1921(民國10)年,以「助長檯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創立了文化協會,在各地設置讀報社,舉辦各種習會,進行啟蒙工作,把整個台灣的政治社會推向另一個抗爭的層次。此後滿他響應中國之國民革命,揭櫫民族主義,倡導台灣民族解放運動。1927(民國16)年,他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為口號,結合了各政治社團,成立了台灣民眾黨,並提出「反對總督統治」、「要求民族自決」的政治主張。1931(民國20)年,台灣總督府因民眾黨「反對鴉片新特許案」、「揭露霧社事件真相」等主張,損傷其國際形象,乃下令解散。民眾黨於是發表「共同聲明書」,明白揭示「有此民心,不怕無黨」的信念。蔣渭水因此憂憤成疾,這位被台灣同胞稱許為「台灣孫中山」,也被日本人敬重為「熱血男兒」的蔣渭水竟以四十二英年,與世長辭。

         蔣渭水畢生抗日,多次下獄,仍不改其為同胞爭自由、民主的初衷,其愈挫愈奮、永不妥協的精神,永為後人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