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間,台灣開埠通商引來各國覬覦台灣寶島東部豐富資源,發生英國大南澳侵墾事件。清廷為杜絕世界各國藉『番地無主論』入侵台灣東部,於1873(清同治12)年派剿捻名將羅大春開通北路,其間篳路藍縷、斧荊鑿壁,於1874(同治13)年抵達大南澳。由於與原住民衝突激烈,加以風土病肆虐,因此官兵多所犧牲、傷亡慘重,為表彰傷亡官兵事績,於蘇花古道上立碑紀念。 後來由於風災地變石碑為之傾頹,由地方善心人士出錢出力移奉於本里震安宮旁現址,本里地方人士感懷先人開墾豐功偉績,每年中元節或重要節慶都由地方善男信女虔誠膜拜,逐漸成為本地極具古蹟價值及地方特色之神祇,是為今石碑公之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