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灣大多數的農村一樣,稻米產業是功勞埔發展的基礎。早年居民除了務農之外,近海漁撈也是當時的經濟命脈,在鼎盛時期作業的罟網曾達四組,可說是不分老小,全村總動員。但隨著魚源枯竭,「牽罟」便漸漸地走入歷史。 1980年代由於國內稻米供需失調,相對利潤薄弱,居民紛紛投入草蝦養殖,翻動的水車和粼洵的波光,為村子帶來無限生機。但突如其來的病變,卻又使得養殖戶血本無歸。 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養雞場和香魚養殖,錯落在田野之間的養雞場共有8家,及兩處香魚養殖池。或許,透過產業不斷地轉型,能夠讓村民尋找出在地的資源和特色,並且發展屬於自己的產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