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2研討環境教育課程,研發環境教育教材、教學模組(蓬萊國小環境教育三年級教學計畫)

宜蘭縣蓬萊國小環境教育議題教學計畫

編輯者


吳淑菁

服務學校

宜蘭縣蓬萊國小

原 著

姓 名

張菁鈺、蕭瑞棠老師

服務單位

縣國小

單元概要

單元名稱

環境之美

教學節數

2

適用年級

三年級

能力指標

【環境教育議題】

  • 環境教育

1-1-1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2-2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1-3-1能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

3-2-1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

4-1-1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學習目標

 

  • 啟發欣賞自然之美的情操。
  • 以藝文創作表達對自然和人文關懷。

能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尊重環境中各類生物的生存價值,及人與生物間的倫理關係。

學習內容

節次/名稱

教學流程

教學時間

教學評量

教學資源

/美的希望

  • 對話與討論
  1. 請問學生個人成長經驗中,印象最深刻的自然場景、動人的生活時光,印象深刻的理由,對自己的啟示為何?
  2. 聆賞或觀看精心製作的多媒體或藝文作品、出版品(如:西雅圖的天空、種樹的男人、吟詠自然或鄉土的詩歌、創作、MV或是法國導演盧貝松的紀錄片HOME、齊柏林空中拍攝的生態攝影、教師剪輯蒐集的自然與人文影像…)。
  3. 擷取環境中整體與部分的影像、圖片或是季節變換、一地環境前後改變的比對,請學生發表感言、創作等,如蒐集落地的花草枝葉做成書籤、拼貼畫,分享個人體會。
  • 評量
  1. 運用問答與討論觀察學生學習狀況。
  2. 分享發表、實作。
  • 建議方式
  1. 教師可以先瞭解「自然缺失症」的觀點,也許看看「失去山林的小孩」這本書。

教師能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讓學生直接體驗自然,是可喜的。教師本身也要具備相當的能力,懂得解說、引導和帶領技巧,教師有治療「自然缺失症」的潛力;如果教師感到自身能力尚有不足,可以接洽有口碑的民間組織,自然與人文領域解說專業者、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提供協助。

 

20分

 

 

 

 

 

 

 

 

 

 

 

 

 

 

 

 

 

 

 

 

 

 

 

20

  

/發現真美麗


 

  • 教學準備

    相框準備-可以自製以廢紙盒或瓦楞紙切割成方型或有造型的屢空相框。材質便於取得即可;最簡單的方式則以雙手作出方框手勢,透過手框來看取景。

  • 討論與實作
  1. 引導語-是否曾經仔細看過校園,是否也曾在校園中發現令人驚艷或很獨特的秘密角落。我們要以發現美麗的心情,去探訪記錄校園中的美麗,將你發現時的心情與感受,記錄並將它畫下來。可以用相框選取美景,發現校園的美麗與獨特之處。
  2. 教師提醒學生課後作業,進行自然觀察、記錄自然的安全注意事項,提供作業單,說明作業要求、包括提供一個方形框來增加美感。
  3. 學生個人或分組,可利用校園棲地、社區公園、假日戶外活動經驗等,兼採圖畫與文字寫生,在作業圖紙上(附件一)表現出季節、動物、植物、地景之美,裱在方框中,附上一句話、一段話寫在小卡上,來表達當下的感動。
  4. 例如:「櫻花樹上蝴蝶飛,這個經驗真新鮮」;或者「山櫻花一天天在長大,樹皮也變色,樹上有很多昆蟲、蜘蛛、蝴蝶和小鳥。校園裡的山櫻花開花後,學校一定會更美麗。真希望山櫻花快快長大,讓我看他開花的樣子」(摘錄自吳文德、周儒(2003)。發展與應用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探究。環境教育研究1(1): pp. 19-50一文。)
  5. 請同學分享心得或發表感言,是否有自己或同學們印象中認為珍貴的環境之美,美的感覺或內容是怎樣的。
  6. 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鼓勵以創作文學、美勞、朗讀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之美。
  • 評量
  • 運用問答進行教學評量。

形成性評量(專心聆聽、口頭發表、提問與回答)。

20

 

 

 

 

 

 

 

 

 

 

 

 

 

 

 

 

 

 

 

 

 

 

 

 

 

 

 

 

 

 

 

 

 

 

 

 

 

 

 

 

 

 

 

 

 

 

 

 

 

 

 

 

 

 

 

 

 

 

 

20


 

 

 

 

 

 

 

 

 

 

 

 

 

 

 

 

 

 

 

 

 

 

 

 

 

 

 

 

 

 

 

 

 

 

 

 

 

 

 

 

 

 

 

宜蘭縣蓬萊國小環境教育議題教學計畫

編輯者


吳淑菁

服務學校

宜蘭縣蓬萊國小

原 著


賴雅芬老師

服務單位

○○縣○○國小

單元概要

單元名稱

守護我家鄉、我的環保行動

教學節數

二節

適用年級

三年級

能力指標

【環境教育議題】

  • 能力指標

社會1-2-3、2-2-1、5-2-2、7-2-2、9-1-3

綜合活動1-2-1、3-2-2

環境教育2-2-1、4-1-2、4-2-1

資訊教育2-2-1、2-2-2、1-2-2、1-2-3

學習目標

  • 教學目標
  1. 透過各項資訊教學媒材讓學生從周遭環境問題的發生,認識近年來台灣土石流災害的現況、形成原因與防災基本常識的認識。

透過資訊教學媒材幫學生開眼界看到世界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問題與災難。

學習內容

節次/名稱

教學流程

教學時間

教學評量

教學資源

/從蘇澳水災談起

 

 

 

 

 

 

 

 

 

 

 

 

 

 

 

 

 

 

二/土石流大富翁

 


 

(一)引起動機

  • 1. 教學準備
  1. 蘇澳水災影片。
  2. 土石流防災資訊網內容。
  3. 學生先蒐集蘇澳水災的相關資料。
  • 簡報配合影片觀賞
  1. 請學生跟大家分享回家收集的蘇澳水災資料。
  2. 讓學生從網路上觀看大愛全記錄 – 蘇澳水災啟示錄第一集(You Tube網站),帶領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蘇澳水災給我們的啟示。
  3. 請學生發表從影片中,看到什麼?
  4. 總結:我們地球環境現在的狀況,已經透過最近幾年天氣的劇烈變化來提醒我們該注意了。
  • 評量
  1. 運用問答進行教學評量。
  2. 形成性評量(專心聆聽、口頭發表、思考、提問與回答)。

 

活動二:土石流大富翁(一節課)

  • 教學準備
  1. 「小熊種樹」繪本電子檔(在土石流防災資訊網內下載)
  2. 土石流大富翁遊戲規則簡報。
  3. 先線上申請「土石流大富翁桌上型」六套。
  4. 土石流大富翁線上版(在土石流防災資訊網上)。
  5. 學生先閱讀土石流相關資料。
  • 活動建議
  1. 利用小熊種樹電子繪本介紹土石流容易發生的條件以及防災背包的內容。
  2. 透過土石流大富翁遊戲規則簡報檔說明遊戲規則。
  3. 將學生分成四~五個人一組,分組玩桌上型土石流大富翁。老師巡視各組協助活動規則的提醒與諮詢。
  4. 在第二節課選出各組優勝,玩土石流大富翁桌上版。
  5. 透過單槍投影在布幕,讓全班同學都可以看到線上版的玩法,並請同學在每個狀況卡與防禦卡都要唸出內容,再進行下一步。
  6. 透過全班唸出內容的過程共同學習何種狀況可以減輕土石流的發生,何種狀況會加重土石流的災害等認識。
  • 評量

形成性評量(專心聆聽、口頭發表、大富翁遊戲競賽)。


 

 

20分

 

 

 

 

 

 

20

 

 

 

 

 

 

 

 

 

 

 

 

 

 

 

 

20

 

 

 

 

 

 

 

20

  

 

 

 

 

 

宜蘭縣蓬萊國小環境教育議題教學計畫

編輯者


吳淑菁

服務學校

宜蘭縣蓬萊國小

原 著


蔡振明老師

服務單位

縣國小

單元概要

單元名稱

日常生活做節能減碳

教學節數

4

適用年級

三年級

能力指標

【環境教育議題】

2-1-1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2-2-1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2-2-2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改善方法。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2-3-3認識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瞭解相關的解決對策。

2-4-1瞭解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

2-4-2認識國內的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環保組織,以及公民的環境行動。

2-4-3能比較環境議題中文化間的差異,並能理解環境正義及世代公平的內涵。

學習目標


一、
能說出衛生紙與面紙在纖維方面的不同
二、
能說出衛生紙與面紙在添加物方面的不同
三、
能說出衛生紙與面紙在泡水後的不同

四、
能從
「包裝」與「觸感」辨別衛生紙與面紙

五、
能正確說出衛生紙與面紙的不同用途


六、
在廁所裡
,能正確處理衛生紙與面紙,並與國際習慣
接軌

學習內容

節次/名稱

教學流程

教學時間

教學評量

教學資源

/廚餘的妙用

(一)引起動機

1.

提問綱要

舉例
一、
衛生紙與面
紙在
「外觀」有哪些地方不相同?
二、
衛生紙與面紙在
「用途方面」有何不同?
三、
在廁所裡
,您是如何處理廢棄的衛生紙與面紙?
四、
您知道政府處理廁所衛生紙
,每年花多少經費?
五、
您知道政府焚化廁所衛生紙
,每年增碳幾噸?
二、主要概念

  1. 我國
    「廁所衛生紙」垃圾每年約 12萬公噸12萬公噸
    ,如果1212萬公噸萬公噸全部以焚化處理
    ,排出二氧化碳約18萬公噸18萬公噸
    2. 以台北市收費標準
    ,垃圾每公噸處理費 4600元,
    每年全國共耗資約 5億元處理
    「廁所衛生紙」。
    3.
    衛生紙是短纖維製成
    ,極易沖散分解,可投入馬
    桶(全世界都這樣做
    ,我國廁所管路亦與國際相同,不可能特別狹窄
    )。面紙因為含有長纖維與濕強劑
    ,不容易被水沖散,所以不可投入馬桶。

 


一個沒有想像力與創意的頭腦
,就像一座沒有望遠鏡的天文台
。──(愛因斯坦)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及環保署統計資料
,民國92年全國每天平均垃圾
16819公噸
,其中紙類最多,佔32.97﹪,廚餘其次佔 27.19﹪,第三為塑膠佔 21.36﹪。紙類是可回收之資源
,在我國,廢紙回收率達59%,接近世界之高水準
,僅次於德國
、奧地利、紐西蘭、瑞士、瑞典
、荷蘭,名列世界第七。但其餘41﹪廢紙仍歸類為
「無法回收之紙類
」,必需加以焚化或掩埋
。例如:使用過之衛生紙、餐紙、面紙、廚房用紙…….等。其中
,又以「廁所衛生紙」佔大宗
,每公噸清運及處理費約需 4600元。站在
「源頭減量源頭減量
」的觀點
,如何使「廁源頭減量源頭減量所衛生紙
」,不流落街頭
、不成為垃圾、不進入垃圾車、不到焚化爐
、不進掩埋場,是一個十分有創意
,且富挑戰性的課題。

貳、大家對大家對衛生紙衛生紙的認知的認知
在我國
,由於生活習慣的緣故
,及早期下水道設備較差,一般我們都會在廁所放置垃圾
桶,供丟棄衛生紙
。實際上,衛生紙是可以直接沖到馬桶的。
一、一
、我們來看看幾則我們來看看幾則
「國外國外「
」的實況」的實況

(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廁所,印象最深的是日本
不論公共場所或飯店內之廁所
,不僅清潔無比,且全部供應衛生紙。與我們最大不同是衛生紙的溶解性,遇水則溶解
,因此衛生紙直接丟入馬桶內
,隨水沖掉,也不會阻塞水管,廁所內僅放置一個
小垃圾桶,收集衛生棉
……等不易分解之物,實在值得國人及造紙公司借鏡
。(新竹農田水利會
姜秀霞參訪日本感言
(二)在國外,從來沒看過有人把污穢的衛生紙丟入垃圾桶,都是直接丟入馬桶再沖掉
,為何在台灣
不應該這麼做
?是管路容易阻塞的關係嗎
?還是說有哪些品牌的衛生紙較容易溶解、適合丟
入馬桶?尤其是衛生紙上沾了便便,如果放在開放式(無蓋)的垃圾桶內
,還會有細菌傳播的問題
,不如丟到馬桶裡,沖走才乾淨。


(三)到美國黃石公園遊覽
,在公共廁所馬桶旁,看到一則以「繁體
中文
」的告示
:「請勿把衛生
紙丟進垃圾桶
,衛生紙是要丟入馬桶的
。」讓我感到羞愧萬分
,好像使用「繁體中文」的人
<span style="font-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