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長和兩位主任擬定的在地食材計畫
宜蘭縣礁溪國民小學99年度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實施計畫壹、 前言學校除了是教學場所外,更是落實節能減碳的地方,透過教學農園計畫,讓學生親手由鋤草、整地、播種做起,種植在地食材,交由學校廚房做出有創意又環保的新低碳飲食。除了學習自己動手的樂趣外,並深刻體認體認農夫的辛苦、資源的珍貴;感受生產食物的方式對土地造成的衝擊;進而對自然生態產生尊敬的心情。 貳、依據:1.行政院98年11月13日院台教字第0980071029號函核定修正之「教育部就學安全網計畫-加強補助國民教育經費」辦理。2.教育部99年7月14日台體(二)字第0990119128C號函核定「加強補助國民教育經費計畫-提升學校午餐品質(補助國民中小學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3.宜蘭縣政府99年9月14日府教體字第0990131785號函 叁、現況分析本校含分校共18班,全校師生共約340人,目前屬自有廚房且委外辦理學校,依照現行午餐收費基準,每餐平均單價為31元,且需含主食、三菜一湯、每週二水果。因屬中小型學校,食材與人事成本相對提升,如何在有限的午餐預算內,維持午餐供應品質,著實考驗著學校午餐工作人員的能力。學校校地內本有教學農園之基本設施,土地面積約五百坪,現在由學校邀集社區兩位對農作有豐富經驗之志工,平時協助土地整理及維護,並種植季節性蔬果,同時在學生相關課程實施時,指導孩童學習農作之樂。因此,學校在現有的基礎下,如能申請本項計畫,可將原本之方式更加完整執行,對在地食材的推廣,應有實質之效益。 肆、計畫期程:99年9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 伍、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承辦單位:龍潭國民小學 協辦單位: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發展協會/宜蘭縣礁溪鄉農會陸、社區評估
評估項目 | 參 考 點 | 備 註 |
社區範圍 | 龍潭社區位於礁溪鄉最南端,與宜蘭巿相臨,四周與宜蘭巿的梅洲社區、礁溪鄉的匏崙社區、二結社區、四城社區、林美社區等為臨。是礁溪鄉人口數第二大的社區,社區內有著名的風景區-龍潭湖。 | |
背景因素 | 龍潭社區原本因為台塑公司的台化廠所在地,曾經整個廠區員工高達近萬人,當時人口眾多,工商業發達。隨著台化公司生產外移,人口外移,社區面臨重大轉移。逐漸轉型為觀光、特產、休閒、民宿等經營模式。 | |
社區狀態 | 龍潭社區在工業外移後,逐漸在居民環保及社區意識抬頭,越發重視永續與總體營造。多次申請林務局及水保局等各項專案。發展龍潭社區特色,如植樹活動、社區林業、社區意象、農村再生等計畫。 | |
合作系統 | 社區組成農園維護志工,每週定期到校協助農園管理,並幫忙指導學童認識作物的生長狀況。且社區運用經費支援學校設置水生植物教學園區並進行維護整理,將社區資源投入學校實務教學。 | |
合作意願 | 社區對學校活動都能大力支持與配合,並能適時提供意見讓學校更加成長。學校在社區的各項活動亦能大力配合,不僅由社區提供經費辦理成人教育班、開發學校閒置空間等。此外,學校家長會、愛心志工等亦來自社區,現任社區理事長為學校前任家長會長,合作意願及配合度均十分良好。 |
柒、SWOT分析
因素 | S(優勢) | W(劣勢) | O(機會點) | T(威脅) |
地理環境 | 龍潭國小距離宜蘭巿僅十分鐘車程,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 | 因為是礁溪鄉最遠的行政區,在與鄉公所的行政聯繫較不方便 | 學校位於地下湧泉區,地下水資源豐富,正適合用於農園灌溉用水 | 學校因遷校整體改建,遷建位置離龍潭巿集過遠,不易形成商業聚集 |
學校規模 | 本校12班約280名學生,屬於中小型學校,有機會讓每位小朋友親自動手做 | 學生人數逐年下降,對學校運作及學生活動安排較不利 | 學校南側外,新建透天社區約一百戶,陸續完工並有學童家庭入住 | 一年級新生人數接近減班邊緣,仍有可能因少子化而減班 |
硬體設備 | 教學農園緊臨學校,在校園環境內,學生前往,安全方便 | 農園預訂地旁欠缺洗滌設備,無法讓師生方便使用 | 校園面積廣闊,仍有空間可再規劃利用。 | 遷校至今已十餘年,部分設備開始老化,但經費有限,更新不易 |
教師資源 | 多次舉辦校內老師的植物與永續相關研習活動,教師意願高 | 班級數及學生數減少,教師對級任負擔重,時間分配有限 | 教師在職進修意願高,成果佳,有機會帶動新觀念成長交流 | 少子化產生的減班,教師面臨可能被超額的壓力仍然存在。 |
行政人員 | 行政人員已有推動永續校園之經驗,對計畫中課程與設備的結合有實際參與 | 學校規模縮小,行政人員人數減少,相對工作負擔加重 | 行政人員以團隊方式組成,對相互支援及合作更有默契及和諧。 | 輪流擔任行政工作雖然讓更多同仁參與,但相對學習時間需拉長。 |
學生 | 學生純樸,求知慾高,且因是鄉下孩子,對植物認識有先天的優勢 | 學生文化刺激不足,多數時間僅靠學校教育,成效不足 | 學生人數較少,對有興趣意願的學生,教師較有時間個別指導 | 班級內學生可供選擇的機會較少,且優質學生需參加多項活動,負擔較重 |
家長 | 學校家長會能全力配合學校活動,互動良好 | 學生家長因工作忙碌,能提供學校支援的人力及時間有限 | 家長對學校決定多採信任及支持,對學校政策推動阻力較小。 | 外籍及隔代教養的學生逐漸增多,對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難度增加。 |
社區參與 | 能結合社區志工及愛心媽媽協助農園的管理,且社區亦有參與規劃及執行之經驗 | 社區支援人力尚無法達到穩定的情況,過度集中,廣度略為不足 | 社區理事長為前任家長會長,對學校運作熟悉瞭解。社區幹部熱情有活力。 | 居民參與社區的層面尚未擴及全面,社區幹部負擔重,熱情維持不易。 |
地方資源 | 礁溪鄉農會在龍潭地區已有相關班別成立,且地方上另有千里光藥草園等專業團隊支援 | 學校附近仍有相關地方資源,開發成果仍有空間 | 經過學校辦理九十週年校慶,對地方資源更能掌握,可有持續進行。 | 經濟的不景氣也容易使地方資源在態度及規模上略為保守,協助減少。 |
捌、計畫內容 一、五大範疇
在地食材政策 | 1. 由學校、家長及社區組織在地食材研發小組,規劃及推展在地食材計畫。2. 由在地食材研發小組透過研究發展,找出最適合龍潭地區種植,容易生長且病蟲害最少,又有大量產質的在地食材。3. 辦理親師生及社區有關在地食材研習,宣導在地食材觀念。4. 結合全校老師、家長、學生及社區,推廣在地食材。5. 引進在地有機農作及植物藥草專家,協助指導推廣在地食材策略。 |
課程及活動 | 1.檢視現有學校課程,結合已規劃之各年級相關課程,將在地食材種植列入課程實施,包括語文領域介紹農耕與食材的文章及詩詞,以及鄉土語對在地食材的介紹與唸法;自然領域介紹食材的物種及生長;社會領域介紹農耕的生活方式及農具的演變等;生活及綜合課程安排實際的種植活動;健康與體育領域介紹食材的營養成份;藝術與人文領域安排教學及活動過程的繪畫及創作等。2.辦理學生體驗農民活動,並邀請社區內種植經驗豐富之耆老或專家指導,由學生自己規劃種植的食材物種,從翻土、播種、除草、施肥、除蟲到收成,實際參與食材種植的樂趣及辛勞。3.參訪龍潭地區有機農場並與其合作,讓學童體驗及認識有機栽培的相關知識,培養正確的營養衛生觀念,並形成知識學習的重要聯結。4.建置在地食材部落格,將學生的課程實施、教學活動、參訪行程及種植過程與成果,均以報導式呈現於學校網頁並加設留言板,除提供相關伙伴點閱,亦形成與其他友校及單位交流之平台。5.收成學生所種植的在地食材,由學校廚房進行烹煮,讓學童實際體會自食其力,辛勤耕耘必能歡喜收割的道理。 |
物質環境 | 1.分區設置教學農園,並由志工協助進行整理,完成教學農園區域。2.加設水源供應系統,讓學童方便取水灌溉,並設置手自動澆水系統。3.設置腳踏式水車,將農園旁溝渠內水源引流至農園並體驗水車運作。4.設置手動式抽水系統,並建置洗濯池,使學生衛生安全體驗農務。5.購置農作用工具,如斗笠、雨鞋、農具等,讓學生實地操作。 |
社區環境 | 1. 邀請礁溪鄉農會農作物產銷班,實地參與指導,提供最專業、最有效的技術,讓學童學習並形成正確成功之優質經驗。2. 由社區發展協會招募社區內對蔬果種植長期有成效之達人,進駐學校,配合學生課程及活動,指導種植及照護在地食材。3. 配合教學農園四週社區環境,邀集相臨農園之耕作農戶,共同施作有機栽培,以提升教學農園有機成效。 |
社區關係 | 1. 配合社區節慶活動,辦理在地食材實施成果展,展示學校在地食材教學成果,拉近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2. 結合社區家政班,將學校生產之在地食材發揮巧思和創意,一方面傳承傳統的在地食品,另一方面亦可研發出各項特色食材。3. 邀集社區有意願之農園及農友,成立在地食材指導顧問團,一方面提供學校實施過程中之技術指導,另一方面,也因為此一計畫更凝聚社區居民之向心力,為在地的孩子們打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家園。 |
二、工作職責
職稱 | 姓名 | 現職 | 工作項目 | 備註 |
召集人 | 黃增川 | 龍潭國小校長 | 整合推動計畫執行 | |
副召集人 | 吳建興 | 龍潭國小家長會長 | 家長資源運用協調 | |
顧問 | 李志文 | 龍潭社區理事長 | 社區資源運用協調 | |
顧問 | 李淑芬 | 礁溪農會總幹事 | 農會資源運用協調 | |
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