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幸福與湖山

選擇,幸福與湖山      校長 陳建州 撰

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湖山國小畫上不少刻痕,原本在1968年由地方人士奔走下建造的三間鋼筋水泥教室,早已孕育無數個「讀書人」,而在2012年功成身退了,換上新的面貌,湖山國小有了新的校舍及新的風雨操場,相關的硬體建設也將到此先告一段落。學校以「湖光山色『陶』花源、活力創意新湖山」為願景,期望時時創新,發展特色學校,創造出一種屬於這裡土地與人的特質,這已經就是一個不需要仿效、複製活動課程來建立的特色,卻可以因為人,讓許多事情變成可能。對於始終維持著「傳統」的小村落來說,它的價值所在就是「人」:推動與創建學校的人、維護這塊土地的人、默默經營著社區發展的人、日常陪伴孩子的人…。原本平淡的農村,其實沒有甚麼機會點,但這裡的人,卻不斷地創造出機會,而讓與多事情激發出無限可能。

在少子女化的嚴重衝擊下,這所偏鄉小校感覺已退無可退,但因為學校小,我們選擇反思逆向操作的方式,以閱讀為主軸發展出走讀課程,在閱讀桃花源的架構下結合各式教學資源,將各教學領域藉由閱讀力的穿針引線,閱讀是無所不在,跨越各種時間空間的媒材,結合學校之各領域課程,進行永續教育空間規劃,將閱讀素材拉進學校自然步道區、生態池區、地震觀測站區、水車區等,讓校園閱讀環境更加的宜人舒適,將這幸福的種子傳播下去,把幸福的記憶刻印在小孩們的心中。展現如同教育社會學家H.A Giroux所提出的跨越邊界教育理念,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與學校行政端相互結合,整合發展出一套真正適合湖山國小的教學體樣,讓教師樂於教學、學生樂於學習、家庭樂於參與、學校樂於行動跨出教室。

這是一個多元且包容的社會,有著滿滿後現代的味道,雖然我們的教育現場仍舊有很多現代的影子,我們還是勇敢跨越邊界。我們若是將時間軸拉長來看,現代是短暫的、文史是長久的、環境是永續的、教育是無止盡的,跳脫課程制式框架,將學習走出書本,把能力帶進生活,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把世界上的事物帶進生活中,讓學生可以盡情揮灑學習的天空,在長期的努力與經營下,我們有各方資源形塑下的深厚基礎,於是乎,我們帶孩子跨越書本知識,結合各項資源,搭配各種促動學習動機與實效的學習活動,鼓勵伸展學習觸角,策勵充實多元的學習活動,激發主動學習興趣,走讀各地增廣見聞,引導應用閱讀能力,營造的是閱讀桃花源,在多元精彩的環境中培育一群未來的孩子。

勇敢跨越邊界的山間小學

勇敢跨越邊界的山間小學湖山國小走向戶外教育的實踐策略(本文發表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戶外教育論述與實踐]pp244-251)

創造演繹傳奇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是這麼說著:有位仙人雲遊四海去旅行時,肩挑扁擔行囊忽然折斷,一頭掉落在現在員山忠烈祠旁邊,一頭則落在現在的枕山村。仙人見此地山明水秀,便將一頭弄平當枕頭。席地而睡,因形狀似枕,故後人將它取名為—–枕頭山;也是今日的枕山村。

    枕山村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東北及北邊部份,屬大礁溪河流沖積成扇平原地帶。枕山村北有大礁溪流域,並和礁溪鄉二結村的小礁溪於同樂村蘭城橋附近交匯;流經同樂村的新城橋注入宜蘭河。大、小礁溪屬於雪山山脈水系,發源於阿玉山,上游河床大石林立,河流狹窄且受山勢挾持蜿蜓區曲折,又圳頭出山谷後形成平坦、寬闊之沖積扇地形,因地下伏流溪水長年乾涸石頭露出河床所以叫乾溪〈因同礁〉,因溪比小礁溪大,所以叫大礁溪。特色為流路短、坡度陡。峽谷深陷,多瀑布。本地的地下水位,平均為9.65公尺;四月與九月最低,9.2公尺;自古以來,便是宜蘭河主要支流之一,並擔任了整個大宜蘭的飲水灌溉重要的角色。

    三日三,桃李挺頭擔,四月四桃來李去。」這首童謠極貼切的描述枕山村的農業特色,土地多為旱地的枕山村,居民多數種植桃樹、李樹為主,所以早年滿山遍植桃李,每當春花開時,紅白相間、遼繞山前山後,處處花海,因此也被稱為「李仔山」,因為豐富的水果產量,這裡也成為許多蜜錢工廠原料主要的供應產地,這些物產雖然沒有為村民帶來可觀的財富,但也讓這個聚落得以擁有安穩的農村生活。

    枕山村一帶早期曾是「番地」,隨著閩客族群的入墾而成為漢人的生活領域;平地的漢人與山區的原住民也在此進行交易。聚落裡的番仔坑是早期原住民祖先與漢族祖先,求生存、爭地盤的紛爭及戰鬥之處(那時的漢人稱這樣的紛爭叫做番害)。而為了護衛土地,在枕山地區設有多處崗哨,以搭高棚架的方式來防禦原住民的入侵,當時稱作望罟寮或「槍櫃」。望罟寮,名副其實就是用來眺望、看顧原住民出沒情形的高棚架寮仔。(因年代久遠,沒有留下珍貴的歷史照片)早期,枕山派出所是在枕山村耆老張秋金先生家對面(如今是一片果園),所管豁的範圍是四大村莊的治安問題。如今,原住民已漢化了,番仔坑也沒有原住民的生活蹤跡了,而枕山派出所已搬到頭份村目前現址。而望罟寮,這個歷史性的崗哨也已經不存在了;古老的記憶和文字的記錄,留給後代子孫將是最美好的鄉土教材。

    枕山的聚落裡目前還存有古老防空洞群大小共24個,是日據時代末發動鄉民義務勞動開鑿而成的,為彈藥儲藏、指揮中心、大砲陣地等。後來日本戰敗,此防空洞即失其重要性而閒置荒蕪。此地坊間有另一個傳聞說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神風特攻隊接到命令緊急撤退,匆促中把來不及帶走的黄金掩埋於此處的後山,當時荒蕪的山區卻引起淘金夢者不斷的進行挖掘,曾在那段風潮中熱絡了一段時間,也在一無所獲下人潮漸漸散去。後來又相傳有不肖之徒,利用此地極其隱密性,在洞內私印假鈔,因此有人戲稱此防空洞為—-蘭陽銀行。目前洞內因無人干擾,而維持著當時挖掘的原貌,吸引了許多蝙蝠在洞內棲息,成為一處極佳的生態保護場域。

凝聚文化共識

    枕山社區自然生態完整豐富,潺潺地流水聲、湖山國小學童朗朗上口的讀書聲、街坊鄰居的聊天聲、兜售小販的叫賣聲、老人們拉弦自娛的樂器聲,農事耕作的機械聲、還有那令人動容的蟲鳴、鳥叫聲。酷夏盛暑,蟬鳴成群,其聲之大,鳴繞整個山谷,陣陣的廻音,又是另一種感動。夜裏蛙類成群、輪流搭唱的合聲,彷彿為這寧靜的夜多幾分熱鬧。不甘寂寞的蟋蟀,也跑來湊一脚。霎那間,整個山谷活躍了起來。
三、五孩童在夏夜裏追逐著螢火蟲,路燈下偶爾也會見到打光的獨角仙和鍬形虫的現身。處處是驚喜!挑一個涼爽的秋夜,找兩隻空間的蟋蟀,玩弄牠們一番,告訴大家﹕「生活其實,也可以這麽簡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輕鬆過生活。

   枕山地區近年來經過社區總體營造的長期努力,成立了全縣第一家民宿庄腳所在、波的農場食蟲植物、活化軟埤湖……有了不錯的成果,這些改變讓社區環境更加舒適,而位在湖山國小的後方的望龍埤(軟埤)活化與改造,讓這個三面環山,湖光山色的地下湧泉水湖埤,成為吸引眾人目光的的焦點,讓原本平淡的村落,呈現出優美且深具人文風情的景致,進而吸引了成長於礁溪的林英作導演,選擇在這裡拍攝公視人生劇展《再見夏天》;片中描述三個同住在這個村落,但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透過老、中、青三個世代,交織出傳統農村思維與現代社會思潮間的觀點,探討家庭觀念與故鄉意識間的價值,進而鋪陳出一段由遠離家鄉到可望歸鄉的心路歷程。隨後在地方政府提供獎勵金,鼓勵影視業到宜蘭取景的政策下,《下一站幸福》、《那一年的幸福時光》、《拜犬女王》等連續劇,也到此取景拍攝,透過現代的影像傳播強力放送下,使得原本平淡、寧靜的村落,因此湧進大量的朝聖人潮。

    很早很早以前,東海龍王只有一個女兒叫做噶瑪蘭公主,龍王提供噶瑪蘭公主最好的生活學習環境,而且要她嫁給血統高貴、家裡有錢卻愚蠢無比的龍表哥。但是公主從小就不喜歡龍表哥,於是她選擇一般水族所就讀的平民學校,在學校裡認識了很多可愛的同學,其中有一隻水族的海龜名叫「陸生」深深的吸引她,很快的公主和陸生就墜入情網。

    在龍王的反對下公主與陸生相偕逃走了龍王發現他們的蹤跡,發動大軍乘著洪水來追捕他們,熬不過蝦兵蟹將追捕,於是陸生受傷了,陸生踉蹌的腳印形成了幾個小湖埤(就是今天員山鄉境內的雙連埤、大湖、太陽埤、雷公埤和望龍埤)。而被捕的陸生、和平和基隆父子三人也被龍王變為石島,流放在海中,變成現在的龜山島、和平島以及基隆嶼。公主眼看親人被變成石島,此時拿出母親留給自己的龍宮之寶「綠珍珠」許下最後的心願,變成一片翠綠的蘭陽平原,海浪潮起潮湧拍打著平原,彷彿陸生不斷地呼喊著噶瑪蘭公主的名字,噶瑪蘭……、噶瑪蘭……、噶瑪蘭……。而當時那隻海龜的腳印(望龍埤)至今卻仍平躺在枕山這小村落。

    望龍埤又名軟埤,位於員山鄉枕山村湖山國小後方,三面環山,風景秀麗,自然生態豐富,湖域面積將近四公頃,湖中湧泉不斷,但至夏日乾旱缺水時,卻形成乾凅。因早期枕山社區,僅靠大礁溪溪水作灌溉或飲水之用。在夏季乾旱期時仍缺水,早期居民依古諺「風從虎雲從龍」的說法,每逢估水期的時候總祈求龍能吐水、雲雨降甘霖,才有望龍埤之稱。幾年前有水土保持局、鄉公所和農田水利會等單位,大力整治後,建設成現在湖光山色的望龍埤。其湖邊的環湖步道可供人行走遊玩,涼亭可供人休憩,水面上曲橋蜿蜒,環湖漫遊充滿了閒逸氛圍,望龍森林步道全長一公里,由產業道路循線而上,沿途綠蔭夾道,偶見樹縫中散落疊翠的枕山村落,直攻景觀平台,視野更為寬廣,可以一覽無遺,還有著豁然開朗的驚喜和期待。

編織學習夢想

    湖山國小座落於員山鄉枕山村,山巒疊翠景象優美,隔大礁溪與礁溪鄉二結村比鄰,地處大礁溪河的沖積扇上,而在這大、小礁溪交界處正是屬於雪山山脈水系,學校五百公尺外有一小湖-望龍埤(原名軟埤湖),因有湖又有山,所以取名湖山國小。

湖山國小未設立之前,本學區坡城路部分學生須遠至本鄉員山國小(現員山國中)就讀;二結村部分學生須至礁溪鄉龍潭國小就讀。俟同樂國小設校以後,則改至該校就讀,步行約需一小時三十分鐘,孩子每天需要跨越溪流、田野小徑才能夠到達學校,非常不便。懷著拉拔下一代成為「讀書人」的期望,村民開始爭取在村裡設立學校,於19665月間提議設立分班,只是,光是校地取得就牽涉出複雜爭議;誰願意捐出自己維生的土地?誰要放下農務去奔走?誰來推動協調?考驗著許多在自我與群我、此時與未來的人性掙扎,經歷無數的波折,設校,始終都僅是一分柏拉圖式的理想。最後,在地方人士吳赤鹿、陸阿憲、李朝枝、游阿源、彭金枝等人不惜辛勞的奔走下,將這塊早期村人常帶著水牛到這裡休息吃草,當地人稱為「寄水草」的空地規劃為校地,鄰近的同樂國小也同意在此開設分班,一處村落裡的小學理想,終於有了初步的實踐。於是,開始興建鋼筋水泥教室三間,工程進行期間,地方人士分別義務監工,使工程順利完成。19689月正式成立同樂國小湖山分班,共有三班。民國19738月增至6班,升格為湖山分校,後來因為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地方人士又進一步反映上級,經過各界極力爭取,終於獲准於19788月獨立設校。

湖山國小在蘭陽平原,周邊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名符其實的湖光山色,是一個具有人文歷史,並兼具觀光、產業及教育等多元化功能之學習場域。而學校自然環境優美,生態豐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面貌,春櫻、夏綠、秋柿、冬橘,阿勃樂、矮仙丹、杜鵑、紫花酢醬草、艷紫荊、非洲鳳仙及山櫻花,依時序而開,各展丰姿,悉心維護的草皮,寬闊新綠,加上生態池景觀涼亭一隅,綠意盎然,如置身森林、潔淨的空氣及鄉間的寧靜,真如人間世外桃源。湖光山色,四面環山,與水相依,吸引小孩觀察小鷿鵜、灰面鳩、小白鷺、五色鳥等鳥類的生活及特徵;帶著他們親近水茄苳、紅蓼、腎厥以及五月滿山白花的油桐樹。從他們好奇與興奮的臉龐,我似乎看見小時候那份被自然包圍著的幸福,就像大部分人記憶中的童年,處處都有驚奇的發現!

就是一種「做事人」對於「讀書人」的期待,讓我們勇於編織屬於自己的夢,我們跨越了傳統對於學習的框架,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逐步的探索這個世界,因為在學校的背後永遠有著一股力量在支持著,那力量是從來都不曾改變的在的做事人的精神learning by doing」,這讓我們堅持且勇敢的建構課程,走向戶外。

反思共創特色

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湖山國小畫上不少刻痕,原本在1968年由地方人士奔走下建造的三間鋼筋水泥教室,早已孕育無數個「讀書人」,而在2012年功成身退了,換上新的面貌,在陳建州校長的帶領之下,湖山國小有了新的校舍及新的風雨操場,學校以「湖光山色『陶』花源、活力創意新湖山」為願景,期望時時創新,發展特色學校,創造出一種屬於這裡土地與人的特質,這已經就是一個不需要仿效、複製活動課程來建立的特色,卻可以因為人,讓許多事情變成可能。對於始終維持著「傳統」的小村落來說,它的價值所在就是「人」:推動與創建學校的人、維護這塊土地的人、默默經營著社區發展的人、日常陪伴孩子的人…。原本平淡的農村,其實沒有甚麼機會點,但這裡的人,卻不斷地創造出機會,而讓與多事情激發出無限可能。

在一個僅六個學生的班級,一場考試下來,幾乎讓班上的每個孩子都哭了起來!因為考第一名的被罵,家長認為全班才六個人,考第一有什麼好高興的?考最後一名的自然也被罵,全班才六個人,還考最後一名!看著車頭車尾的孩子都不開心,成績在中間的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在人生的過程中,競賽,是自己跟自己比,不需去跟誰比較,在《動物學校》的繪本故事中大致是這樣描述的:森林裡的動物們決定要辦學校,一起來教育他們的小孩,結果發現:要兔子學鳥飛,把兔子給逼瘋了,要青蛙學賽跑,青蛙也瘋了,要馬學跳水,馬兒卻怎麼也學不來,於是,所有動物的孩子們都在這所學校感到挫折。所以,就如同這故事給我們的教育啟示一樣,湖山國小的教育思維有別於一般的教育主流,因為全校學生數少,每一個小孩都有機會代表學校對外比賽;因為學校小,讓每一個孩子擁有更多學習機會;因為班級學生數少,每一個孩子都是學校的寶。

在少子女化的嚴重衝擊下,這所偏鄉小校感覺已退無可退,但因為學校小,我們選擇反思逆向操作的方式,以閱讀為主軸發展出與社區互動的走讀課程,在閱讀桃花源的架構下結合各式教學資源,將各教學領域藉由閱讀力的穿針引線,閱讀是無所不在,跨越各種時間空間的媒材,結合學校之各領域課程,進行永續教育空間規劃,將閱讀素材拉進學校自然步道區、生態池區、地震觀測站區、水車區等,讓校園閱讀環境更加的宜人舒適,將這幸福的種子傳播下去,把幸福的記憶刻印在小孩們的心中。展現如同教育社會學家H.A Giroux所提出的跨越邊界教育理念,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與學校行政端相互結合,整合發展出一套真正適合湖山國小的教學體樣,讓教師樂於教學、學生樂於學習、家庭樂於參與、學校樂於行動跨出教室。

這是一個多元且包容的社會,有著滿滿後現代的味道,雖然我們的教育現場仍舊有很多現代的影子,我們還是勇敢跨越邊界。在長期的努力與經營下,我們有各方資源形塑下的深厚基礎,於是乎,我們帶孩子跨越書本知識,以「宜蘭就是一座大教室」為目標走出教室,並跨越各領域結合校外教學資源整合計畫、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山野教育計畫,走訪山間林野、踏尋市集工廠,搭配各種促動學習動機與實效的學習活動,鼓勵伸展學習觸角,策勵充實多元的學習活動,激發主動學習興趣,走讀各地增廣見聞,引導應用閱讀能力,營造的是閱讀桃花源,在多元精彩的環境中培育一群未來的孩子。

 

教育111 學習有意義

教育111  學習有意義

                                                                                                                                                                         校長 陳建州

莎士比亞曾說:「語言在樹叢中,書籍在溪流中」(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這對於好山好水的湖山國小來說是再貼切也不過的,許多豐富的知識就是在學校周邊的聚落,於是,學校將社區資源與學校結合,連續三年参與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連年獲獎,並於103年度榮獲全國特優的肯定,型塑學校特色,展現教育意義。

近幾年來,我們試圖將湖山國小的教育軸線一步一腳印的刻劃出來,發展出四大軸線,分別為閱讀、美感教育、英語能力及體適能,以一種除非申請不到,不然不要輕易放棄的態度面對四個教育軸線的發展。閱讀的發展已經讓湖山的

學生在國語的學力測驗上有穩定的表現,平均值已經超越縣的平均值;幾年下來的英語外師協同教學的挹注下,英語部分的表現已經漸漸往上提升,除了常態性的英語活動外,本學年度更以Hushan english ready go單字本的推行,希望能帶動另一種風氣,讓湖山畢業的學生在將來與世界接軌時無縫隙。在湖山國小長期發展陶藝特色,將師生作品展示在學校的每個角落、牆面、空間,讓學生在大、小肌肉發展上得以完整,並能建構學生對於生活美學的基礎;學校發展直笛、陶笛、扯鈴、書法等社團,培養學生至少要有一項藝術或運動興趣,成為陪伴一生的良好興趣。我們以來「湖山不必到夏山」自許,因為學校小,所以每一位學生得以受到更多的愛與關懷,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no child left behind),使學生具有基本知能、良好品格和健康的身體。

20142月文化部補助出版的島嶼型旅在地深耕的村落小學堂一書中,以12頁的篇幅述說湖山國小這所特色學校;同樣在20142月師友月刊第560期以專文刊載「看見湖山國小」,這些刊物對於湖山國小的宣傳已經達到一定的效果,加上中小學運動會連續四年田賽或徑賽總錦標獲獎、永續校園獲教育部的肯定、特色學校榮獲全國特優、教育部頒發校園節能績優學校、宜蘭縣English easy go 劇場獲獎、宜蘭縣防災教育績優學校……等獎項的獲得,証明我們提供優質的教育品質目標是對的,不讓背多分的觀念制約品質的發展,讓6班的小學校一樣能發光發熱,展現學會合作比贏得競爭更有價值學習成效,就如教育大師佐藤學所說:真正的教育是所有人一起學習

湖山的教育哲學(來湖山不會想去夏山)

在後現代社會浪潮下的台灣講求自由與多元,但我們不難發現在這樣的衝擊下台灣教育現場出現的一些變化,最嚴重的情況莫過於教育大家談,那教育專業擺哪裡?教育哲學在哪裡?

湖山不像夏山學校那樣講求自由,但卻強調尊重與紀律;湖山不像夏山那樣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湖山是一所全面實施藝術、閱讀、英語的學校;湖山不像夏山那樣要求全面住校,湖山希望我們的家長多投注一些在家庭教育上,讓教育成為眾人的事情。湖山國小是一所用愛與關懷引導學習的學校,讓小孩們學習尊重與紀律,不同的個體與族群相互尊重,在湖山的大家庭中集合需要排隊、上放學需要排隊、外出需要守規矩,培養小孩們從小學會尊重與紀律(這是後現代社會中教育最缺乏的一環)

因為後現代社會的挑戰,使得道德的標準與尺度受到嚴重的創擊,連帶著我們看見責任的天秤一直往教育的這端傾斜,卻看不見教育的權力強有力的展現,就法國社會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觀點來看,在這充滿著權力的比試與拉扯的過程當中,這個階段社會賦予教育的責任大過於教育的著力點本身(當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意義時,其實也就是接受者承認了言說者論述權力的正當性)。所以教育專業及教育哲學的展現更顯得重要了。

來到湖山的小孩我們用愛與關懷引導學習,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哲學基礎,所以,來湖山的小孩會接收到全校師生的關愛,對於小孩的所有狀況,從校長、主任、到老師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每位學生都是我們湖山的孩子,大家不分你我的共同引導孩子學習,因為我們重視每一位孩子的問題。

湖光山色“陶”花源 活力創意新湖山

回到湖山當校長已經滿兩年了,從當初滿懷期待的規劃,到現在心懷感恩的分享,一切都顯示出像我們湖山這樣的小學校也能捏塑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湖山國小—-台灣體制內的公立小學,一切課程規畫有它的制度與規範,就如其他公立小學一樣。但在這樣一所被歸類為偏遠小學的學校,「不山不市」的學校,在少子女化的現今台灣社會裡更加難以抵擋學生數遞減的命運,因為沒有補習班沒有安親班,放學後家長不知道要如何安置他的小孩,所以大多數的市郊或偏遠的學校除了原本先天的體質較弱(學區內的學生數較少),還要面對後天的營養失調(家長將小孩往市區送),所以,小校如果提供的服務內容和市區學校一樣,無法突顯出特色,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學區內的學生,一大早跟著自己的爸媽往市區送,天黑才回家。

湖山國小這兩年申請了很多計畫來補強自己在的地域上弱勢的問題,包含教育部藝文深耕計畫、美感教育計劃、教育部整合空間資源暨發展特色學校發展方案、偏遠學校閱讀計畫、中外師協同教學計畫、教育優先區、提升校外教學方案、英語專長替代役、打造運動島計畫等,爭取若多的資源來打造學校特色軸。軸線的規劃大致分藝術、閱讀、英語三個面向。藝術軸的強化,讓學校持續二十年的陶藝特色得以延續,更讓學校新校舍在校名門銜牌、班級牌、藝術櫥窗等地方處處呈現陶藝特色;另一方面,將學校中斷幾年的一人一樂器特色重新接續,學生從小一開始學陶笛,小三再開始接觸直笛,讓美妙的樂音裊繞校園。閱讀軸的紮根,閱讀是一切教育的基石,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於是乎,湖山除了在課程內作融入式的閱讀課程以外,也做了一些主題式的閱讀課程,所以繪本、散文、小說、讀報等等的閱讀內容會在不同階段呈現。英語軸的落實,是廣納資源從學習環境改善做起,所以自99學年度英語外師協同教學計畫申請,及100學年度英語專長替代役獲得申請,讓學校有了更多的英語學習資源,搭配規畫的英語單字及句型的背誦,讓偏遠學校的小孩也能有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搭起將來得以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湖山是一所全面實施藝術、閱讀、英語的學校,這樣的特色加上原本就已具備的優美環境吸引很多學區外的學生來就讀,因此,全校的學生數從99學年度的67人、100學年度的79人到101學年度的85人,更值得一提的是,101學年度一年級入學新生學區內的學生數僅有3人,而目前一年級新生學生數已達到18人,這樣的招生成績在少子女化的情況下更能顯示家長對於學校的肯定,更讓湖山勇於向「湖光山色“陶”花源  活力創意新湖山」的願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