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畫畫、雕塑、玩樂器、唱首歌、跳支舞、演齣戲,藝術課為什麼要探究?

藝術課該怎麼上?視覺、音樂、表演藝術這些在學校學科中的「副科」,為什麼到了新課綱後會要求要探究?探究要怎麼做呢?寒假結束前,我們來備課暖個身吧!

探究目的與方向

張家琳在美育雜誌170期〈當藝術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解釋〉一文中提到:在當代藝術教育的創作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教育對象對創作主題的主動思考,並且幫助其展現對於視覺文化與社會議題的感觸與想法。創作的技巧並非絕對,能否展現對於主題的深刻感情才是重點!學生的求知慾望與深入領域日新月異,有許多他們所關心的流行文化是我們所不了解的,我們的教導內容與他們所在意的範疇漸漸出現隔閡,這對於視覺藝術教育是相當不利的。我們應該關心我們可以提供給他們什麼?我們的存在是否有利於他們變得更好?如何透過當代視覺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性創造力,包含創造的態度與創造的實踐,這也許是當代視覺藝術教育得再進化與突破的方向。

藝術教育與我們關注的六大議題:性別觀點、自然環境、數位科技、多元文化、政治語言、消費廣告產生關聯,並在這些議題中去進行藝術創作的探究。再加上艾斯納DBAE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欣賞與瞭解;其內容統合四個藝術領域: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鑑方式得到證實。」因此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也成了我們藝術探究的內容。

在林肯中心學苑「想像力學習」計畫中想要培養學生九類能力:深層注視、 以身體驗、提問、辨識型態、多向連結、展現移情、創制意義、採取行動以及反思評價

最近閱讀日本學者堀越啓《邏輯式藝術鑑賞法》也提到:一般認為,藝術鑑賞有助於提高職場人士的基本能力。以事實或資料為基礎分析事物,呈現結論,以及對他人說明、表達的能力,可說是職場人士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深入鑑賞有助於提升五種能力,觀察力:從作品中獲得的資訊量也會提升。想像力:解讀作品背後的發展演變,需要驅動想像力。這樣的過程,會提高觸發新想法,新價值的能力。創造力:經由想像力,就能表現出 「產生新構想的能力」、「實際創造、再現的能力」。邏輯力: 「能夠以簡明易懂的方式表達想說的事」,使他人提高對你的信任感。溝通力:以信任為基礎的交流,在現實中產生良好成果。但,書剛入手,關於藝術鑑賞法的部分,我們另外再談咯!

基於以上的內容,探究為本的藝術教學我們要做的就在於:在議題上藝術創作的探究,藝術批評及藝術史的探究,和美學上的探究,這包含了視覺、音樂及表演的藝術。

探究工具與探究實例

接著我們來說說探究工具。在《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中提到了介紹及探索想法、統整想法及深究想法三個歷程。而在臺灣師範大學陳英佩教授的愛思客團隊所提及的《探究策略55示例》,這兩個目前探究教學經常提到的內容,嶺東高中的王寶漢老師在其網站上都有詳細的使用介紹(王寶漢老師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d/1SnR_nj0aGwJ-SaZmWyx9pqPOfCUJcCpI/p/1t72dktG-y0e9culoZrU6jjrqHBEOcyY6/edit)。小藝團這裡也把《讓思考變得可見》整理成雲端連結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NNAM2R7miFntuUQ9jFCLqY_GfTL61yKJ/edit,供大家利用。

在與縣內社會、國語領域的課程探究團隊辦理的〈探究為本的藝術課程設計工作坊〉中,紀達老師提到老師對學生的探究先從指導性探究,晉升到引導性探究,最後達到自導性探究(非指導性探究)。美國科學教育學者卡林及桑德(Carin & Sund, 1985)即認為學生要從事非指導式的探究學習時,必須 1、自己能夠發掘問題。 2、提出其所欲探討的問題。學生是主動的、積極的,教師居於協助的地位,不給予任何的指導, 3、整個探究過程中完全由學生自行決定所需蒐集的資料,並加以整理。 4、最後自行獲得答案,解決問題。而要達到非指導式的探究學習必須曾接受過多次指導發現法的探究活動經驗,具備發現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技能,以及充分的科學知識。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國小學生,因此探究指導的鷹架,需要老師從小就開始,再逐步的解除鷹架。

在〈探究為本的藝術課程設計工作坊〉研習中紀達老師規劃了幾項常用的探究策略課例,分別是:投入/四角辯論、問題延伸體驗,聚焦/弗萊爾模型、概念象限,調查/OO探險家、失落的一角,以及聚焦+組織(文氏圖+交叉比對表)

投入→四角辯論→讓學生可以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選擇於課室四角這樣的討論,引導者不給意見並要他們說明自己的想法,接著可以加上聚焦的方式,讓想法得到聚斂。

四角辯論用於學期初的班級經營

有老師寫到「上藝文(現在要稱為藝術)課要自備器材才是最好的態度」、「分數代表能力」,這時就可以請學生以四角辯論來發散自己的想法。

因為課室中,老師是個引導者,面對不說話的孩子,引導者可以的作法……。

所以隨文附贈:錄自參與式決策引導寶典/山姆肯納/洪慧芳譯

引導式傾聽技能/尊重所有觀點的技術/尊重各種溝通風格

簡要重述:「聽起來,你是說……」、「不知道我這麼說,是不是了解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不是說……」,觀察反應後「我有捉到你的意思嗎?」

誘使人們充分表達:「你可以再多說一些嗎?」、「你說的……是什麼意思?」、「你現在想到什麼?」、「你可以舉個例子嗎?」、「那對你有多管用」、「這讓你又想到什麼?

」、「那對你重要的是什麼?」、「多告訴我一些。」、「這話怎麼說呢?」,先重述後使用連接詞「所以……」、「而且……」、「因為……」、

鏡映:無論發言者的語調如何,鏡映者還是要保持溫和、接納的語調,如此才能建立信賴感。

收集想法:說出想法,列出清單,如太怪異,鏡映後可以繼續進行。

排序發言:引導者於最後一位發言者說完後說「還有誰想發言?有其他意見嗎?」

追蹤主題:第一步「引導者表示要暫停一下,並歸納到目前為止的討論」、第二步「列舉現在正在進行的各項討論」、第三步「和大家確認正確性」、第四步「邀請大家繼續進行討論」,接著進續進行另一輪的排序發言。

鼓勵:「還有誰有想法?」、「有沒有學生可以表達一下對於這項議題的觀點?」、「有誰有……的故事,可以提出來和大家分享?」、「其他人的想法如何?」、「…剛剛提出他所謂的【…】。有誰可以為大家舉一個運用這個原則的例子?」、「久未發言的人有什麼建議嗎?」、「第二組剛剛說的是什麼?」、「對於剛剛的討論,還有誰想提出疑問的?」

平衡為安靜的人製造空間

肯定感受:有三個步驟1.「還有誰有想法?」

確認發揮同理心刻意沉默連結傾聽共通點、抱持觀點傾聽、、、、、、、、、

另外,紀達老師還給了一個很好的發表策略,「三個願望」(我改的名字),每位學生有三個「籌碼」,每一次發表意見就給出一個籌碼,這樣每個人最多只有「三個願望」,愛發表的只有三次,不愛說話的也一定要發表三次,紀達老師的「籌碼」用的是毛根,說一個願望,插一根毛根在「花盆」裡,全體完成就可以看到滿滿的「願望」,會給參與者有滿足感。

投入→問題延伸體驗→問出學生心中想問的問題。利用patlet的點愛心功能來進行排序,而且限制只能選三個(有限制才會認真選),並且歸納類似的問題,給予這些問題命名。

擴散思考(看到什麼)→聚斂思考(給點讚、愛心)→再去擴散思考(相類似的放一起)→再聚斂(命名)←不斷的進行反思

在藝術領域上來說,可以是一張圖、一個雕像、一座建築、一首曲子、一個節奏、一支舞蹈、一齣戲……。

聚焦→弗萊爾模型→利用區分例子、非例子來思考他們的特徵,接著討論出定義。

在數位學習上,我們可以放置圖片、音樂讓例子可以更顯而易見的讓參與者可以去做區分。例如:漫畫、貼圖的例子。

聚焦→概念象限→利用三同一異的方式聚焦相同的概念。

同樣的在數位學習上,我們可以放置圖片、音樂讓例子可以更顯而易見的讓參與者可以去做區分。例如:不同的概念、年代、構圖、媒材等等,重要的是要讓參與者表達意見

聚焦→專注在概念的形成,為概念思考的第一步。也就是以概念為基礎,設計探究策略,讓學生對概念有共同的理念。

調查→OO探險家→利用數位工具→讓參與者去加入影片、文字、聲音,去探索不同事實性的例子,技能或案例研例如:藝術課本中提到的光影魔術師,加上拍攝的影像、聲音進行創作。這個策略就是參與者表達自己,就和藝術課當中的創作一樣咯。

組織→失落的一角→要素中少了其中一項會怎麼樣。參與者藉由探究個別元素的特質及對系統的重要性,理解個別元素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協助學生理解系統或歷程。

聚焦+組織(文氏圖+交叉比對表)→給一個題目讓參與者去思考→經過發散思考後和參與者一同分類聚斂。下圖分為概念為本的探究與過去的教學兩大區塊,並以顏色作為分類,中間交集的則是相同的目標。←這與數學中集合的概念相似。

探究教學,其實不是一個新的領域,在寒極高中時,一個北大(北京大學)畢業的老師對我們說,學問其實就是兩個範疇,一個是演繹,一個是歸納。所以早在四十年前的老師就提醒過,加上反思,這樣學問才會完整。另外,如旻主任提到:課程進行中探究這工具,需要不斷揣摩、練習。這就和我們在教學生新知識一樣,不斷的練習,才會更有所得喔!在這裡,寒極老師希望小藝團的夥伴可以將自己在課室中實施的照片跟我們分享,讓大家可以有更多的聯想與刺激喔!

另外,邏輯式藝術鑑賞法我已經完成筆記了,這裡把這本書和我所知道相關的探究藝術教育放在一起,待我們巡迴時和大家分享唷!

從議題、邏輯式藝術鑑賞法、DBAE的藝術教學來進行探究:(請下載doc版本,格式才不會跑掉)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cmOwoEjukXil5zcyuVSJ955I5CmLux4S/edit?usp=sharing&ouid=113483774548804726278&rtpof=true&sd=true

老師們課堂實踐的例子:

三星鄉大隱國小卓老師在線上使用弗萊爾模型與學生探究貼圖的定義

宜蘭市南屏國小廖老師以溫馨家園為例與學生探究表現的內容

參考資料:

當藝術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探究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多元議題/張家琳/美育170期

探究教學法/教學原理與設計簡報/王佩蘭教授

探究工具網路資源:

https://sites.google.com/d/1SnR_nj0aGwJ-SaZmWyx9pqPOfCUJcCpI/p/1t72dktG-y0e9culoZrU6jjrqHBEOcyY6/edit)

讓思考可以看見: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NNAM2R7miFntuUQ9jFCLqY_GfTL61yKJ/edit

邏輯式藝術鑑賞法/堀越啓/漫遊者文化(2022)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