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校外教學-探索鯨奇

  109.11.09下午,公館國小三~五年級35位小朋友,在四位老師的帶領下,搭著專車,前往蘭陽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老師說:「今天不帶零食,只要帶著一顆愉悅的好奇心就可以了唷!」難道我們要搭賞鯨船出海賞鯨豚嗎?好期待下午的課程喔!

  上完了豐富又緊湊的「探索鯨奇」課程,上車前我們抓緊時間在單面山建築的蘭博前留下合影紀念。

「海中鯨靈—鯨豚保育之路」

  鯨豚有肚臍嗎?海豚的祖先是誰?同樣身為哺乳類動物的我們,對鯨豚的瞭解有多少?蘭陽博物館所在的烏石港是台灣重要的賞鯨基地,而在進行賞鯨活動的同時,我們是否對牠們造成干擾?本課程透過分站觀察與遊戲,認識鯨豚的演化、鬚鯨和齒鯨截然不同的攝食行為,以及宜蘭常見的鯨豚種類辨識,並且探討鯨豚目前所遭遇的種種困境。

分組闖關1

  海中鯨豚分為齒鯨和鬚鯨兩大類,他們利用不同的身體構造來進行捕食動作。鬚鯨類鯨豚有兩個噴氣孔、牠們會利用鯨鬚板來濾食,有些還有喉腹摺來輔助進食,藍鯨、長鬚鯨、大翅鯨……都是屬於鬚鯨。而齒鯨類則只有一個噴氣孔並用牙齒捕獵食物,抹香鯨、海豚都是此類。不管是哪類鯨豚,當牠們出現在海面上噴氣時,可是在換氣呼吸,千萬別將水灌入噴氣孔中,可是會害牠們無法呼吸呢!

分組闖關2

  真人模擬的有趣鯨豚演化過程:由全身毛茸茸愛吃魚的陸地有蹄類–中爪獸,慢慢的身體變流線形、前肢變成扁平槳狀、頭骨向前延伸、鼻孔移到頭頂上方、生殖器藏於體內,再衍生出不具骨骼的尾鰭及背鰭、後肢退化、外耳及毛退化、全身光滑、皮下有豐厚脂肪、在不見光的深海中能利用回聲定位辨識並發現食物的鯨豚。

分組闖關3

  在這次的校外教學活動中,我認識了常在宜蘭周遭海域出沒的鯨豚:從背部到腹部有明顯黑、灰、白三種不同顏色的「長吻飛旋海豚」;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嘴喙的形狀像瓶子的「瓶鼻海豚」;從眼睛到肛門有一條長長的黑色帶的「弗氏海豚」;身體側面有沙漏形色塊、色塊的前半部為黃色的「真海豚;隨著年紀增長,身上會累積許多白色刮痕的「瑞氏海豚;身上有許多小斑點的「熱帶斑海豚;全身深色體型修長的「偽虎鯨」。這些鯨豚在海中常有躍身擊浪、胸鰭拍水、鯨尾擊浪、浮窺、浮漂等動作,不曉得牠們是在玩耍,還是有什麼目的呢?什麼時候我才能真正的搭船在海上與可愛的鯨豚相遇呢?

活動後討論

  我們常常在電視或卡通上看到大大的鯨魚和可愛的小海豚,總是對牠們感到無比的興趣與好奇:到底台灣周遭海域中有哪些鯨豚鄰居和我們住在一起?牠們是如何過日子的?當牠們遭遇到困難時,我們能如何協助牠們重返家園?只有認識與了解牠們,我們才能將愛心化為落實有用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