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科展作品介紹_武鬥奇蹟

第43屆宜蘭縣生物科第三名

指導老師:陳柏羽

壹、 <!–[endif]–>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泰國鬥魚在各種不同環境因子下的打鬥情形。我們利用市面上販售的泰國鬥魚作為實驗對象,針對溫度空間大小互看距離鏡中虛像品種魚種飢餓狀況下性別多數量鬥魚打鬥等十個主題來做研究。並將鬥魚分別飼養在有完善過濾系統、溫度控制的魚缸中,讓鬥魚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且新進的鬥魚皆經過一段適應期才進行實驗,本實驗特別重視鬥魚的生命,因此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打鬥後急救與調養方式,因此在實驗期間鬥魚死亡率極低。在七個多月來的實驗中,將鬥魚打鬥過程詳盡地歸納並繪製成「打鬥流程圖」,並參考拳擊比賽計分方式製作「鬥魚打鬥行為紀錄表」,希望以科學數據量化鬥魚的打鬥行為,更依據每個實驗特性採用不同觀察與分析數據方法,實驗過程中有以下十點發現:在28℃~30℃打鬥最為激烈;水深度在4.2~5.6公分與底面積在41平方公分時打鬥最為劇烈;鬥魚開始鼓鰓的時間隨互看距離增加而增加,且與對手的體色有極大關係;鬥魚對側面的鏡中虛像反應最為激烈;而各種不同品種的鬥魚以圓尾鬥魚戰鬥力最強;還有必須要在泰國鬥魚只在同種類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打鬥才最為激烈,面對如朱文錦這一類不具攻擊性的魚,可以和平相處,與蓋斑鬥魚的戰鬥只持續45分鐘之後就停止戰鬥;無論飢餓與否,鬥魚好鬥勝於好吃;而母鬥魚打鬥時的激烈程度並不輸於公鬥魚;在發情後公鬥魚攻擊母鬥魚情形較發情前和發情中劇烈;而多隻鬥魚打鬥時,無論鬥魚數量有多少,戰場永遠只有一個

歷屆科展作品介紹_撞球

第41屆宜蘭縣物理科第三名、89年國際科展

指導老師:陳柏羽

一、 <!–[endif]–>實驗動機

近年撞運動蔚為風潮,各種技巧和花式除令我們感到嘆為觀止外,更對撞球有密切關係的物理學興起強烈好奇心。

在撞球檯上,角度的計算、球的旋轉與進行,皆需要應用力學知識。有撞球技巧的人,不一定對其背後原理有透徹的了解;懂得物理學的人,卻未必有高超的撞球技巧。

我們研究的目的,便是希望在原理與技巧間,用我們知道的物理,作為溝通的橋樑,以期能做更有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