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生活課程的主題式教學示例
任何一個「主題」的教學,若能令學生察覺到多面向的訊息或覺知訊息的多面向意義,如:韻律、協調的美感、邏輯性的論證、提出具想像與創新的主意、觀察與思辨的能力、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及溝通等,並使其在面對問題時,能作整體性的考量,不偏執一方,能兼顧合理及美善的來處理問題,則其即為最典型的生活課程教學。
不過,那是一個原則、一個努力的方向。有時候礙於素材的特性或時間的限制,很自然地有偏向某面向的情形(例如:舉辦歌唱比賽或詩歌朗誦會時,硬是要加入科學性的探索活動,就很不自然),所以並非要求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都要照顧到全部面向之學習。唯整個學期各單元的教學累積下來,「生活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效果乃是可以達成的。
其次,在教學中,若要學生能察覺某一面向的訊息,是需要用「問題」來提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什麼觀點去觀察和思考。
此外,教學或學習活動總是有一個主軸,主軸應只是某一面向的議題,那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同時去察覺多面向的訊息呢?可見,所謂的「觀察的多面向」不是在同一個教學時段發生的,而是在整個教學單元中次第發生的,例如:安排系列的小活動,每個小活動關注某一個面向,或開放讓每個學生各自去取向。總而言之,如何合理的、流暢的安排這種「觀察焦點的轉換」,正是生活課程教學中很重要的技巧。
不管這個「主題」或單元名稱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儘量地把它發展成「生活課程」的教學單元。以下,我們以列舉的方式,提出一些「教學單元」,以展現它的特性:
例如:「認識校園」—
這個「主題」是一個自然課的題目嗎?其實,它是什麼「課」,就看教師的「教學活動」怎麼設計,就看學生從活動中能學習到什麼!「校園」只是個訊息來源,就看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從什麼面向去觀察它:
‧校園裡有各種植物,有的長得好、有的不好,有的開花結果、有的落葉……,觀察植物的成長情形,與它共生的昆蟲生態,瞭解植物要生長的各種條件。
‧瞭解植物具有淨化空氣、消除噪音的功能。
‧觀察校園建築、幽雅樹林,甚至於可以寫生、拍照、做拓葉的活動,或圖案化葉紋……。
‧體會整個校園就像一個樂園,同學們一起上課,下課一起遊戲,老師們忙著安排活動、照顧學生,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陽光的小社會。
‧一大群的同學去校園活動,要不要組織一下?要不要訂個活動的規矩?會不會影響別班的上課?能不能有效率的獲取訊息?
‧要觀察什麼?怎麼觀察?怎麼記錄?要攝影嗎?怎麼取鏡頭?要繪圖嗎?怎麼繪出重點表徵?怎麼發表自己的發現?怎麼歸納出結論?
教師想引發多少面向的觀察,學生就可以由那個觀點去看這個活動,而獲得這方面的學習。
所以,教師只要善用「問題」,問題就像指揮棒,它指向什麼方向,學生的注意力、思維的面向就聚焦到什麼方向。教師未必要在這個單元中把上列的各面向都提出來,但是,作為一個「生活課程」的教學單元,絕不僅限定於它是一堂自然課或社會課!
例如:「班際合唱競賽」(類同於跳橡皮筋比賽、吹泡泡比賽‥‥‥)–
這個教學單元可能由選曲子、分聲部、練唱、選擇服裝、練習上下台的動作等活動所串成,目的是提供一個出色的演出。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能獲得的學習是很多的。例如:
‧體會如何發音,如何傾聽別的聲部的聲音,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使各部的聲音融合在一起,感受和弦之美。這不僅是美感教育,也體會到團體巧妙合作,才能創造出這種特殊的效果。
‧體會「競賽」不在於輸贏,而在於彼此觀摩學習;能欣賞別班表演的優點,也能為自己的特色感到自豪。
‧察覺要做出一個出色的演出,「美好的音樂」固然重要,燈光、舞台、衣服、伴奏、指揮、團員的默契、聽眾的鼓勵都很重要。體會一個完美的演出不是一個人的事,演出中個個有貢獻,人人是主角。
‧學習如何安排衣服的配色、營造氣氛和造型……。
‧聆聽裁判的評語,感受聽眾的反應,能由這些評鑑中獲得反思及經驗。
也就是說學生若能「察覺到多面向的訊息或覺知訊息的多面向意義」,他就能獲得各面向的經驗。因此,在他往後做事時,更能周延地考量到各方面的因素,而完美地處理問題。
不過,若要學生能體會此一活動有著哪些面向的意義,教師需要即時的、不露痕跡的藉「問題」把它提示出來,學生才會去注意到它。有時,制式化的考試、詢問或解說,反而會破壞這種「內心的領會」。
我們常看到一場比賽下來,很多人都是在輸贏的意念上打轉,什麼「報仇」、「洩恨」的詞都出來了,「比賽」變成一種痛苦的事,人們不能從中獲得智慧!我們也常把「合唱」只看成是一堂音樂課,其實它也可以是一堂社會課或一堂科學課,但看學生能由這個活動中學習到什麼。
例如:「夏天的聲音」—
可以讓學生表達對四季變化的感受,體會夏天的特性,注意到夏天的美;也能以肢體律動、圖像、文字、錄音等表現對夏天聲音的認識,以及觀察、想像夏天聲音所構成的自然生活環境。這樣的主題不只是音樂的教學,也不只是自然的教學,而是一個統整而多面向的教學設計。
在這個主題下,教師可以進行以下的教學活動,例如:活動一:帶領學生探索臺灣四季變化的現象,如: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動物或昆蟲成長的變化、日出日落時間的變化、氣候溫度的變化等。活動二:透過學生在夏天最喜歡做的事,讓學生體會並表達夏天的特性。活動三:讓學生體驗並感受校園中來自自然的聲音,並以影片或是錄音帶讓學生整理出夏天常聽到的自然聲音。活動四:以身邊或是教室中可取得的器物,引導學生進行節奏與身體律動之體驗。活動五:引領學生以器物聲音節奏或肢體聲音律動表現自己所喜歡的夏天聲音。活動六:引導學生觀察昆蟲的發聲與發聲的位置,並體會震動與聲音的關係。活動七:分享自己或小組所完成的「夏天的聲音」作業。
這樣的主題與活動是可以達成多項的能力指標的,如:1-1以五官知覺探索生活,察覺事物及環境的特性與變化、1-2透過各種媒材進行探索活動,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並體驗學習的樂趣、2-1接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解文化、藝術與自然現象的豐富性、2-2觀察生活中人、事、物的變化,覺知變化的可能因素、3-1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3-3養成動手探究事物的習慣,並能正確、安全且有效地行動、4-2 學習體會他人的立場、體諒別人,並與人和諧相處、5-1相信自己只要能真切的觀察、細心的體會,常可有新奇的發現、5-2察覺自己對許多事務的想法與作法,有時也很管用、5-3喜歡探討事情演變的原因,並養成對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態度、5-4養成參與、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5-5產生愛護生活環境、尊重他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
在不同的活動中,老師可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量,例如:以檔案評量收錄學生的觀察紀錄、活動照片、文字與圖像作業;以實作評量進行器物製作、言語表達、肢體律動的評量;以學習單的完成來評量其理解與用心的程度;以同儕互評來引發小組合作及同儕尊重與欣賞的能力。
例如:「我的朋友在哪裡」—
看來它是一個「社會科」的單元囉!
就如我們一向的看法:你能引導學生朝什麼面向去觀察,學生就能從中獲得那個面向的經驗。所以僅憑主題名稱,是不能決定它是什麼科目的單元!
那麼,像這樣名稱的主題,你能把它發展成「生活課程」的單元嗎?
‧假如我們設計一個活動「班上30個同學,寫出30個好的特徵或優點(例如:『眼睛最美的』、『笑起來最好看的』、『很愉快的』……),一個格子填一個同學的姓名,然後,老師叫出一個一個優點(或特徵),同學就去訪問他所填寫的那位同學,告訴他為什麼他這樣填。」,這樣的活動,不僅立即可以使同學們相互熟悉,建立友善的氣氛,並且培養觀察、選擇的能力及正向思考的習慣。(有一個「我是誰的天使」活動,與此活動意旨相近)。
‧假如我們改用一個共生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
例如:某一棵樹的朋友在哪裡?雨水、陽光、風、昆蟲……,與它相互作用,提供或幫助它成長,就是它的「朋友」了!可是,若分量不合適也會傷了它(它有點科學的觀察與理解的成分)。
例如: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工作。若是互動的程度恰當,大家快樂的活動;若是干涉的程度超過,反而傷了彼此,原來「善」就是合適、恰當的意思。
‧或許這個主題比較不容易朝向藝術、美感上去發展,但是,即使僅限於人際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導引學生觀察到很多面向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