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領袖一起體驗世界咖啡館的魅力
未來小領袖方案進入第3年,陪伴這群孩子1-3年不等時間,雖然有些孩子是今年第一年參與,而學長姐都無不卯足全力,讓新生很快融入團體。因此,融入團體部分有舊生積極的示範與引導作為,並不會讓我太擔心!但是讓沒有參加第二年計畫的新生,能快速認識所有四組內容與融入自己的所屬計畫,也讓四組內容能因有新成員的加入,更新更多啟發的點子,於是在講師們腦力激盪的眾多辦法中,選擇以世界咖啡館模式引導這包含新舊生的團體,透過老師當關主不動,學生走動到各組進行腦力激盪的方式,讓這群孩子們能很迅速地認識今年度要一起努力成為「改變世界小推手」的四項計畫,以及腦力激盪可能的執行策略!
「世界咖啡館」對這群十歲上下的孩子們的意義是什麼呢?有人說是「世界生產最好喝咖啡的地方」、「世界生產咖啡原產地」、「世界最多咖啡的地方」、「喝咖啡聊是非」……聽到孩子們天真的回應,雖 然讓我感覺有點哭笑不得,但可能是我已經被框架綁架了,孩子們的想法才是最真誠的反應。順著孩子討論的流動,我跟他們說:「雖然我們不喝咖啡,也不聊是非,但我們要以喝咖啡輕鬆的心情,一起來看看去年學長姐們從生活中找到的四個重要問題,不管你是屬於哪組問題,請大家透過腦力激盪,尋找提供一些好策略,提供未來負責組別執行發揮影響力的助人計畫,以幫助更多人解決困擾問題,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紙上談兵容易,要分組執行,正考驗著帶領四組講師群的教學功力,雖然我們都知道世界咖啡館,也在我腦袋中沙盤推演無數次,事前有稍事說明,但總是沒有真正實際執行的經驗,而看的書本操作對象都是大人,好像沒看過對十歲上下的一群小孩嘗試經驗,因此,我雖然有信心但還是難免有點擔心,怕執行過程會有窒礙難行的部分。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我們第一輪採取較保守作法,由我統一發號各階段指令,先是讓各組成員自我介紹,接著簡介各組議題與背景,個人思考與書寫便利貼,接著各組以取得發言娃娃者才能發言,發言結束後每人才給回饋補充討論,最後總結該桌議題,準備換到下一桌。原先預定15分鐘結束,第一輪由於師生都在熟悉流程,拿捏討論是否到位,因此花費較多時間進行,大約花費了20分鐘。
而有了第一輪經驗,大膽放手讓各組桌長自行決定各階段時間,大堂只抓取15分鐘換桌時間,讓各桌長配合各桌進展自行調整時間,如此一來就可以節省組間等待時間,讓各桌時間運用上能更彈性,過程中由於各桌距離較近,因此組間聲音容易相互干擾,也許下次在進行類似活動時,可以稍微拉大組間距離,讓各組討論能更加獨立自在。
在輪過四桌議題後,我選擇讓給每生一張便利貼書寫經歷這樣一場咖啡館洗禮後,說說自己在過程中的發現、學習或心情?
又瑄說:「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放鬆,而且發現我比平常更容易思考。」
昱廷說:「我覺得大家把不同的意見講出來,只要每個人寫一點點,湊一起就變很多想法,也可以看別人的想法,在想自己的想法。」
宣竹說:「我覺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組的找回課本,這個主題讓我寫得很順。」
楷真說:「我覺得我好像在一個辦公室的各處室填報資料、申請文件等,而我申請的是—成為一個優秀的領袖。有激發腦力的效果,世界咖啡館真是棒透了!」
玥霖說:「我認為這種學習法可以幫助每個人增進知識,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
芮媺說:「我發現很多人想到的方法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每個人想到的方法都非常特別,也有特色。」
立恩說:「我覺得在世界咖啡館,我學到很多關於各種問題的解決方式。」
子怡說:「我覺得以後假如要實施什麼事情,可以使用這種模式。」
禹彤說:「我學到每一組的想法,我還學到許多每一組的知識。」
冠慧說:「我覺得這次在做世界咖啡館很像在闖關,但是雖然這是聊智慧,卻一點壓力都沒有,跟在學校的上課方式不一樣,感覺像在玩遊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四組時,因為不跟前面的人重複。」
宗富說:「我學到和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樣、如何問問題。」
可昕說:「我學到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很多問題。」
柔穎說:「我們都有幫別組解決事情,而且都幫忙想方法。」
每個學生先各自書寫三分鐘,沉澱思緒,讓每個人都上台分享自己在過程中的學習,讓我可以重新檢視咖啡館模式在這群孩子們的心中的分量以及未來可能可以地運用方式,看到孩子們的回饋想法,讓我感到很驚豔,驚豔的是他們所觀察到的學習,竟然也與一般大人想法並無二致,對於孩子們的驚人學習力,真是不容小覷。
接著,回到各小組觀察海報,抓取關鍵詞、分類與進行歸類,各組孩子在聽完說明後,幾乎都是自動靠近海報,觀察海報上的便利貼,把自己發現的關鍵詞推薦給小組成員討論並徵詢同意後取另一色便利貼紙書寫上去,貼在海報的上階位置,依此而陸續把上階概念抓取出來,看到孩子們熱烈的討論,我也不由自主,附耳聆聽各組精彩的討論與做決定,原本並沒有規劃讓每組指定人員說明如何擷取上位概念,但看到各組積極熱切地想閱讀團體智慧、抓取重點與關鍵詞,歸納出小組未來的努力方向,迫於時間壓力,只好先請他們先中止討論,再請各組把形成共識的過程並指定報告人,很快地在小組海報前跟大家分享,讓彼此透過聆聽吸取大家的經驗,以便下次能運用於自己小組的討論中。
不想讓團體智慧就此作罷,讓學生再次重新檢視海報,讓未完成歸類的內容都能找到家。一同閱讀海報,再次詢問團體這個計畫的目的,冠慧說:「要解決忘記帶課本的方法。」我便接著詢問:「那你們覺得依此目的,應該下什麼標題呢?」
柔穎說:「上課記得帶課本。」
翊廷說:「不讓課本不漏帶。」「天天記得帶課本。」有人說:「又不用天天帶。」
宗富說:「課本找到了。」
有人回應:「會記得帶課本或是上學記得帶課本。」
翊廷說:「不讓課本漏帶。」
老師提問:「讓我們一起來回想目的是要解決忘記帶課本的方法,那應該取什麼樣名字比較符合目的呢?」
冠慧:「上學記得帶課本,要加上會比較是自己,不然有點是被強迫。」
一般孩子在普通教育中習慣老師給予指令或答案,在這個團體裡,是大家一起參與找答案的過程,在和小領袖們共創智慧的歷程中,我很享受孩子們能碰撞出這麼豐富與美妙的火花,看到孩子們投入討論的表情是認真。於是第三組最終的議題標題就這麼定下來〜
上學「會」記得帶課本。
盧曉慧 於北成國小資優班
10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