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101學年度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實施計畫

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101學年度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實施計畫

壹、前言:

在溫室效應、地球暖化的危機下,關心地球及人類子孫未來著想的有識之士,莫不提出各項因應之道,為地球的永續而努力著,其中的「節能減碳」議題,更是先進國家領袖高峰會議中的核心議題。翻開人類的歷史,從農業社會進步到高科技社會短暫的時間軸中,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型態,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帶來了舒適及高度文明的現代生活。然而,在人類不斷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環境目標的同時,却也因為高度的開發及資源的浪費,讓地球出現了不堪負荷的困境。回顧過去十年的地球,世界各地一連串的超級地震及風災雨害,震跨了無數的家庭,也帶走了難以算計的生命與財產。這種讓人類不斷面臨著無法預期的大自然災害,似乎是地球對人類無知與妄為作出反擊,也讓人類不得不重新省思,如何重新看待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簡單生活,回歸自然,似乎己成為文明世界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樂活」、「慢活」、「食物里程」等減緩地球「溫室效應」的具體作為,也慢慢的從世界各個角落漫延。從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而言,學校教育有必要傳達地球目前所面臨生存危機的真象,並讓學生了解危機是必需要全人類共同來面對與解決。

宜蘭縣政府推動的午餐教育在地食材推廣計畫,正好提供親、師、生對抗地球緩化,可行的具體行動方案,透過學校教育現場,重新建立良好的行為與習慣,從「吃」出發,改變世界。

本校自96學年度起,為傳承民族教育文化,除積極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爭取設置「原住民族資源教室」,規劃辦理民族文化教育系列活動,如文化技藝與語言的教學,歲時祭儀對應學校行事,邀請部落耆老為開學日、校慶、畢業典禮等重要活動祈福。另外為了加強文化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也鼓勵師生走出學校,步入社區,參與部落的各項泰雅族文化活動。如每年10月份大同鄉舉辦的泰雅文化情文化饗宴活動、12月底的「四季部落祖靈祭活動」等,均提升了師生們對文化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99年的暑期課輔文化課程,學校特別的安排師生於7月8日當天,到崙埤部落的小米文化園區,實施小米文化體驗課程。學生除了從崙埤社區發展協會導覽志工口中得知小米的相關知識外,也了解到小米在泰雅文化意像中所扮的重要角色。當然,小米糕的DIY活動,也讓師生體驗搗小米的樂趣與小米糕的美味。

由於本次活動饒富文化傳承意義,且成效良好深得師生的讚賞,值得持續推廣。而學校正好有部份閒置之空地,可以藉由本次縣府所推動的「在地食材」計畫,來開發種植傳統泰雅主食—-小米,除了讓泰雅學子能體驗小米文化的精神外,也能活化學校空間,發揮地利,落實教育目標的實現。當然,除了小米的種植外,為落實「在地食材」推廣教育的目標,也同時選種健康的蔬果與雜糧(如玉米、花生、南瓜、地瓜等),除可就地提供學校午餐多元的有機食材外,亦可符合「食物里程」保鮮、保能量的目標,吃出健康、吃出活力。

 

肆、計畫期程:101年8月1日起至102年7月31日止。

伍、主辦單位: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總務處

協辦單位: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教務處

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學務處

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家長會

陸、計畫內容:

一、五大範疇

在地食材政策

一、組織教育農園工作小組。

二、建立全校師生、家長及社區參與機制,並確定可操作項目:

(一)操作基地擇定 (二)責任擔當班級選定

(三)種植品項 (四)使用有機肥料與病蟲害防治

(五)觀察紀錄 (六)獎勵

三、處室溝通協調。

四、結合資源班園藝課程,從實作中學習,培養作物栽培技能。

五、設計在地小米(農藝)、蔬菜(園藝)、家禽、魚類、鄉土美食等食材的加工體驗學習或融入營養午餐食材。

六、結合學區內社區發展食材產業特色之體驗學習。

七、影像記錄。

社區關係

1.學校因辦理各項親師活動及參與部落慶典活動,與社區連結度高。

2.本計畫對社區之初徵詢,獲得贊同也希望建立參與的管道。

 

二、工作職責

職稱

成員

工作職掌

教育農園工作小組召集人

校長

督導及召集教育農園小組成員研討相關事宜

課程規劃組

教務處

教育農園師資、課程及研習相關事宜

活動組

學務處

學生參觀及成果展示活動相關事宜

設備組

總務處

操作基地擇定、整理、管理維護相關項事宜

學生適性發展組

輔導室

農園責任擔當班級、學生選定建議及輔導相關事宜

社區資源組

家長會

蘇澳地區農會、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蘇澳港國際同濟會、隘丁社區發展協會、新城社區發展協會、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等參與相關事宜

行政組

午餐秘書

教育農園行政工作及計畫經費執行相關事宜。

責任操作組

執行導師

教育農園栽培管理工作及同仁、學生問題諮詢

三、工作進度

日 期

活動名稱

參加對象

負責人

目的

8月

籌備教育農園推動小組

各組

行政組

訂定議題

9月

召開教育農園推動小組會議

各組

校長

協調相關工作之分配推展

10月

擬定相關活動辦法

各組

各組

明訂各項活動實施內容及方式,以利分工進行

2月

農園基地耕土及學生參與

責任班級

總務

計畫執行

3月

播種小米、玉米、花生及當令蔬菜

全校師生

總務

體驗在地食材的多樣性,與祖先傳承的智慧。

3月~8月

耕作、除草、養護、收成、食用

全校師生

各組

 

3月7月

計畫執行過程影像紀錄

 

教務

透過影像詳實紀錄教育農園執行過程

7月

計畫成果整理完畢

 

總務

將成果資料列印建檔

玖、預期成效:

一、建置永續經營的教育農園,提供師生栽培作業空間。

二、提供學生、老師、家長親力親為,接觸土地、親近自然的場所。

三、對全體師生安全衛生為考量前提,校園內的農園實施有機栽培,並藉本計劃教育學生、老師、家長、社區人士有機栽培法。

四、提供部分土地實施友善栽培,結合自然領域的觀察實驗,讓參與體驗者獲得化學肥料與有機質肥料使用的差異性,同時認識不同性狀肥料的特色。

五、認識傳統泰雅食材,並了解其適合種植的氣候與環境。

六、認識葉菜類、根莖類的食材,其種植與管理屬性。

七、從種植密度中了解,單位面積中土壤養分供給的知識,與成長的原理。

八、親手種植的成果,作為營養午餐食材的一部份。

九、校園落葉雜草處理於校內實施堆肥化,以為教育農園永續經營肥料來源之ㄧ。

十、從過程中感受生產、生活、生態的兼容並蓄,並從感受中引發感動,再去影響同儕,進而共同喚起環境教育的使命感

十一、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建立學校與社區的友好關係。

十二、參訪專業農家強化師生栽培實務,促進選購在地新鮮農產品、縮短食物里程、減少運輸成本並兼顧環保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