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3046_990703007651321_2353460476553380770_n

有沒有一個可能透過一場研習
讓老師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帶領孩子認識海洋
於是去年11月擬了室內+室外的帶狀課程計畫後
在聖誕節前夕 向
郭兆瑋 老師許了一個願

” 可不可以在宜蘭找一段海岸
安全 經濟 低碳的
可以聊聊宜蘭的歷史
可以看看海洋的產業
可以遇見海洋與人的關係
還可以有一點點的生態與地質”

這樣的要求很務實(讓學校老師可操作)
卻也有一點點貪心

謝謝環教團夥伴 汪俊良 Wen-pei Chen 支持
郭兆偉老師的TAMEE團隊用心的規劃
03/26(六)-03/27(日) 透過遊戲認識海洋
04/09(六) 野外踏查

我們站在打馬煙聊沙崙與原民聚落
跳過頭城海水浴場的拋石 見證海洋工法與凸堤效應
烏石港邊充滿各式魚法的痕跡
在布滿石蓴與各式生物的礁岩旁
遇見穿草鞋拾海菜的阿婆
在梗枋觀看魚獲交易的過程

這14公里的路線 推薦給想認識宜蘭的大家

謝謝神一般的隊友,燕蕙老師詳實的紀錄 

 

研習日期32627

地點教師研習中心

撰寫人:宜蘭國中理化教師鄧燕蕙

一、講師介紹講師郭兆偉的故事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TAMEE)祕書長郭兆偉,也是台灣最早用雙腳走完一千四百多公里環島海岸線的勇者之一。只要走近海洋,甚至聊起海洋,七年級排頭的他,隨時像一顆飽滿的勁量電池,話匣子打開就停不了。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畢業的郭兆偉,十多年前因為在蘭嶼研究綠蠵龜生態,遇上了改變他人生方向的黃宗舜。師範體系出身的黃宗舜,原本在中學任教,因為不滿生物課本對海洋生態不成比例的忽視,毅然辭去教職,投入博士班進修,一心想在體制之外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在他的建議下,海大的綠蠵龜研究團隊除了做研究,還會為一般遊客提供免費的導覽解說,這種不同於一般實驗室的訓練方式,深深打動了活潑外向、喜歡與人互動的郭兆偉。

身為大學長的黃宗舜,一路走來,成了郭兆偉亦師亦友的重要夥伴。對於如何讓更多人關心海洋,兩人想法多有契合,黃宗舜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帶人到那個環境裡去,親身體驗問題,意識才可能覺醒,才可能發生進一步的行動。」無獨有偶,「我也很喜歡跟別人分享海洋帶給我的感動」。郭兆偉笑說:「畢業後,學長問起要不要一起成立協會、帶大家去走海岸線?我想既然都那麼愛講,好,那就來做吧」!

二OO八年盛夏,研究所畢業不久的郭兆偉,辭掉了不遂己意的工作,在親友一片反對與勸退聲中,背起二、三十公斤重的行囊,展開了海岸線徒步環島的旅程。這是TAMEE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主要目的是探勘路線、建立基礎資料,郭兆偉談到:「當時協會很窮,根本連薪水都發不出來。幾乎所有裝備都是借來的,連地圖都沒錢買,還是跟千里步道協會借了地圖集,把所有海岸線的部分都印下來,才有指引路線的工具」。「出發前我很惶恐,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只懂綠蠵龜,怎麼跟人家做海洋環境教育」?郭兆偉回憶,「一路上,每天把行程那幾頁地圖裝在防水袋裡、放進背心口袋,走一走看到什麼東西,就直接在上面做紀錄,或是拿著問人」。如今回想起來,這趟克難的「壯遊」對他來說意義非凡,「那是一場內心的淬鍊,讓我從徬徨無知到堅定信念,知道該怎麼去做、有什麼要補足」。不過,做好自身的心理建設是一回事,要領一群人在海邊走幾十天的路,實際上仍然是巨大的挑戰。經過估算,黃宗舜和郭兆偉發現,在確保安全應變、基本補給無虞的前提下,即使食宿一切從簡,單靠一天幾百元的收費,收支幾乎不可能打平,但他們卻想:「反正都要賠,既然希望吸引多一點人參與,乾脆賠多一點」!於是,這個默默無聞又一窮二白的菜鳥團體,竟然定出與成本不成比例的低價,就大膽開始招募夥伴。

二OO九年四月十七日,「走在家鄉海之濱」在基隆火車站前鳴槍出發。參加者分成兩隊,分別沿東、西岸往南步行,預計三十八天後在墾丁會師。「那天,我們把預支後剩下的零用金全部拿出來,只有三千元」。郭兆偉好氣又好笑地說:「連買第一餐的便當都不夠,怎麼辦?心裡很慌,但也只能你一半我一半,揣在懷裡,跑到排頭,槍一響,若無其事就開始走了。所有人都不知道,領隊的口袋裡其實只剩一千五百元」。沒想到,隊伍所到之處,總有參加者以東道主之名主動掏腰包買單,再加上媒體報導,使得沿途時不時出現提供食物補給的熱心民眾,甚至「很多夥伴原本只打算參加幾天,後來走出興致,又再繳費繼續走下去」。「在墾丁送走所有人,我們留下來結帳,心想『就算得洗盤子還債,心裡也要有個底』,結果竟然還有八百元的結餘」。郭兆偉直言:「我到現在還想不通,怎麼可能有這種事」?黃宗舜也笑說:「一路好像在化緣,但就這樣走完了,回想起來還會冒冷汗,那時候怎麼這麼大膽」! 這就是我們今日的講師,在開場給我們印象深刻的介紹自己!

二、徒步海岸可以讓人體驗什麼

走路時速不過2~3公里,1天最多也只能走20~30公里,這樣的緩慢,才足以實際理解這塊土地,海岸徒步體現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簡單生活精神,會讓人起心、動念改變習慣;台灣的海岸線絕對有資格當作年輕人的成年禮—台灣人的朝聖之路,尤其是東海岸有壯美的地質景觀、有傳承數千年的原住民文化、有歷代先祖信仰產業的足跡旅痕—如卑南族的祖先因為漢人入侵而被迫帶著妻小、家當,沿著東海岸遷徙,當我們我們重新踏上祖先們的足跡,想著她們的故事,那種感覺絕對不是只有看書可以體會的。

 

三、漁人的榮耀遊戲體驗

 這個遊戲軟體是協會請人設計的,主要是讓參與遊戲者體會,如果大家一味追求漁獲量,到最後海洋漁源枯竭,才喚醒大家必須保護環境,但一切都已來不及。

遊戲一開始大家拼命買漁船捕魚,因為大家都想成為當年的漁獲冠軍者,也因為這樣毫無忌憚的捕魚,到第五年,不管遠洋漁貨或近海漁源均已耗盡!遊戲被迫結束。雖然只是遊戲,但老師們都有不小的震撼,我們原本想玩十年的,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相信現實的海洋環境一定比遊戲更殘酷的,我們如果繼續捕捉小魚、吃魚卵那海洋到最後就是空城了。

 

四、森海戀人遊戲體驗

這個遊戲適合在國中、小操作,每組4根筷子,利用其中2根筷子做成一支釣竿,上面綁強力磁鐵作為遠洋釣魚用,近海則用一雙筷子捕魚,每年的漁獲量獲利最多者為當年冠軍,基於昨天大家因過度捕撈導至遊戲只玩第五年就結束,今天大家都特別保守,許多強大捕撈武器都節制老師們都節制不買,所以今天並沒有玩到漁獲量為零。遊戲結束後,講師再導入現實生活中的海洋教育–宜蘭的鯖魚捕撈歷史及歷年漁獲量衰減的現象。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