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  段考後怎麼訂正

首先要謝謝學校這次段考命題老師,點出了學生從圓周運動到簡單機械單元的迷思,讓我們有機會去「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關於考試—這是評量的理論與目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簡茂發博士在「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一文中提到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而產生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而評量則是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術,蒐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及其成就的正確資料,再根據教學目標,就學生學習表現的情形,予以分析、研究和評斷的一系列工作。在整個教學歷程中, 評量是承接轉合的關鍵部份,而不是教學歷程的終點站 ,並非表示教學活動的結束。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教學得失及診斷學習困難,作為實施補救教學和個別輔導的依據。

 

DSC03516

 關於考試—這是教學現場發生的事 

讓我們複習一下學校段考前後的場景

考試前

老師:段考快到了,這些題目回家要確實複習

學生:又要段考了,壓力好大…我爸媽都只看成績…
(此訊息在段考前3天發佈於FB,兩小時吸引54人按讚,23人留言,包含學生逐一回覆的內容)

家長:段考快到了,去念書

(背景聲音:四爺…天女…蘭陵王)

DSC03575

考試後

學生A:耶!考完了,第10題答案多少…耶!我猜對了…

學生B: 好難喔,我都用猜的…晚上一起打LO

DSC03528

發考卷時

老師:就跟你們說好好複習,這份試卷課本、習作佔…%,不及格的好好檢討,考卷拿回去給家長簽名

學生A:你幾分…,X!你比我高(學生似乎也只在乎成績)

學生B:死定了,回家要被罵了

學生C:老師你可不可以晚點發成績單

家長:你就不能好好念書不要讓人擔心媽?你知道爸爸媽媽在外面賺錢有多辛苦嗎?

檢討考卷時

老師:來!把題目卷拿出來,有問題的舉手(錯最多的通常不會舉手,因為進度關係,回答問題後,繼續上課)

學生:老師我考卷丟了… 老師:不是叫你帶了嗎~ 

 

關於考試後—我想做的是

 

在教育現場發生的事有其教育目的,當會考指區分三等第時,學生該以什麼方式來進行學習?其實很簡單,回歸到學習的本質,上課專心、確實完成作業、評量後好好訂正,弄懂每一題,這看來簡單,真正能做到的其實並不多,面對一份全班平均下降10分的考題(試卷設計用心、內容未超出範圍),我知道機會來了,我想教會學生以下幾件事

1.找出關鍵字的能力:

考試其實是透過試卷與命題者對話,我希望學生逐一分析題目的關鍵點,找出題目的關鍵字圈起來,這題目在問什麼(通常是最後一句)、屬於哪一章節、考哪一個觀念、如何判斷、有哪些是已知的條件、我們還需要什麼…,這不只是解題技巧,也是一種閱讀與解決問題的訓練。

2.提供成功的經驗:

一份考差的試卷只是一個過程,透過自己與同學討論寫詳解逐步解決問題,與同學分享及聆聽別人的分享則將學習深化,最後再提供一次考試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確實訂正的功效,成功的經驗會讓學生下一次遇到這單元的題目,會有更大的信心及能力去面對。

這也是透過實際行動,教導學生什麼是好好的訂正,並讓其感受這麼作所帶來的成效。

3.提供伸展跳躍的協同學習經驗:

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是「跳躍伸展的課題」,小組學習的核心意義在於挑戰「伸展跳躍的協同學習」,當一份大家都考不好的試卷出現時,我知道是課堂教學進入追求高程度理解階段的時候,所以我採用了分組協同學習的模式進行。

 

關於考試後—這是我的做法 

學習背景說明

班上從國二開始採分組教學,一共分5組,每組4人,依成績及個人特質異質性分組 

操作方式

1.提供鷹架:

為了讓學生清楚如何分析試卷、撰寫詳解,我先寫了五道試題的詳解(因為班上分五組)給學生參考,並先示範解說一題(如下圖),解題時必須先說明此問題的關鍵點,例如這題目在問什麼(通常是最後一句)、屬於哪一章節、考哪一個觀念、如何判斷、有哪些是已知的條件、我們還需要什麼…。

2013-12-19_165514

2.成為專家:

每個同學先負責一題題目的詳解撰寫,經由討論成為該題的專家。

3.組內分享:

發下試卷訂正本,請各組先進行組內分享,同學聆聽分享沒有問題後,將詳解寫在訂正本內,此步驟完成後,每個人可以成為該組負責的題目專家,也完成4題訂正。

 

是講師:分享自己負責的題目       也是學生:聆聽同學的分享

2013-12-20_213029 2013-12-20_213004

這是第一次考48分同學的訂正內容

DSC03505

4.拼圖法跨組分享:

各組派兩外專家帶著自己的訂正本至下一組遊學,到達下一組後先分享自己組內的分析,再聆聽留在該組同學負責的題目詳解,沒有問題後,將詳解寫在訂正本內,每巡迴一次就多完成4題題目討論,至各組巡迴完畢後,試卷也訂正完畢。

2013-12-20_212607

5.再檢視

巡迴結束後,回到自己組別,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成果。

6.重新測驗

訂正完畢後,隔一週後,以相同考題再考一次,隔週考而非隔天考是希望了解訂正結果是否已轉成學生長期的記憶。 

老師的角色:

引導與關注,搧風點火、推波助瀾

1.關注個人:

無法成功參與討論的學生,關照不是一對一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聯繫他與小組成員的溝通

2.關注小組:

如果有小組未進行協同學習狀態,老師是協助引導

 成果分析 

 

平均

100分

90分~99分

80分~89分

70分~79分

60分~69分

不及格

第一次

64.5

0

1

3

4

5

7

第二次

85.5

1

6

8

3

2

0

最多進步46分(48分–>94分)   44分(44分–>88分)

 更令我期待的是這樣的經驗在下一次的評量繼續發酵

[評量是承接轉合的關鍵部份,而不是教學歷程的終點站],這樣的歷程是思考評量功能後的行動,不只是知識的傳遞,也是一種態度與經驗的建立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