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

因緣際會下我和鄭志鵬老師參與一個課程研發的計畫,主要任務是開發能展現12年國教以素養為導向的模組,「素養」是什麼?我自動簡化成「知識」、「能力」、「態度」,這些對我不算新東西,因為從30多年前入行就知道教學要兼顧「知識」、「情意」、「技能」,而且我在和老師們共備時也一直強調「知識」、「情意」、「技能」(不管用什麼名詞,但本質是相同的)。但這次被賦予一個新的任務:希望是跨科的課程!跨科!!

科學知識來自對自然現象的探討,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無論自然現象或生活中的問題都是不分科的,所以科學不分科這是事實,美國、日本的中小學科學採合科教學這也是事實,但在台灣不要說合科,即使只是「跨科」都遭到「被判出局」的命運(想起九貫之初膽敢在國一課程溶入地科及粒子概念的光復、牛頓、國教院版自然科教科書….),所以這次又說要跨科,感覺是艱難的任務呢!但明知應該做而且之前也努力過了,難道就「知難而退」?就再努力一次了!

主題式的跨科

「跨科」是什麼?浮現在腦中的是:找一個主題,用跨科的素材來呈現,如:主題是「熱」,內容包括熱的傳播、熱和溫度…(理化科素材) 、生物的熱量來源、體溫調節…(生物科素材)、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地球科學科素材)等。不過,這樣感覺是為跨科而跨科,重點還是在教分科的知識概念啊!只要是以「學科知識概念」為主,就很難開創新局!

原來還有所謂的跨科概念!!

我在這裡要介紹的是「跨科核心概念」,這也是這次我參加這個模組開發計畫才學到的東西,大部分是我們去讀了NGSS的跨科概念內容(這裡)得到的心得,發現—自然科的各分科其實可以由幾個核心概念貫穿,連結的。

美國NGSS的「跨科核心概念」包含「模式」、「因果關係」、「尺度、比例和數量關係」、「系統和系統模型」、「能量與物質」、「結構和功能」及「穩定和變化關係」。以我們這次選定的「穩定和變化關係」為例,其主要概念包括—

1、變動與平衡具有週期性、動態平衡與回饋控制等特性。

2、物質世界從微觀(如溶解度)到巨觀(如全球溫度.大氣成分)都有變動與穩定的交替現象。

3、生物世界從微觀(如細胞內的代謝作用)到巨觀(如生物演化)都有變動與穩定的交替現象。

(當然還有其他的,但目前我們只想選這三點來設計課程)

從跨科核心概念出發

我們以上面所列的三個「穩定和變動」核心概念去設計課程,以全球暖化議題作素材,設計了一些教學活動,目前「粗稿」(真的是粗搞)完成兩個單元,其知識概念分別如下(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不在本文討論):

單元一:從二氧化碳看穩定與變化(2節)

1、 知道週期性的變動為一種平衡(以二氧化碳和全球氣溫的變化為例)

2、 知道全球溫度、大氣成分等現象在短時間和長時間內的變動情形。

單元二:地球熱量的收支平衡(2節)

1、 知道物質世界從微觀(如溶解度)到巨觀(如全球溫度.大氣成分)都有變動

與穩定的交替現象。

2、 知道變動與平衡具有動態平衡的特性

3、 了解溫室效應的成因與影響

也就是說這兩個單元中,主要的知識概念學習是「穩定和變動」的特性,與學科知識概念有關的,只有「了解溫室效應的成因與影響」這一點。這是不是有點不一樣?我們想把學科知識概念留給各學科去教,而跨科核心概念即探究能力、科學態度才是我們得重點。

這次參與課程研發對我而言「打破、歸零、全新出發」的歷程—打破舊觀念、舊習慣的過程很辛苦,花很多時間去研讀、討論、聽演講,然後才免強弄懂「跨科核心概念」。我想—如果連我們這樣一直在嚐試教學改變、有機會接觸到最核心作法和理念的老師,在面臨新課程時都要如此掙扎,那一般現場老師的反應就可想而知了!正式課綱出來後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老師們不瞭解新課綱的理念,而抗拒、排斥、批評!所以如何傳達理念和提供務實可行的作法,就成為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了!

我想—與其等到所有課程都發展好了,才拿來跟老師說明、勉強老師接受,不如在研發階段就把不成熟、可以改進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討論:

兩個單元的初稿在此—-單元一單元二

如果有老師願意試教,請告訴我或鄭志鵬老師(小P),我們會再提供簡報.叫學示例等資料,希望能收集大家的經驗與智慧,把這件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把這麼不成熟的東西拿出來其實我很徬徨,不過…..就做吧!!這也是打破自己的一環! 打破自己!很累!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有全新出發!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