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ana Pi 測試 – OpenSuse 篇之一

之前使用 YaST 圖形介面來處理,有些麻煩,而且很慢,所以改用指令模式來做處理。
修改 /etc/sysconfig/language 中的

RC_LANG=”en_US.UTF-8″
改成
RC_LANG=”zh_TW.UTF-8″
$ sudo sed -i ‘s/RC_LANG=”en_US.UTF-8″/RC_LANG=”zh_TW.UTF-8″/’ /etc/sysconfig/language

[@more@]
將(這一部份應該可以不用更改)
INSTALLED_LANGUAGES=”en_US”
改成
INSTALLED_LANGUAGES=”zh_TW”
$ sudo sed -i ‘s/INSTALLED_LANGUAGES=”en_US”/INSTALLED_LANGUAGES=”zh_TW”/’ /etc/sysconfig/language

修改完畢之後,登出系統 Log Out

英文-USA 右下角的三角形按一下滑鼠

選擇 中文-臺灣

輸入密碼登入後

開機 XFCE 的 Splash 也會變成中文的

桌面的圖示和功能表也會變成中文的

安裝 gcin 輸入法框架
$ zypper se gcin
$ zypper in gcin

更改時區
$ sudo /usr/bin/tzselect

選擇 5) Asia

選擇 43) Taiwan

輸入 1 代表正確

這時如果時間仍然不正確,可能要和網路對時一下
$ sudo /usr/sbin/ntpdate -s time.stdtime.gov.tw

看起來簡單多了,但和之前比起來,似乎少安裝了很多中文環境的套件,不過檢查了幾套常用的軟體,似乎中文功能表都有正常顯示,唯一還是英文的就是 YaST
GIMP

Midori 瀏覽器

Leafpad 文字編輯器

管理介面

Banana Pi 測試 – OpenSuse 篇

距離上一次使用 openSUSE 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指令也大概都忘光了,所以都是使用圖形介面來操作,有些辛苦。

OpenSuse Image 下載:http://www.lemaker.org/resources/9-101/opensuse_for_bananapi.html

登入的帳號及密碼:bananapi/bananapi & root/bananapi[@more@]開機之後直接登入到桌面環境,預設是採用 XFCE 為桌面環境

介面當然是英文的,執行 Settings / YaST

輸入 root 的密碼

YaST 的管理介面,openSUSE 的特色,選擇下方的 Languages

預設主要語言是 English (US)

按一下 English (US),來更改主要的語言

選擇 繁體中文

變更時區為 Asia/Taipei,然後按右下方的 OK

提示有些中文翻譯未完成,可能有些文字會是英文的

開始下載所須要使用的套件並安裝

下載完成後會自動安裝

因為中文輸入法的部分,系統是安裝 ibus,而個人習慣使用 gcin,所以把 ibus 移除,並安裝 gcin

按一下滑鼠左鍵 Software Management 套件管理

進行套件庫更新

套件管理畫面

在搜尋欄中輸入要安裝的軟體:gcin

勾選第一個 gcin,系統會自動偵測相依性,而自動勾選其它相關套件
最後按 Apply,讓設定生效

Apply,開始安裝

移除 ibus,同樣在搜尋欄輸入:ibus,系統會列出 ibus 相關套件

Apply,讓設定生效

系統會自動偵測相依性,按 Apply,開始移除

移除 ibus 套件

時區設定,選擇 Date and Time

時區設定

重新開機後,操作介面變成中文的

YaST 中文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