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Linux 7.x 試裝

在官方網站上似乎都沒看到 7.x 釋出

但在 Mirror 的 FTP Server 上有看到
ftp://ftp.twaren.net/Linux/scientific/7rolling/x86_64/iso/

所以就下載下來用看看!
[@more@]光碟開機畫面,質感不錯

發現是 預先發行/測試 的版本

警告訊息

在這個安裝畫面時,覺得 Linux 的安裝在這個部分好像愈來愈倒退了,左邊的選項都無法符合自己的需求,然後右邊的附加元件也不能自定要安裝的套件,為什麼沒有可以完全自定的選項呢?

因為還是 預先發行/測試 的版本,所以就沒有繼續測試下去的心了。

Banana Pi 測試 – Android 篇 – 使用有線網路來上網

本來一直以為 Android 是無法利用有線網路的部分來上網,後來在偶然間發現,它是有支援 Ethernet 的,只是預設沒有啟用而已。
Settings 進入設定畫面

[@more@]選擇 更多內容…

選擇 Ethernet

勾選 Use Ethernet 後面的核取方塊

如果區域網路中有 DHCP Server,會自動抓到 IP,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按 Advanced Configure 手動設定

可以 Google Play 更新軟體

可以使用瀏覽器上網

可以安裝 Candy Crush Saga 來玩

碰到二個問題:
1. 沒有聲音,不管是玩遊戲或是看 YouTube

2. LIME 中文輸入法安裝不起來

而且執行起來有些鈍鈍的,實在有些玩不下去!

Banana Pi 測試 – Raspbian 篇

Raspbian 下載:http://www.lemaker.org/resources/9-81/raspbian_for_bananapi.html

登入帳號及密碼:bananapi/bananapi & root/bananapi
[@more@]開機完成自動登入,預設的桌面

開啟終端機,執行 raspi-config 設定程式
$ sudo /usr/bin/raspi-config

1. Expand Filesystem – 擴展 root 分割區
2. Change User Password – 改變使用者密碼
3. Enable Boot tp Desktop/Scratch – 開機之後立即執行 Scratch
4. Internationalisation Options –  國際化設定,包含語系/時區/鍵盤..等
5. Overclock – 系統超頻
6. Advanced – 進階設定
7. About bpi-config – 關於 bpi-config

選擇第 4 項 Internationalisation Options

I1 Change Locale – 改變語系
I2 Change Timezone – 改變時區
I3 Change Keyboard Layout – 改變鍵盤
這裡先設定 Change Locale

進入的畫面

選擇 zh_TW 開頭的 3 個,然後選擇 OK

設定預設的語系,這裡選 zh_TW.UTF-8,然後按 OK

設定語系中

選擇 Change Timezone 設定時區

選擇 Asia 亞洲

選擇 Taipei,然後按 OK

選擇 Change Keyboard Layout 改變鍵盤

選擇 Generic 105-key (Intl) PC

選擇 Other

選擇 English (US)

直接按 Enter 預設值

直接按 Enter 預設值

不使用 Control+Alt+Backspace 來關閉 X server

選擇 Finish 結束設定

啟動啟動系統,讓設定生效
$ sudo reboot

重新登入後,介面變成中文了!

安裝 gcin 中文輸入法框架
$ sudo apt-get install gcin gcin-chewing

重新登入或重新開機後,右下角會出現 gcin 的圖示,在圖示上按滑鼠右鍵

選擇 設定/工具

選擇 內定輸入法 & 開啟/關閉

gcin 設定畫面,然後按 確定(O)

最後按 結束(Q)

安裝 Iceweasel 瀏覽器 base on Firefox
# sudo apt-get install iceweasel iceweasel-l10n-zh-tw

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找到 Iceweasel 瀏覽器

Iceweasel 瀏覽器執行畫面

安裝 Chromium 瀏覽器
$ sudo apt-get install chromium-browser chromium-browser-l10n

安裝 Flash Plugins
$ sudo apt-get install gnash browser-plugin-gnash

在 Iceweasel 瀏覽器的網址列輸入 about:plugins

在 Chromium 瀏覽器網址列輸入 chrome://plugins

執行 rapi-config

系統超頻
選擇 5. Overclock

對於超頻的一些注意事項

這裡超到最高 High

已經設定成 High

擴展 root 分割區
原本的分割區
$ df -h

選擇 1. Expand Filesystem

重新開機就會生效

重新開機,讓設定生效

已經成功擴展 root 分割區
$ df -h

到此收工!

解開 deb 檔

解開 deb 檔,除了可以使用壓縮檔管理員外,也可以用指令的方式來做處理
[@more@]使用 ar 指令
$ ar -x google-chrome-stable_current_i386.deb

解開之後會多出
$ ls -l
-rw-r–r– 1 test test     6700  8月 17 22:26 control.tar.gz
-rw-r–r– 1 test test 48790061  8月 17 22:26 data.tar.lzma
-rw-r–r– 1 test test        4  8月 17 22:26 debian-binary
-rw-rw-r– 1 test test 48796954  8月 17 17:08 google-chrome-stable_current_i386.deb

2. 解開 lzma 檔
$ tar -xvJf data.tar.lzma

CentOS 7.x 客製化光碟完成 -套件更新到 2014/08/24

CentOS 7.x 釋出時,因為版本號碼有些特別,所以當時並沒有把它當做是正式版本,遲遲沒有動手製作。會製作這樣的光碟,主要是為了測試系統時能更方便,在安裝時,不用挑選要安裝的套件,安裝完成之後不用再去啟動需要的服務,及做伺服器的一些設定,而且套件也更新到最新版本。

光碟開機畫面,已更改成預設為安裝 CentOS 7,並把 timeout 時間取消,要使用者按 Enter 鍵後才會開始安裝
[@more@]進入安裝畫面,共有三個地方要設定
1. 硬碟分割
2. 網路設定
3. 設定 root 密碼和建立一個非 root 使用者

選擇 INSTALLTION DESTINATION 進行硬碟分割

點選要安裝的硬碟進行分割後,按上方的 Done

NETWORK & HOSTNAME 進行網路設定

預設是不啟動網路

改成 ON 可以設定 DHCP 自動取得 IP 或按 Configure 手動設定網路組態,最後按上方的 Done

Begin installation 開始安裝

設定 root 密碼

設定 root 的密碼,如果您的密碼設定和我一樣,密碼強度被判別為 Weak,需要按二下上方的 Done 才可以

系統安裝中

安裝完成,按 Reboot 重新開機

預設啟動 FTP/SSH/HTTP/SQL Server,防火牆預設關閉,SElinux 沒有關閉

不過,有一個遺憾是無法把容量控制在一片 CD 中,因為我儘量不去動原本光碟上的檔案,只修改套件的組合。

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動手做做看:
參考網頁:
Building a custom CentOS 7 kickstart
Build your own customized install disc from CentOS 6.4 « Brainfuck

CentOS 7.x /etc/rc.d/rc.local 開機時不會自動執行

之前都會把一些每次 CentOS Linux 開機時會執行的一些指令寫在 /etc/rc.d/rc.local 檔案內,但最近卻發現它好像不會執行
# cat /etc/rc.d/rc.local
#!/bin/bash
# THIS FILE IS ADDED FOR COMPATIBILITY PURPOSES
#
# It is highly advisable to create own systemd services or udev rules
# to run scripts during boot instead of using this file.
#
# In constrast to previous versions due to parallel execution during boot
# this script will NOT be run after all other services.
#
# Please note that you must run ‘chmod +x /etc/rc.d/rc.local’ to ensure
# that this script will be executed during boot.

touch /var/lock/subsys/local
sh /etc/rc.d/firewall.server[@more@]但手動執行 firewall.server 可以正常執行
# sh /etc/rc.d/firewall.server

後來查看一下 /etc/rc.d/rc.local
# ls -l /etc/rc.d/rc.local
-rw-r–r– 1 root root 630  8月 24 11:26 /etc/rc.d/rc.local

發現似乎沒有執行的權限

後來加上了 /etc/rc.d/rc.local 的執行權限,似乎開機時會自動執行了!
# chmod 744 /etc/rc.d/rc.local

elementary OS Linux 使用者自動登入

因為在安裝時並沒有勾選 自動登入

所以每一次開機時,就要輸入密碼才能登入,為了測試方便,故設定成 自動登入
[@more@]設定方式:
修改 /etc/lightdm/lightdm.conf 設定檔
$ sudo vim /etc/lightdm/lightdm.conf
在檔案最後面加入下面一行
autologin-user=test

test 是要自動登入的帳號

重新開機即可!

Banana Pi 測試 – Lubuntu 篇 – 擴展 root 分割區

這一次改用指令手動來做處理!
目前的硬碟分割狀態
$ df -h
[@more@]使用 fdisk 指令來列出硬碟的分割狀態及分割硬碟
$ sudo fdisk -l

分割硬碟
$ sudo fdisk /dev/mmcblk0

輸入 d 代表刪除分割區
輸入 2 代表刪除第 2 個分割區
輸入 n 代表新建一個分割區
輸入 p 代表新增的是主要分割區 primary
輸入 2 代表新增的是第 2 個分割區
First sector 第一個磁區位置,直接按 Enter 鍵即可!

Last sector 最後一個磁區位置,直接按 Enter 鍵即可!
輸入 p 觀看硬碟分割的狀態
輸入 wq 代表儲存磁碟分割並離開

重新開機
$ sudo reboot

使用 resize2fs 調整分割區大小
$ sudo resize2fs /dev/mmcblk0p2
重新輸入 df -h 來查驗
$ df -h

執行 偏好設定 / Disks 程式

使用 Disks 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