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後的教育大未來講座,第一場文字摘要(部份)

李吉仁先生在歐洲荷蘭的鹿特丹看到一面牆上面有這麼一句話: I have to change to stay the same. 我們如果希望能夠繼續往前進,都必須要持續的改變。 「ChatGPT 後教育大未來」這場線上對談由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親自主持,邀請嫻熟 AI 技術發展的前台灣 Google 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及關注偏鄉教育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對談,我事先報名線上論談,但因故無法即時參與,由於活動內容豐富充實,會後有許多詢問是否有提供回放服務,在與講師討論後,親子天下將回放上線,我也有幸能聽到精采的內容。 二小時的影片回放上線後,我也一直沒有好好的坐在電腦前二個小時看影片,隔了十天後,我想到可以將影片的聲檔用 Whisper AI 轉成字幕再閱讀。我以仍在使用中的桌機 Intel(R) Core(TM) i5-6400 CPU,竟然花了八個小時才將二個小時的影片語音轉文字。幸好這樣是值得的,因為我就直接看字幕文字,了解這場講座的內容,並做記錄文字摘要。每次聽簡立峰先生言之有理的演講或對談,我都覺得收穫很多,這次的文字記錄也幾乎是簡立峰先生說的內容。

數學老師聽國文老師對學生教學的講座有用嗎?

曾經擔任員山國中訪問教師一年的譚老師大駕光臨五結國中,我以為是教師研習,收到消息後就先將時間空下來。 昨天我先傳訊給譚老師問說:「研習主題是什麼呢?」她回答說:「這是學生的場次,不是教師研習喔!」難怪我在教師在職進修研習系統都找不到相關資料。既然時間都空下來了,去五結國中走走見見朋友也好,於是我說:「沒關係,當助理吧!」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達賴喇嘛有一個修行方法,師承自古印度一位導師,他教導人,遭遇劫難時,應該思考整個情況。假如沒有任何方法克服劫難,那操心太多也沒有用。所以達賴喇嘛也學著這麼做。但是大家都知道操心也沒幫助,但還是一樣會操心。

4F 引導思考法

愛因斯坦說:「問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給人答案還要重要。」好的問題可以引發動機、澄清信念,並且找到自己要的答案。 4F 引導反思法的提問重點是 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 在「引導反思的藝術」部落格裡專文介紹 4F 反思法,重點如下:

2019 教育永續論壇直播 – 部份聽講紀錄

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等教育非營利組織舉辦的「2019教育永續發展論壇」貼心的開啟 FB 直播,讓我可以用空餘時間參與聆廳。 直播共有兩段,點此連結聽上半場;點此連結聽下半場。我個人覺得上半場聽到許多不錯的想法與觀念,下半場則是聽到一些溫暖的案例分享。

分組合作學習的觀課心得-科學記號的復習

本校下週一,段考前二天被安排教育處的 A 類訪視,也就是教學與行政都來視導,各科輔導團的老師、校長、處裡長官都會來。各領域內首當其衝的就是任教 108 課綱一年級的老師們,因為他們被教育部規定一學年要有一次的公開授課,既然被訪視也要公開授課,不如就一兼二顧。 儘管我們與縣內輔導團的老師們在研習常常碰面,彼此熟稔,對於不常公開課或幾乎沒有公開課的老師們,仍然會有壓力。然而,當我們扎根於實踐,就能在開放中茁壯。若能藉由這次的公開課,讓老師思考翻轉的各種可能,就會發揮加乘的效果。如果只是虛而委蛇,就可惜了這次的機會,也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關於108課綱公開課的一些想法

108 年課綱從今年開始,有教到新教材的老師一年至少一次需要公開授課。明年則是七、八年級的老師,後年就是全校老師都要公開授課。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此我在 FB 看到有些文章是說,你的學校打算「來真的」嗎?以下我分享一下關於公開課如果「來真的」可以怎麼做。

薩提爾師生對話原則

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長期推廣薩提爾對話,這是其製作的對話原則簡圖。通常師生對話的時候,老師會不停的講道理,問學生為什麼要那樣要這樣,然後給出老師心中應該做某事的正確答案,並且想要引導學生的思考到老師想要的目標。如果遵循以下的對話原則,看似閒聊,但有意無意間的對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這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你是唐三藏老師嗎?

很愛唸的唐三藏~ 老師跟個別學生講話的時候,是不是也陷入了一直唸一直說教一直講道理,然後學生完全無法跟老師連結的窘境呢?或許薩提爾師生對話能提供一點幫助。 [@more@]

簡報相關資料

做簡報是一門學問,這篇文章以蒐集簡報製作相關內容為主。 大學上台簡報, 關於「簡報內容」的三大問題觀察 老师高效备授课神器:101教育PPT

深刻對話需要刻意練習

大人得要先安頓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孩子。薩提爾模式中健康應對情緒的方法是「6A自我對話模式」:覺知(aware )、承認(acknowledge)、允許(allow)、接受(accept)、轉化(action)、欣賞(appreciate)。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情緒時,停頓下來,給自己兩分鐘時間,找一個小小空間,跟自己專注對話。 李崇建老師說,和孩子在進行好奇對話時有五不:「不指責、不命令、不說教、不引導到你要的答案,前三句不問『為什麼?』跟『你覺得呢?』」,一天練習十句、有來有往的「乒乓球式」對話。 [@more@] 師生溝通模式的二不二沒有:不說道理、不給答案、沒有目標導向、沒有「為什麼」。彰化市忠孝國小楊恩慈校長在親子天下的這篇文章〈認真的老師,你愛自己嗎?〉提到薩提爾模式的對話框架,其中「探索的語言」,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之間容易進行「一致性對話」。 什麼是「探索的語言」呢?它的要義就是「先關心人再處理事」。所以「探索的語言」要探索的對象是「人的感受」而非「事情的真相」。例如:「你怎麼了?」、「你還好嗎?」、「你覺得怎麼樣?」、「發生了什麼事?」、「怎麼辦呢?」、「我很好奇……」等。老師和學生對話時,要有真心、接納的好奇心,最好能叫學生的名字,加上適時的停頓。 在對話的過程中,重複對方的語言,幫助孩子覺察感受(你難過嗎?你生氣嗎?你害怕嗎?),然後精簡核對學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你想要表達的是……這樣嗎?」、「你的意思是……這樣嗎?」),幫助孩子承認與接納感受(我知道你難過、我知道你生氣、我知道你害怕)。老師可以重複學生的敘述,顯示老師積極聆聽與核對的態度。最後,可以詢問學生:「接下來你該怎麼做?」、「你希望老師幫助你嗎?」、「你希望老師怎麼做?」老師不要主動為學生想方設法,要讓學生學會為自己負責,就要讓學生習慣自己想辦法。

[文摘]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看情緒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也經常被稱做「大腦的良心」,主要是負責事前的計畫、考慮後果,以及管理情緒衝動。對青少年而言,糟糕的是,這個自我監督中樞-「大腦前額葉皮質」還在建構當中(大腦中發展最慢、最久的一個額葉);所以行使理性思考及抑制衝動的功能,便可能發生時靈、時不靈的狀況。 [@more@] 但是,前額葉皮質還在發展中卻不能做為青少年任意表達情緒、展現胡亂行為的藉口。因為大腦有個特性:就是越用越出、越用越管用;也就是越去練習理性、適情適境地表達情緒,越能成為一個理性、成熟的人。上述的特性,有科學家將之稱為「不用即失去」理論,也就是在敏感時期不去運用與練習,將逐步喪失若干的能力。 換句話說,如果青少年從來不被要求為自己的衝動負責,成人以後將很難、或花更多的力氣才能發展出這項重要的技巧。 全文請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專欄「家有青少年之情緒篇—從大腦發展的角度看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