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年課綱從今年開始,有教到新教材的老師一年至少一次需要公開授課。明年則是七、八年級的老師,後年就是全校老師都要公開授課。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此我在 FB 看到有些文章是說,你的學校打算「來真的」嗎?以下我分享一下關於公開課如果「來真的」可以怎麼做。

公開課的原意,其實不用特別準備給別人看。源於「開放教室」,也就是教室的門是打開的,隨時都可以進來看,所以說,不用有壓力,平常怎麼上,就給別人怎麼看。不過,多數的老師應該仍是一支粉筆走天下的上課情況,頂多加上簡報或電子書,在翻轉教育的潮流下,大家心知肚明,如果別人走進我們的教室,看到的仍是板書口述教學,自己也會心虛吧。所以,對於公開課,大部份的老師仍要刻意準備一下。

108課綱公開課的正式流程,有四階段,備課,說課,觀課,議課。

備課,其實是長時間連續性的。但現在強調的是共同備課,這方面我還不太有經驗,我不太懂得合作,我指的「合作」不是分工,意思有點差別,分工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認為合作還需要彼此的觀念磨合,我以往已習慣自己想自己做的備課模式,結果就是很累很忙,每天都有數學課,備課的速度趕不及上課的速度,因此我也是常常只靠粉筆就能上完一節課。

如果以「備一堂課」的經驗來說,倒是不少。順序是這樣的:先想好要教什麼單元,再去想這個單元最重要的「核心觀念」,不要多,一個就好。然後再想,除了講述教學法,可以再加上什麼教學法?我常看到許多被觀課的老師都會在那堂課叫學生分組坐,或許很多人誤解翻轉就是要分組合作學習,這又不太一樣,當然分組合作是個好方法,但牽涉的眉眉角角又很多,同質性、異質性、同組間要不要再細分選秀,需不需要競賽加分等等。如果學生分組坐,卻又每個人一台電腦或平板,也沒跟同學討論,那何必要分組坐?行列式坐位也可以翻轉教學呀!

教學法很有多類型,如果以近年來台灣教育界比較流行的方向來看,有學習共同體、數學咖啡館、翻轉教室、學思達、BTS、MAPS,一直到 108 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教學,求同存異,都是以學習者中心的教學。以宜蘭縣公開課博覽會來說,因為與佐藤學教授合作,就是以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為主。

想好教學單元、核心概念和教學方法之後,就可以開始想流程,將流程寫下來,也就是簡單的教案。可能很多老師都覺得教案都是型式的,實際上課誰還在寫教案,那只有實習生或修教育學分的階段才要寫。我覺得教案不必太細太雜,簡案即可,簡案很重要,這樣才知道前幾分鐘幹嘛,接下來幹嘛,用想的去思考一節課 40 分鐘如何分配。只要 40 分鐘,5 分鐘是緩衝,實際教一定會比想像中延長。

以上就是備課的方式。我再次重點整理一下:
教師自己選單元,選教學法,清楚核心概念。
共同備課是,老師們一起討論流程,每段時間可以怎麼上。

接下來就是公開課當天的流程:

  1. 說課:用簡報或口述搭簡案,告訴大家等下上課的流程跟進行方式,還有學生概況分析。
  2. 觀課:大家就開始看學生了,分內觀跟外觀。內觀的老師被分配看某組的特定學生,外觀的老師就看整間教室的上課流程與脈略,如果是臨時加入的觀課者,通常會被排到外觀。
  3. 議課:大家再聚集起來,開始分享剛剛看到學生有什麼學習情況,舉例來說,看到誰發呆,在哪個環節發呆,可能是什麼原因…或是看到老師的流程可以怎麼調整比較好。

以下有兩份公開課注意事項,分別出自宜蘭縣版還有礁溪國中詹青蓉老師的版本。

有老師問說,公開課就是要表演一堂課。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而是利用公開課讓平常習慣傳統教學的老師,有個動力試著翻轉一堂課的教學,從「老師教」轉成「學生學」,踏出第一步,以後就有機會第二步,第三步,改變自己的教學。通常第一次會比較不熟悉,熟了之後,備課就越來越快。

如果沒有公開課這個被強迫的動力,或許老師仍可以用一支粉筆教到退休。但是老師再怎麼兇去壓秩序,也會有年紀大沒體力的時候。學生再怎麼乖很配合上課,也會有運氣不好遇到學生很皮不聽課的時候。什麼都不變的教到退休我覺得一定可以的,只是有時候會教得很不開心。我參加跨縣市研習的經驗,發現很多自願去參加像夢 n 或學思達等大型研習的老師們,其中有一大群是教學遇到瓶頸,想尋求解套。通常不太參加研習的老師,都覺得目前自己的教學方式順順的沒什麼問題,學生沒學好是學生的問題。

108 課綱既然有公開課這片推著大家改變的風,希望老師們能順勢乘風破浪,站在浪頭上,而不是被推到沙灘上。

國中一節課 45 分鐘,如果要從傳統教學跨到翻轉教學的老師,可以先從「微翻轉」開始,例如一節課的最後五分鐘來個不同紙筆測驗的問答方式,例如 Kahoot!Plicker。如果是公開課,有別人來看,我建議微翻轉擺在中段,將一堂課切成前中後三等份,前 15 分鐘教學,搭配問答,切記要問的題目要先想好,不能太隨興。「如何問個好問題」需要事前準備跟練習, 而且要預模擬學生可能怎麼回答,再繼續追問,追問的時候可以換人,也可以同一位學生,視情況而定。中間 15 分鐘檢核學生學習成效,可以用前述的 Kahoot 與學生互動,也可以是小組討論答案,寫在小白板或平板上發表的形式,也可以設計一個像是「打擊魔鬼」或「拍拍樂」的之類的互動遊戲,這裡也要注意設計的遊戲要與學習目標相關,千萬不能玩一玩之後什麼都沒學到。最後 15 分鐘針對剛剛檢核的題目找出學生的迷思概念或是不明白的部份,再次加強觀念與複習。

整堂課必須要有簡案,最好還要有講義或學習單,一來可以當做整節課教學的脈略,二來如果在後段 15 分鐘還有剩時間,就讓學生完成講義或學習單。直接用課本行不行?你可以試試直接用課本跟用講義或學習單來上課的差別。至於講義或學習單如果不會設計怎麼辦?從無到有產出很花時間沒有空怎麼辦?我認為能修改現成教材是老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直接找出版社或網路上的共享資源,再修改成適合自己的教材。

上述的「微翻轉」只是用簡單的方法讓上課看起來不一樣,如果要長期的改變傳統教學,勢必不能每節課都這樣切三等份,正課只花 15 分鐘,進度肯定不夠。那要怎麼辦呢?謹記一個原則,從「老師說」轉成「學生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負責的是帶領、提點與指引學生方向,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老師不是什麼都不管,其實仍要掌控全場。想用哪種教學法都好,看看網路上的文章,閱讀相關書籍,參加相關的研習,多認識些同溫層的老師,然後選擇一個能接受的理論,比較投緣的教學方法,好好的去了解,慢慢的,就會很不一樣。

補充說明:

通常正式的流程,說課、觀課和議課各佔一節課,如果平時每堂課都要有完整的備課、說課、觀課和議課,時間絕對不夠用,大家也沒那麼有空天天去看你上課。正式的形式比較適合是一年一度的公開課或是校外老師來參訪的情況。我認為公開課的終極目標就是「開放教室」,每週領域時間共同「備課」,然後每個老師開放教室,想看的老師每一堂「隨時」都能走進教室來「觀課」,下課之後,就可以將觀課意見待有空的時間當面告知或是寫下來給授課老師,這就是「議課」,如此正向循環,便能互動共好。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