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收到同事傳來的 Line,內容是這樣的:

  有什麼研習那麼重要,讓校長明知道那兩天是學校的重要活動,還必須指派新生訓練的承辦人出去研習?帶著疑惑查詢在職進修網,看到標題是「106學年度宜蘭縣教務主任(組長)增能研習」,於是隔天上班的時候,我就問七月份的教務主任說,這個帶八月份的教務主任去就好,為什麼要我去?經解釋才知道原來是校長指派各領域的新任召集人都要參加。看了實施計畫課程表的內容,猜不出要幹麼,只隱約知道是產出型研習,要動腦的那種。

[@more@]

  接近研習日期的時候,赫然發現並不是校內所有的召集人都報名,他們都另有要事就順理成章的不去。同事都有人不去了,而且還是縣府辦的指派研習,以往的經驗裡,為辦而辦的指派研習都是很無聊的,而且都是打高空不實用的內容,所以我一直考慮要不要搬出學校重要活動承辦人一定要在學校的理由也婉拒這個研習。直到看到礁溪國中的青蓉老師的FB貼文這樣寫,看起來好像很有趣:

  再上網看一下報名人數已經達到 68 人,還一堆校長主任和認識的朋友,那就去吧!說實在的,可能是這個暑假我只參加四場研習,比以往的量遠低很多,即將研習的前幾天,心中有些期待感,也有些手癢。

  就這麼來到了研習這天,我們學校被安排的位子剛好坐在兩張桌子中間,這兩桌有三個學校,我們學校的人最多,結果就被拆成兩邊不同的學校,有同事變成吳沙國中組,我變成宜蘭國中組。忘記報名的教務主任則沒有位子坐,臨時拉椅子也到宜蘭國中組,校長先去開全國運的會議再過來,本來有幫她留位子,但可能別校也有沒事先報名的,所以預留給校長的位子也被坐走,所以又拉一張椅子再併到宜蘭國中組,演變成這一組如果全員到齊有 8 個人

  分組座位的安排是個問題。而且大家彼此坐得很擠,轉身走動都有困難,不知道宜蘭縣有沒有更合適的場地。

  依我們學校參與的人數,獨立一組應該沒問題,既然校長、教務主任、領域召集人都來了,我們就可以在這兩天好好規畫未來可能屬於自己學校的校本或選修課程,帶回去嘗試執行,而不只是學會方法再回去重做。我們學校被拆組了,不知道其它學校是否都自己獨立一組。

  當時要求校長及教務主任參與的原因,應該是希望學校行政能先了解 108 課綱,由上而下的支持學校老師嘗試跨領域或創新的教學;召集人參與則可以匯整校內共識,由下而上的做好準備承接新課綱。很可惜的,我們沒有帶回屬於自己學校的課程規畫。

  接著開始分組研讀不同頁數的新課綱,每組找出 6 個重點寫在紙上,同桌看完之後再寫,還要分別關注疑惑點或新奇點。將閱讀過的內容以書寫方式表達,比口說更可以再整理一次思緒,而且可以互相比較參考。關於閱讀這件事,大家習慣不同,後來發現有人看太慢了,講師才趕快提醒大家,快速第一次看完,看到什麼覺得重要就寫出來,快速的看,會注意到才可能是重要的。第二次再看,就要仔細看,會看得更深入。

  大家將分別寫好重點放在桌上,每人用彩色點點貼在三張自認為是最重要的重點,過程中不能討論,以自己的思考判斷,不影響別人也不被人影響。這樣選出被最多人認為重要的兩個重點,思考這兩個重點跟學校及學生有什麼關係,學校面對這兩件事有什麼優勢及劣勢?由於寫完要交換給別組看,所以要寫得白話一點,不能太簡略,要很清楚的不用另外解釋就可以被看懂,別組才能書寫處方籤。

  這些完成的海報內容,都被貼在教室四周,可以讓大家互相參考討論,因為中間都沒有下課休息,只能利用中午吃飯之後的休息時間才能看,但感覺大家都把握時間在修身養息,備好體力以應付整天的考驗,沒有很多人去看。

  一開始各組拿到一張甘特圖參考,要我們決定學校要做的事以及優先順序。其實到這個階段我還不知道今天到底要幹麼… 跟著做就是了… 然後就介紹素養的概念,主要是讓老師釐清我們到底要給學生什麼,要讓他們學什麼,才能開始選擇及規畫課程。政府公版的文件會寫得比較籠統含糊,讓範圍看起來大一點,所以我們要「開展素養」截取資訊,寫得更清楚一點以符合學生學習與需求。例如課綱的核心素養內涵「JB1 具備運用各類符號表情達意的素養」,可以開展成為「學生能運用圖表以口語清楚表達意見的看法」。

  我們的疑惑是,這些跟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很像啊,當時九年一貫也說得多美好,最後有成功嗎?教改一直為人詬病就是不停進行失敗的實驗。講師藍主任說,九年一貫沒提到情境和對象,新課綱有提到這個,重點在學生的需求,教師要先了解課程設計是要做什麼,目標是什麼,因此下一步要擘劃學生圖像。

  前一階段在排甘特圖的時候,我們以為要先盤點現況再規畫學生圖像,但後來被引導的脈絡是先有學生圖像再盤點現況。盤點之後才能知道彈性課程要教什麼。這兩天的工作坊,學生圖像是重頭戲,關係到最後的成果,也讓我們能省思,老師想讓學生學什麼?步驟是這樣的:

  1. 想像學生到 25 歲的美好模樣。
  2. 彼此不交談討論,先畫出來再講解給大家聽,由前一位書寫記錄,之後交給對方擷取四個以上的名詞或句子,這個方式讓大家可以認真聽。
  3. 找出大家擷取出來的共通性,以不到一百字書寫未來圖像的文字描述。
  4. 找一個不同組的夥伴,述說自己組內統整後的學生圖像,分享之後,由對方追問「這是什麼意思」、「你可以多說一些嗎」、「你還想加上什麼」,這樣可以突破自己的盲點,讓學生圖像更為完整。(這個段落我實在很尷尬,害羞內向的我不知道要找誰,只好找被分在其它組的學校同事)
  5. 將學生圖像的的關鍵字填在海報紙的上半部。(工作坊有大量的白報紙及便利紙和 A5 色紙書寫記錄與分享,每拿到一張紙,我們就笑說又砍一棵樹了)
  6. 海報紙的下半部,每人各寫三張學生的優缺點貼上去,檢視與上半部的關鍵字有哪些共通,並想想有哪些校內的課程或活動可以辦到,將課程再貼在圖像表格旁。

  第二天,大家開始規畫課程,講師先介紹彈性學習課程是什麼,有哪些,然後依不同學期分別規畫校本或選修課程。藍主任提醒大家「有省思,學習才會發生」,學生如果自己以為會,實際做了才發現錯了,就知道可以改,更有學習效果。另外就是設計的時候,可以結合原本學校就有的,再去修改會比較好,而不是丟掉原本校內的課程或活動。

  每組都已經在第一天的工作坊開展重寫九個課綱素養,從裡面挑出二個適合剛才規畫出的其中一個學期的課程素養,再從校本課程想培養學生素養的部份也挑兩個,再由淺而深安排素養發展順序,並寫出學生應具備這些素養可以學習的技能。接著討論學生應有的學習內容,每人寫五樣,並以知識(K)、技能(S)、態度(A)分類,再篩選出有發展脈絡,有連絡的學習內容,之後再思考學生應該有的學習表現。學習表現是在撰寫希望學生達到的要求,在評量前就要讓學生知道。

  最後則是依據預設的節數分成十七週,寫下各節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表現(表現任務),再將前面討論的結果分配至各節課。各組就有了一學期的彈性或校本課程的完整規畫,再以類似世界咖啡館的模式,每組留一位負責說課,其它人就到各組去聆聽,並寫下「亮點、疑惑及建議」給對方。

  聽了各組的分享之後,都覺得各組規畫出來的課程內容,在一學期應該都執行不完。我自己的組也是有這個缺點,有些課程都不止一節課,當下會疑惑「這個彈性課程你們真的會做嗎?」自己組內有老師提到可能課程要再精簡,我覺得將一學期擴成一學年或許可行,不知道彈性課程這樣玩會不會很累,我是個懶惰鬼。

  這兩天有些學員來來去去,大家學到的方法,回學校後會不會用,才是工作坊有沒有成功的要素。這次有些參加學校有申請前導計畫,他們的核心小組成員就被派來參加,他們回校後應該一定會做。如何落實後續的追蹤與輔導,例如半年後有個回流工作坊讓大家分享目前執行的進度,才會讓這次的研習發揮更大的效用。我很好奇未來 108 課綱啟動之後,各校會如何執行。

  我個人覺得,這兩天的工作坊,不足有吸引力點燃老師的熱情,讓老師回學校之後就會積極的找沒參加的同事分享這次研習的內容或是開始找領域內的老師規畫彈性課程。就很像平常上數學課的時候,教了很多觀念與技巧,也讓學生實際嘗試解題與思考,但學生回家後,繼續打電動,並沒有因此愛上數學課,或是主動找更多題目來算。以教育術語來說,就是沒有引起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這也是很難的,平常自己上專業科目,要引起學生的動機本來就很難,如果真要改進,可以思考如何讓老師動起來。藍主任有簡單提到他們學校會一起研讀,然後吃便當,花了半年的時間才開始啟動課程規畫。除了學習如何釣魚,也要知道為什麼要釣魚,經驗分享與交流可能很重要。

  這次研習,雖然有部份筆記,在撰寫本文的時候,有些段落仍有失憶的現象,只靠那本總綱的講義還有二份講師提供的投影片,還是很難串起完整脈絡。如果是要讓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將這些有系統的聚焦產生課程規畫的拼圖技巧帶回學校跟其它老師分享,大概很難。幸好礁溪國中詹青蓉老師有全程錄影,能再次複習回憶上課的情景。但這樣還是不夠,如果能有本完整的指導講義就更好了。

  最後感謝以下這些老師,為了宜蘭縣學生的未來不被無知的老師荼毒,為了宜蘭縣的老師不受 108 課綱的海嘯衝擊,辛苦又努力的為教育界付出。

20819654_10203763740171400_4436113432922677893_o.jpg

以下是青蓉老師的錄影,二天工作坊的完整影片:

0817上午場 https://youtu.be/EqTEoPbyhiE

0817下午場 https://youtu.be/8cA5EHsXxOU

0818上午場 https://youtu.be/b2Nq92KQDmc

0818下午場 https://youtu.be/sUOyhFAJEmo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