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教務主任說師大來函,要求派員參加研習,而且是縣府指定我們學校要參加。
對於小校來說,學期中出動四五位教師於平日參加研習,勢必影響課務調度,更何況是過夜的研習,有「家累」的同事只能敬謝不敏。
學校只好選擇課務較少的行政人員,甚至於校長、主任都親自參加。降低課務問題,行政業務只好暫時放下。

本來我不想參加的。

[@more@]

我不想參加的原因是課程內容寫得很籠統,學教翻轉、系統思考、設計思考、行動方案。
這些教育大觀念,我看書不就好了… 網路上也很多資源嘛。
最後參加的原因,除了相挺校內行政之外,是課表出現二項特別的活動:黑暗對話工作坊、養牛賺大錢。

黑暗對話工作坊有版權,而且破梗會讓後續參加體驗的讀者變得不好玩,所以我就不說太多。
參與這堂課的時候,可能是前一天太累,到飯店又睡不好,所以頭痛發作,又剛好腸胃不舒服,也就是說,我只能儘量讓自己融入工作坊,但無法非常投入。
主辦單位說,這個工作坊每人收費要 6,000~10,000 左右,能參加是難能可貴。他們也接很多企業界訓練課程,所以這個活動學到的一些概念,在業界和學校都有部份共通,我記下一些概念:

  • 對的位置要對的角色,如果執行力太強只有自己清楚,那麼對於其它接手的人就會很累。
  • 是規則限制了我們,還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 懸崖的盡頭就是智慧的開端。有壓力的時候,能激發創意與潛力。

下午的課程,直接拉到北政國中觀課,擔任講課的老師教得很好,我覺得自己校內也有一些老師就是這樣教的,甚至有過之無不及。觀課的重點在於學生的表現,北政學生的表現,也和自己校內某些老師的授課班級差不多。
我要承認身體不舒服的我,睡了一會兒,以致沒有看到太多驚喜。

晚上的課(是的沒錯,課表到晚上八點)是系統思考的基本概念,我一直在想,既然積極推動對學生的翻轉學習,為什麼授課對象是大人的我們,反而是傳統的上課方式呢?一直說一直說沒下課,我又不支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的課程內容是養牛賺大錢,非常好玩,樂於其中的上課時間過得很快。

第二天下午開始設計思考「未來學校」的發展趨勢,晚上則是討論學校短期的發展方向。然後在第三天的上午再次學習一些學習共同體的觀念。林文生校長說,佐藤學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應該在三個向度同時發生:學生與夥伴相與、學生與知識相遇以及學生與自我的舊經驗相遇。(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室,教師需要扮演三種角色:傾聽、串聯、回歸。)

校長也很詳實的講解教室編排的方式,ㄇ字型的教室是簡單的穩定空間,最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佐藤學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喜歡看到學生的正臉,老師也可以很容易的走到學生旁邊。此外,這種相互主體性的教室,老師不需要主導一切,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是學習的發動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也是平等的關係,不是會的教不會的,而是不會的主動請教會的。孩子喜歡幫助孩子,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強調孩子與孩子的互動,並且在互動當中,形成學習的夥伴關係。其它的筆記重點如下:

▲起點:

  • 合作學習最有效的起點是配對學習。
  • 要給任務,學生沒事做就會亂。
  • 可先試著每堂課開始設計一個5分鐘的單元,直接給任務。
  • 初期為了鞏固班級,可先有獎勵卡,但要私下處理,學習共同體不鼓勵競爭。

▲從早自習開始:

  • 早自習進來要先有穩定沒有對話的夥伴關係。
  • 學生也要備課,給任務,例如先預習上課的內容或查資料。或是閱讀文章,學習單的下面是空白的,讓學生去寫他吸收的內容。
  • 如果班級靜不下來不行,不能被疏離被強迫的安靜。
  • 老師坐在面對學生的位置。
  • 學習力要真的在滾動,也不能吃早餐。
  • 如果能維持 3 個星期就過關了。

▲學習共同體操作:

  • 學生不會的只能請對方找同學幫忙(能適當的移動),老師不能介入太多,否則其它人就會亂起來了,只能平均的關心。
  • 分組不一定要強弱分組,學生與不喜歡的人同組,會自然產生安全距離。唯一要注意的是有情緒障礙的學生。躁動的同學會被隔壁的同學帶向穩定,也可讓他坐的離老師最近,讓他慢慢進步。
  • 可先播放觀課的影片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的方式。
  • 四人小組的空間較困難實行,但也較穩定。學生要先習慣翻轉學習再安排。
  • 四人小組空間的椅子可以方便旋轉,看到各種角度。
  • 老師教的比例大約三成,學生練習及思考約七成,慢慢做到讓學生自主的比例愈來愈高。
  • 設計的題目要讓學生想去解,又有一點難度。給的問題要大問題,難問題。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單,學習讓每個人都能完成。
  • 坐在一起是讓他們能短暫交換意見再回到學習。
  • 老師要備課到每一堂課都翻轉。
  • 學生要有傾聽的習慣與素養,要有接納的態度,學習的聲音是安靜細語的。
  • 學習共同體的習慣是讓學生每科都有筆記本,記下看了什麼。

這是我們學校在最後一天的下午產出的行動方案,至少在研習的最後一天,讓我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