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準備──設計課程不可不知的四個盲點

    教學是一條省思的路程,思索學生的學習困難點,搭建符合學生能力的學習鷹架,在我們為其規劃課程及學習單時,有四個盲點是身為教師者需不斷檢視自己的:

盲點一:用表格就可以讓訊息很清楚?

圖表不是為了圖表而圖表,而是要思考什麼是只有表格和圖像可以做到的,以及畫完、做完之後要做什麼?

1.圖表的訊息設計是為了教學引導,表格的作答與統整方向,是引導思路的關鍵,
沒經思考就設計表格,或讓學生直接瞎寫,就無法讓學生懂得表格為什麼需要「排排站」。

2.使用圖像,要真的符合圖像的功能,不能為圖而圖。
比方說,使用金字塔圖時,要真的是有層次與鋪陳順序的;
比方說,使用情緒曲線時,目的是要看到有所起伏及起伏的幅度,以及這起伏與文本內在邏輯的關聯,
而非執著在到底刻度是多少。

3..要檢視表格設計的上位概念有沒有脈絡。
表格最重要的是看見上位概念,以及提取各概念對照對比,如果「排排站」之後,沒帶學生去看上位概念的排序原因,或是沒有讓學生藉由表格練習提取上位概念,或是沒讓學生感受到格線分格後能做什麼對比,又或者是整理完訊息,沒有去做後續引導的推引,那這樣的表格也是沒有意義,而且浪費生命的。

盲點二:學習遷移只遷移到內容
所有的提問單,都只是為了讓學生看到思路的軌跡,學習文本表述方式,不是為了遷移表述的「內容」,而是應該去遷移「手法」。

所以所有的導引都是「前面教內容,後面教手法」,先探究內涵,才去辨析手法。
而真正的教完,也不是都自己說完,是利用這樣的提問單,搭樓梯去讓學生明白這些內容與手法,這才叫做教完了。
每篇文章都有他匠心獨運的手段,不能只知道他的寫作目的(內容),卻看不見手段。

盲點三:讀寫合一就是跟作者寫一樣的主題
「讀寫合一」其實就是利用文本當最好的老師,讓我們跟學生有同樣的語言能對話,從「讀」的過程中,慢慢累積「材料(寫作知識與能力)」,經由「備料」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遷移能力。
所有的練習題目,都不是為了寫這個題目而寫,而是為了用這個方法。
所以聯絡簿寫作,可以試著整整一週都用同樣的作法寫,而非讓學生寫了五花八門的題目,卻還是「不會寫」。

盲點四:專有名詞的混淆不清,因而教學上混淆不清
例如:
1.
「情景交融」不是寫作手法,而是寫作效果,是讀者讀完的感受。
是作者的景物挑得好、手法用得好,讀者讀完之後自己體會到作者情感。

2.「文學知識」與「國學知識」不同。
例如各項表述方式中的細部分類,都是世界各地華語文教學或語文教學早就有所論述與運用的,臺灣跟世界有所斷層。
而學習這些文學知識,是要以科學的方式來有邏輯、有層次的分析文本,找到進入文本的路徑。

教師藉由不同的文章傳達給學生的,不能只是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的模組,而是藉由不同表述方式讓文章變成文學。學生是藉由學習這些表述方式,擁有自己的學習策略。

(以上四個盲點,是由裘旼旼老師紀錄,梁雅晴老師於「文本透視」研習時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