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狂的異想世界》:我買故我在?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英文片名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改編自蘇菲·金索拉同名小說,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當教材,

用喜劇的幽默、輕鬆來看購物狂,

沒有好萊塢喜劇片常見的輕浮或教條,

劇情安排流暢,算是佳作。

[@more@]

 

 女主角麗貝卡的父母是勤儉持家的奉行者,

愛逛跳蚤市場,買東西總是挑折扣品,

讓她從小便很羨慕能夠隨意購物的自由,

憧憬著能擁有一張連付錢都不用的『魔法卡』,

也就是信用卡。

長大後的麗貝卡終於擁有魔法卡,而且有12張,

不停地刷卡購物,讓她背負了龐大的債務,

她感嘆為何消費時店員都稱她為重要客戶,

催繳時卻又是另一副嘴臉。

 

我們直接來看實例,就是以夫為貴的昆凌,她承認自己是購物狂,

『沒買到的東西絕不罷手,連上帝都阻擋不了。』

而且,同時看上的物品,她無法去做二選一的抉擇,

『如果有這種情況我就一定會乾脆全部買下來。」

 

購物狂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呢?

想要用金錢擁有物品,尤其是所謂的名牌商品,

基本上是源自於內心的焦慮感。

焦慮感的來源可能人人不同,

但是消費行為附加的『滿足』、『美好』,

可以暫時撫慰焦慮,因而讓人成癮。

 

電影有個刪除的片段,我覺得其實還滿經典的,

麗貝卡為了還債去找兼職工作,結果她選擇了服飾店,

她的閨中密友收到她的簡訊趕去『救』她,

因為她很清楚這種工作環境對麗貝卡的誘惑。

果真,麗貝卡看到友人出現,馬上央求友人先出錢買衣服給她,

因為她是店員可以有折扣,友人勸阻她說她並不需要那些衣服,

麗貝卡才不管這些,她懇求友人買下一條斑馬條紋的長褲,

她認為穿上這件褲子時,大家都會欣羨她是『穿斑馬條紋的女孩』。

名牌對購物狂的意義即在於此-存在價值的認同。

 

從購物獲得對自身價值的肯定不一定是壞事,

就像也有人為同樣目的從事慈善公益,以名聲來肯定自己,

問題只出在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昆凌一樣圓公主夢。

所以,是消除焦慮,找到內在心靈的平靜好?

還是期待中樂透或跟有錢的對象結婚好呢?

這二種方式的達成機率那個比較高?

 聰明人自有選擇囉!

 

謝謝你,我愛你~~

 

相關連結:

上帝也無法阻止! 昆凌就是要買香奈兒包

 

 

<iframe width=” title=”

” class=”ltVideo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