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布是泰雅女性的使命 敏嘟奴織藝工作坊—彭秋玉

 

      『小時候看阿嬤織布,感覺很想學,是泰雅女孩要學織布的使命吧!』彭秋玉說
[@more@]
       彭秋玉,45年次,國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困,工作二年後才去讀南投仁愛高農(原住民重點學校)。阿嬤其實是她的嬸婆,族人會準備布匹給女兒當嫁妝,阿嬤有接受訂製,民國79年,配合先生工作從台北回來南澳,她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而八十多歲的阿嬤依舊辛勤織布,觸動了她的心。

       阿嬤問她:『你是不是想學?』就這樣,彭秋玉跟著阿嬤用傳統地機學起織布。走路需要輔具的阿嬤,經常獨自走到彭秋玉家前,呼喚她的族名,確認她有在家織布,就會欣慰地說著『ma-na-su』,意思說她會織布,是個可造之材。

       不到三年,阿嬤去世了,彭秋玉去台中原住民技藝研習中心學習,但覺留日的漢人老師技術高超,織紋卻沒有原住民的味道,於是她開始走訪各地部落耆老學織布,發現泰雅族八個支系有各具代表性的織紋,也看到因為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早期人類學文獻中對泰雅織物圖騰的詮釋,與耆老們說的有所差異。這些也是影響她日後堅持織紋要做紀錄,並鼓勵自己小孩學設計,期許能有原住民身份設計師的原因。

       89年,原民會計畫培養師資回到部落傳承,彭秋玉因此到輔大織品系接受為期二年的培訓,92年在自家成立工作坊,也開始跟鄉公所合作,利用勞委會的就業方案,培訓原住民婦女學習織布,97年向鄉公所承租『泰雅傳統技藝中心』場地,除了工藝品展售,也開班傳承推廣。

       『敏嘟奴』的意思是聰明漂亮,也有織布之意。彭秋玉認為,織布是泰雅族生活的一部份,像小米跟醃肉一樣,失去了,子孫會找不到根,泰雅文化如何延續?多年的耕耘,現已開花結果,彭秋玉的學生遍佈南澳各部落,且能獨當一面,而一路伴著她精益求精的,仍是將織布文化傳承再創新的使命。

本文原載《尋味  南澳香》,版權所有,敬請尊重

索取紙本請洽出版單位:宜蘭縣原住民事務所,03-9253995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一段755號(宜蘭運動公園內)

相關連結:

毛蟹、溪魚:織布機上的味道

       敏嘟奴織藝工作坊—彭秋玉

        地址:宜蘭縣南澳鄉蘇花路二段317

電話:0930699281

關鍵字:傳統工藝